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楊曾文)▪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人皆可往生淨土的說法不完全一致。《無量壽經》說犯「五逆」罪和「誹謗正法」者不能往生;《阿彌陀經》雖沒明確地講,但從全經意思看是一切善惡衆生皆可往生;《觀無量壽經》在講「九品往生」時說,下品衆生中叁種人雖都犯有各種「惡業」,甚至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但也可借阿彌陀佛的靈力往生淨土。

  善導繼承《觀無量壽經》衆生皆可往生的思想,並作了很大發揮。

  第一,把上品、中品、下品的九種人皆說成是「凡夫」,稱皆可往生淨土。原來《觀經》中的上品衆生有叁種:上生,慈心不殺,讀誦大乘佛經,修持「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等佛法;中生,相信諸法性空等聖谛義,深信因果等;下生,相信因果,不謗大乘。中品衆生的叁種人是:上生,持五戒八戒,無罪業;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或十戒、具足戒;下生,孝養父母,行仁慈者。下品衆生的叁種人是:上生,作衆惡業,但不誹謗大乘惡業經典;中生,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和偷盜僧團財物者;下生,作種種惡業,甚至犯五逆、十惡等罪者。據善導的說法,以上九種人只要真誠地信奉阿彌陀佛,修持淨土法門,特別是臨死前連續念誦阿彌陀佛名號,都可往生淨土。善導爲了說明淨土教是末法衆生唯一可行之教,特別強調指出:

  看此《觀經》定善(按,指十六觀中前十叁觀,在禅定中觀想西方淨土種種景象)及叁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叁人遇大(按,大乘)凡夫;中品叁人是遇小(按,小乘)凡夫;下品叁人是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借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按,謂乘蓮花往生,下品下生人乘的蓮花要經十二大劫才開)開,方始發心。(《觀經疏》卷一)

  在《觀經疏》卷四,善導把上品叁生(叁種往生者)說成是「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大乘次善凡夫人」和「大乘下善凡夫人」;把中品叁生說成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小乘下善凡夫人」和「世善上福凡夫人」;把下品叁生說成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破戒次罪凡夫人」、「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他把在末法時代信奉大小乘佛法的僧俗信徒、一切修善及爲惡的人,統統稱爲「凡夫」,認爲他們雖然善惡程度不同,但皆可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極樂世界。按《觀經》本來意思,往生者因生前善惡不同,乘佛願力往生情況也異,或由彌陀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親自迎往淨土,所乘爲金剛臺;或爲化身迎接,乘紫金臺……或以神光攝取,乘蓮華往生,蓮華或開或不開,開時長短有異,下品下生者十二劫蓮華才開,才聽佛法滅罪,發心求覺悟。善導對此加以注釋,並在《往生禮贊偈》、《般舟行道往生贊》等著作中加以形象地描述、贊頌,著重點是一切「善惡凡夫」皆可往生淨土。他說:

  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以韋提(按,韋提希,阿世王之母,請釋迦佛講《觀經》者)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以上見《觀經疏》卷四)

  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往生淨土法事贊》)

  大乘佛教宣稱佛有叁身:與真如、實相同格的法身,無形無相,無所不在;經無數時間修證而成的報身(以大慧、大定、大悲爲體),其數無量,各有自己的佛國淨土;應衆生根機隨時顯化傳法的應身(或化身)。善導稱阿彌陀佛是報身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

  有人問:「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

  善導回答:「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五乘是指人乘(修持五戒)、天乘(修持十善)及聲聞乘、緣覺乘(二者爲小乘)、菩薩乘。善導雖著眼于凡夫,宣傳一切凡夫皆可往生,但並不否認有達到菩薩境地以上的「聖人」存在和往生,說: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

  簡單說就是:惡人尚能往生,何況善人!這樣在邏輯上就把淨土教說成是一切人可以信奉的教派了。

  第二,特別強調主觀信仰、真實虔誠的精神。

  在《觀經》第十四觀的經文中有這樣一段話: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善導在解釋此叁心時作了很大發揮。現僅摘引其要點:

  (1)「至誠心」是真誠地厭棄現實世界和人生,以「真實心」去信仰阿彌陀佛及安樂淨土,做到「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往生禮贊偈》),不得「內懷虛假」,否則即使「苦勵身心」日夜修行也不能往生;

  (2)「深心」是「深信之心」,即對下面兩點深信不疑:

  一是「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要人斷念于靠自力達到解脫;

  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要人絕對相信彌陀他力;

  (3)「回向發願心」,是指修行的意向、目的,謂自己所做一切善業,所從事的一切修行及所得「善根」和功能,都是爲了往生淨土(以上見《觀經疏》卷四)。

  簡言之,「叁心」是要求信徒對淨土法門信仰虔誠,始終不渝。其中最重要的是「深信之心」。《觀經疏》卷四要求信徒「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所動搖,即使有人乃至菩薩引證佛教經論批評淨土往生之說不可信,也「不生一念疑心」。

  由此可以想見,在淨土信仰傳播過程中也受到佛教內部一些人的懷疑乃至批評,善導強調信心,要信徒不受別的教派和非佛教徒批評的影響。

  善導的淨土學說強調一切凡夫可以往生淨土,以凡夫作爲往生淨土的主體,是爲了爭取社會廣泛的普通民衆入教;強調主觀信仰,是爲了使淨土信仰在各種教說和教派互相競爭的環境中穩固地紮下根來,並得到發展。此外,爲了使一般民衆能接受淨土信仰,又提出以簡單易行的口稱念佛爲主的念佛論。

  (二)提倡口稱念佛

  「念佛」是淨土宗提倡的重要修行方法。念佛有種種方法,若據唐懷感《釋淨土群疑論》卷七的說法,可概括爲兩種:

  一是無相念佛,或作實相念佛,即于禅定狀態下觀想佛的「法身」、「諸法實相」,體悟諸法性空之理;

  二是有相念佛,即彌陀叁部經中反複講的觀想阿彌陀的形象和西方淨土勝景的觀相念佛(或觀念念佛),以及口稱阿彌陀佛名號的口稱念佛。

  實際上,淨土宗最提倡的是後一種有相念佛,包括觀相念佛與口稱念佛。善導主張往生的主體是「凡夫」、「罪惡生死凡夫」,故其念佛論更提倡簡便易行的口稱念佛。他的念佛論具有較爲系統的理論,是通過對所謂定散二善、叁福叁善、正行雜行和叁緣等概念的論釋加以說明的。善導在《觀經疏》卷四判《觀經》淨土教義以「念佛叁昧」爲宗,屬于大乘菩薩藏,是頓教。

  淨土法門有兩大要點,「即此《觀經》定、散二門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在禅定中觀想落日、西方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淨土景象等,從第一觀至第十叁觀,被稱爲「定善」、意爲修禅定之善。《觀經》中所講「叁福」(詳下)及第十四觀至第十六觀講的九品往生,稱之爲「散善」,意爲在心處于散動狀態(非入定之時)所從事的「廢惡修善」的行爲。定、散二善可在一般意義上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但淨土宗主張應將此自力修行和功德作爲往生淨土的業因,祈乘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淨土。

  所謂「叁福」原是《觀經》提出的,說:「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淨業正因。」有此叁種善業或功德,只要發願往生彌陀淨土,據稱皆可如願。善導在《觀經疏》卷四把第一福稱爲「世俗善根」,第二福爲「戒善」,第叁福爲「行善」,謂「此是發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勸有緣舍惡持心,回生淨土」。一個人或具此叁善,或僅具其中二善、一善、或一善不具(是「十惡邪見闡提人」),但只要發願往生,稱念佛的名號,皆可往生淨土。但因原來所具有的「正因」多寡有差,往生的速度、方式及生到淨土後所乘蓮華展開的時間等,有種種差別。善導按《觀經》叁品九生的經文,對此詳加解釋。他在解釋中著重說明罪業深重的凡夫(下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只要誠心念佛名號,那怕在臨死前連續念佛十聲,也可往生。

  佛教的修行有許多種。善導通過論證「正行」與「雜行」把淨土業修行與其他佛教修行區別開來,又在論釋「正定之業」,與「助業」之中特別提倡口稱念佛。他說:

  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按,正報、依報,即佛菩薩、往生者與淨土)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觀經疏》卷四)

  是…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