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按淨土叁部經從事的修行,包括讀誦此叁經,按經意觀相念佛、禮佛供養、口稱念佛等,皆爲正行。此正行又分二種,專心念誦彌陀名號爲正定之業,其他讀經、禮佛供養等則爲助業,即對修行者往生淨土起輔助作用。除此正行之外,即從事淨土法門之外的一切修行,都屬于雜行。這種雜行,只有在修行者有回向往生淨土的意願時才可以作爲業因。這樣便把口稱念佛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了。
爲什麼把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如此重要,當作超離生死煩惱、達到佛國淨土的主要原因呢?善導在解釋「叁緣」中加以說明。他說:
一明親緣,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二明近緣,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叁明增上緣,衆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觀經疏》卷叁)
這是從整體上對「念佛」的功能加以解釋的,說念佛可以作爲修行者往生淨土的親緣(親密的因緣條件)、近緣(切近的因緣條件)、增上緣(有促進作用的因緣條件)。分開來講,觀想與口稱念佛、禮佛是親緣;發願往生是近緣;口稱念佛是增上緣。可見,口稱念佛既是親緣又是增上緣,因而功能最大。
善導雖提倡口稱念佛,但並不完全排斥觀想念佛,而是認爲在口誦佛號的同時也就想念到佛了。此即「心口相應」,「心口稱念」,「念念注心,聲聲相續」(《觀念法門》)。
因此,「口稱念佛」不能寫作「口稱念佛」。
中國的淨土學說從昙鸾開始,中經道綽,到善導時已建立了完備系統的理論。但中國淨土宗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宗派,只是作爲一種彌陀淨土信仰在各宗流行,所依淨土經典外的著作也非一家,天臺宗的智者、叁論宗的吉藏、法相宗的窺基等人及後代各宗高僧也有淨土著作傳世。
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昙鸾、道綽、善導系統的淨土宗著作對日本淨土宗的形成和發展給予了重大影響,然而在中國,他們的著作卻在宋以後逐漸消失,現見到的他們的著作是來自日本。
善導的弟子
善導有弟子懷感、懷恽,另有淨業也可能出自善導門下。
懷感,唐長安千福寺僧,原不信念佛可以迅速往生淨土,就到善導處請教。善導問:「子傳教度人,爲信後講?爲渺茫無詣?」意爲應先信而後傳教。懷感回答:「諸佛誠信,不信不講。」善導告訴他念佛往生不是「魔說」,應當相信,勸他誠心念佛。此後懷感連續叁年專心念佛,「便證念佛叁昧」(《宋高僧傳》卷六)。他著有《釋淨土群疑論》(也稱《決疑論》、《往生決疑論》)七卷。據書前平昌孟銑之序,此書未寫完而懷感去世,由師弟懷恽修補而成。全書采用問答體,分爲十二科一一六章,對淨土教義進行說明,其中以引證唯識學說解釋淨土教義和批評叁階教信行的理論,最具特色。
懷恽(640~701年),俗姓張,南陽人,出身官宦之家,唐高宗時于西明寺出家,受具足戒後刻苦修行,「時有親證叁昧大德善導阇梨,慈樹森疏,悲花照灼」,宣說淨土法門。他便前往投在善導的門下,「一承妙旨,十有余齡,秘偈真乘,親蒙付屬」。善導死後,爲建墳墓,在長安南部的神禾(原作「和」)原建靈塔,並在塔旁廣建伽藍,「莫不堂殿峥嵘,遠模忉利;樓臺岌囗,直寫只園」。此當即有名的香積寺。此後懷恽又在此造十叁級大塔,周圍有二百步,朝廷賜以千粒舍利,封置在七珍函笥內令寺供養。武則天永昌元年(689)任懷恽爲實際寺(隋建,後稱溫國寺)主。他在此寺「綱紀僧徒,規模釋族」,「每講《觀經》、《賢護》、《彌陀》等經,每數十遍」。宣傳「乘佛願力」往生淨土,超脫生死。他自己在修行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乘此勝因,祈生淨域」。他在念彌陀名號之外,還念「般若神咒」(按,此當即《般若心經》),說如此「能令速證菩提」。他一生誦「大般若咒」四萬遍,誦「彌陀真偈」十萬余遍。他在寺內建淨土堂一所,內造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脅侍像。懷恽于大足元年(701)去世,年六十二。唐中宗神龍元年(705)追賜「隆闡大法師」之號。有弟子思莊,撰〈實際寺故寺主懷恽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並序〉。以上介紹即據此碑文。
另有長安香積寺僧淨業(655~712年),也很可能是善導的弟子。據〈大唐龍興大德香積寺主淨業法師靈塔銘並序〉,淨業,俗姓趙,天水人,後徙長安,父趙曾任天馬監。淨業年二十歲左右在唐高宗忌辰出家,不久即登法座,「《觀經》、《疑論》,剖析玄(按,原作『元』)微,命定生因,抑揚理要」。《觀經》是《觀無量壽經》,《疑論》當即懷感的《釋淨土群疑論》。據此,淨業宣講的是淨土教義。他死于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五十八,被葬于神禾原善導墓之旁,建有靈塔。弟子有思顼等人。
據上述叁人事迹,善導一系的淨土宗曾在長安一帶地方十分流行。
叁、唐代其他淨土宗高僧
中國淨土宗在佛教史書中被稱爲「淨土教」、「蓮宗」,但長期以來對它的曆代祖師並沒有一個一致的說法。唐代文谂、少康的《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是現存最早的一本淨土往生史書,記淨土信仰者四十八人的傳略,但沒有確立誰爲祖師,也沒明記師徒傳承關系。此書把東晉慧遠置在最前面,可能對後世奉慧遠爲淨土宗始祖有影響。最早爲淨土宗確立宗祖的是宋代天臺宗僧宗曉(1151~1214年)所編《樂邦文類》。此書卷叁立慧遠爲「蓮社」始祖,以唐代善導、法照、少康、宋代省常、宗赜爲五位「繼祖」。此後,志盤撰《佛祖統記》在卷二六設有「淨土立教志」,對宗曉的說法稍作改動,所立的蓮社七祖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在長達六百年的時間內只選擇七人作爲淨土宗祖師,說明他們在淨土信仰傳播過程中影響之大,同時也說明直到唐以後淨土宗也沒形成世代相傳的傳法世系。
實際上唐代的慧日在淨土信仰方面也有較大影響。現把慧日及承遠、法照、少康的事迹一並作簡要介紹。
慧日(680~748年),俗姓辛,東萊(治今山東掖縣)人,因羨慕義淨入印求法事迹,也從海路經南洋入印求法,曆經十八年于開元七年(719)回國。在印度時聽說修彌陀淨土法門「能速見佛」,「必得往生」,回國後盛傳淨土教義,著《往生淨土集》五卷。《宋高僧傳》卷二九〈慧日傳〉說:「其道與善導、少康異時同化也。」唐玄宗曾贈「慈愍叁藏」之號,故史書多稱之爲「慈愍慧日」。
承遠(712~802年),俗姓謝,漢州綿竹縣(在今四川)人,最初以僮仆身份師事蜀郡「唐禅師」。唐禅師即處寂(665~732年),是弘忍十大弟子之一智诜的門徒,俗姓唐,人稱唐和尚。《曆代法寶記》記載,唐中期四川的淨衆、保唐禅派的無相、無住法系,即出于唐和尚處寂之後。承遠在處寂門下時大概曾習學北宗禅法。承遠在開元二叁年(735)東下至荊州投在天臺宗僧「蘭若真和尚」門下剃發出家。「真和尚」即荊州玉泉寺天臺宗僧弘景(宋時避諱史書稱恒景)的弟子,名惠真。承遠遵師之教到南嶽衡山,他在那裏從通相和尚受具足戒及律學、經書。聽說慧日到廣州傳法,即前往受教,「依《無量壽經》而修念佛叁昧,樹功德劫,以濟群生」。此後專修淨土法門,在南嶽建寺稱「彌陀臺」,作爲修行道場。他「一食不遇,則茹草而過,敝衲莫完,而歲寒自若」,專心刻苦修行。此後聞名來求教者日多,另建寺宇。弟子中以法照最有名,在代宗時爲國師,把承遠的事迹奏上皇帝,帝賜承遠的道場之名爲「般舟道場」。德宗貞元年間(785-802年承遠死前),朝廷賜承遠之寺以「彌陀寺」之額,命度僧二十七人,設千僧齋(唐呂溫〈南嶽彌陀寺承遠和尚碑〉。據說承遠傳教是「立中道而教之權,俾得以疾至,故示專念,書途巷,刻溪谷……」(柳宗元〈南嶽彌陀和尚碑〉)是說雖據天臺宗中道實相論而傳法,但又因人情況而施教(權),或教人念佛,或教人在山谷路旁刻寫佛經。承遠死于貞元十八年(802),年九十一。有弟子百余人,受其教者萬余人。
法照(約卒于777年後),據《廣清涼傳》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記載是南梁人。法照曾在南嶽承遠門下受教。據傳他在南嶽雲峰寺時曾在食缽中看見五臺山靈迹。此後在衡州湘(或作「湖」)東寺入「五會念佛道場」,曆時九十天,其間又遙見五臺山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的現形,決定到五臺山巡拜靈聖。他在唐大曆四年(769)與同伴十人向五臺山進發,第二年到達,據載他見到佛菩薩顯化的「大聖竹林之寺」,見到文殊、普賢二菩薩顯聖。文殊對他說:「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叁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爲其要。」又對他說:「此世界西有極樂國,彼當有佛號阿彌陀,彼佛願力不可思議,當須系念谛觀彼國,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中,永不退轉,速出叁界,疾得成佛。」(《廣清涼傳》卷中)後來法照在華嚴寺「入念佛道場」,絕食專修念佛,祈念往生淨土。法照在所稱見到文殊顯化之處建竹林寺。《廣清涼傳》卷中與《宋高僧傳》卷二一所載法照之傳略同,但前者稍詳,較多神話因素。我們可以把有關念佛的主張看作是法照個人的見解。他大概是借用當時流行的文殊顯化的神話來宣傳念佛與供養叁寶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的。法照撰有《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叁卷(現存中下兩卷,得自敦煌文書)、《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法照以主張「五會念佛」著稱。據此二書,所謂「五會念佛」是在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之時,按五種聲調和緩急節拍發出聲音,如《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說:
第一會,平聲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叁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或是:
第一會時,平聲入;第二,極妙演清音;第叁,盤旋如奏樂;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聲唯速念。聞此五會悟無生。(按,以上爲七字一句的偈贊,此爲了便于理解,加上標點)
可見淨土宗內已出現變單調的念佛爲帶有音樂節奏的念佛了。法照大約在大曆十二年(777)之後去世。
唐文宗開成五年(840)日本天臺宗僧圓仁禮五臺山竹林寺時,曾參觀了當年法照念佛叁昧的「般舟道場」(《入唐求法巡禮記》卷叁)。圓仁回國時把法照著的《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帶回(《入唐新求聖教目錄》)。此後,他在日本天臺宗大本山比睿山「以五臺山念佛叁昧法授徒,修常行叁昧」(《元亨釋書》卷叁)。這是依據《般舟叁昧經》等進行的爲期九十天以圍繞佛像唱念佛號爲內容的修行方法。唱念佛號時即用法照的「五會念佛」之法。五臺山念佛法是日本淨土宗重要源流之一,至今在比山仍流行。
少康(?~805),俗姓周,缙雲(在今浙江)仙都山人,年七歲出家,到十五歲時已讀佛經《法華》、《楞嚴》等五部,到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嘉祥寺受戒,後在此學律五年。到上元(即江甯,今南京)龍興寺聽講《華嚴經》及《瑜伽師地論》等。貞元初(785)到洛陽白馬寺,因看到善導的《行西方化導文》(當即《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而決心信奉淨土法門。接著到長安善導影堂參拜祈願。在江陵果願寺遇到一位法師勸他到新定(即下面所說的睦州)傳教。他聽從此言,到達睦州(今浙江建德東部),大力宣傳淨土教。他先從教小孩念佛開始提倡念佛法門,小孩凡念佛一聲即給一錢,後改念佛十聲給一錢。這樣在一年之後男女念佛者已有很多,他們見到少康就念阿彌陀佛。少康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聚人午夜行道,唱贊叁十四契,稱揚淨邦」,在齋日時可聚集叁千多人。他曾登座叫男女信徒看著他的臉,自稱高聲念佛時有佛從他口出,謂「汝見佛身即得往生」。唐貞元二十一年(805)去世。當時人們稱他是「後善導」(《宋高僧傳》卷二十五本傳)。
按照淨土宗的教義,修持念佛法門不僅自己可以往生淨土,也可追薦祖先亡靈以及「帝王、人王、師僧」,「同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卷下)。
中國儒家重孝道,希望祖先亡靈得到安樂,因此人們對淨土宗教義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唐代,淨土信仰已風靡社會,甚至一些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也相信淨土往生之教,如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都寫過阿彌陀佛淨土的贊文。我們通過對淨土信仰的考察,可以了解當時佛教流行的情況,並從一個側面看到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
(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1993年出版,頁203~229,轉引自《光明》特刊第四期)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楊曾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