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P4

  ..续本文上一页说按净土三部经从事的修行,包括读诵此三经,按经意观相念佛、礼佛供养、口称念佛等,皆为正行。此正行又分二种,专心念诵弥陀名号为正定之业,其他读经、礼佛供养等则为助业,即对修行者往生净土起辅助作用。除此正行之外,即从事净土法门之外的一切修行,都属于杂行。这种杂行,只有在修行者有回向往生净土的意愿时才可以作为业因。这样便把口称念佛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了。

  为什么把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看得如此重要,当作超离生死烦恼、达到佛国净土的主要原因呢?善导在解释「三缘」中加以说明。他说: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观经疏》卷三)

  这是从整体上对「念佛」的功能加以解释的,说念佛可以作为修行者往生净土的亲缘(亲密的因缘条件)、近缘(切近的因缘条件)、增上缘(有促进作用的因缘条件)。分开来讲,观想与口称念佛、礼佛是亲缘;发愿往生是近缘;口称念佛是增上缘。可见,口称念佛既是亲缘又是增上缘,因而功能最大。

  善导虽提倡口称念佛,但并不完全排斥观想念佛,而是认为在口诵佛号的同时也就想念到佛了。此即「心口相应」,「心口称念」,「念念注心,声声相续」(《观念法门》)。

  因此,「口称念佛」不能写作「口称念佛」。

  中国的净土学说从昙鸾开始,中经道绰,到善导时已建立了完备系统的理论。但中国净土宗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派,只是作为一种弥陀净土信仰在各宗流行,所依净土经典外的著作也非一家,天台宗的智者、三论宗的吉藏、法相宗的窥基等人及后代各宗高僧也有净土著作传世。

  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昙鸾、道绰、善导系统的净土宗著作对日本净土宗的形成和发展给予了重大影响,然而在中国,他们的著作却在宋以后逐渐消失,现见到的他们的著作是来自日本。

  善导的弟子

  善导有弟子怀感、怀恽,另有净业也可能出自善导门下。

  怀感,唐长安千福寺僧,原不信念佛可以迅速往生净土,就到善导处请教。善导问:「子传教度人,为信后讲?为渺茫无诣?」意为应先信而后传教。怀感回答:「诸佛诚信,不信不讲。」善导告诉他念佛往生不是「魔说」,应当相信,劝他诚心念佛。此后怀感连续三年专心念佛,「便证念佛三昧」(《宋高僧传》卷六)。他着有《释净土群疑论》(也称《决疑论》、《往生决疑论》)七卷。据书前平昌孟铣之序,此书未写完而怀感去世,由师弟怀恽修补而成。全书采用问答体,分为十二科一一六章,对净土教义进行说明,其中以引证唯识学说解释净土教义和批评三阶教信行的理论,最具特色。

  怀恽(640~701年),俗姓张,南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唐高宗时于西明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刻苦修行,「时有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梨,慈树森疏,悲花照灼」,宣说净土法门。他便前往投在善导的门下,「一承妙旨,十有余龄,秘偈真乘,亲蒙付属」。善导死后,为建坟墓,在长安南部的神禾(原作「和」)原建灵塔,并在塔旁广建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忉利;楼台岌囗,直写只园」。此当即有名的香积寺。此后怀恽又在此造十三级大塔,周围有二百步,朝廷赐以千粒舍利,封置在七珍函笥内令寺供养。武则天永昌元年(689)任怀恽为实际寺(隋建,后称温国寺)主。他在此寺「纲纪僧徒,规模释族」,「每讲《观经》、《贤护》、《弥陀》等经,每数十遍」。宣传「乘佛愿力」往生净土,超脱生死。他自己在修行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乘此胜因,祈生净域」。他在念弥陀名号之外,还念「般若神咒」(按,此当即《般若心经》),说如此「能令速证菩提」。他一生诵「大般若咒」四万遍,诵「弥陀真偈」十万余遍。他在寺内建净土堂一所,内造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胁侍像。怀恽于大足元年(701)去世,年六十二。唐中宗神龙元年(705)追赐「隆阐大法师」之号。有弟子思庄,撰〈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并序〉。以上介绍即据此碑文。

  另有长安香积寺僧净业(655~712年),也很可能是善导的弟子。据〈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净业,俗姓赵,天水人,后徙长安,父赵曾任天马监。净业年二十岁左右在唐高宗忌辰出家,不久即登法座,「《观经》、《疑论》,剖析玄(按,原作『元』)微,命定生因,抑扬理要」。《观经》是《观无量寿经》,《疑论》当即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据此,净业宣讲的是净土教义。他死于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五十八,被葬于神禾原善导墓之旁,建有灵塔。弟子有思顼等人。

  据上述三人事迹,善导一系的净土宗曾在长安一带地方十分流行。

  三、唐代其他净土宗高僧

  中国净土宗在佛教史书中被称为「净土教」、「莲宗」,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历代祖师并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唐代文谂、少康的《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净土往生史书,记净土信仰者四十八人的传略,但没有确立谁为祖师,也没明记师徒传承关系。此书把东晋慧远置在最前面,可能对后世奉慧远为净土宗始祖有影响。最早为净土宗确立宗祖的是宋代天台宗僧宗晓(1151~1214年)所编《乐邦文类》。此书卷三立慧远为「莲社」始祖,以唐代善导、法照、少康、宋代省常、宗赜为五位「继祖」。此后,志盘撰《佛祖统记》在卷二六设有「净土立教志」,对宗晓的说法稍作改动,所立的莲社七祖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在长达六百年的时间内只选择七人作为净土宗祖师,说明他们在净土信仰传播过程中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直到唐以后净土宗也没形成世代相传的传法世系。

  实际上唐代的慧日在净土信仰方面也有较大影响。现把慧日及承远、法照、少康的事迹一并作简要介绍。

  慧日(680~748年),俗姓辛,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因羡慕义净入印求法事迹,也从海路经南洋入印求法,历经十八年于开元七年(719)回国。在印度时听说修弥陀净土法门「能速见佛」,「必得往生」,回国后盛传净土教义,着《往生净土集》五卷。《宋高僧传》卷二九〈慧日传〉说:「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唐玄宗曾赠「慈愍三藏」之号,故史书多称之为「慈愍慧日」。

  承远(712~802年),俗姓谢,汉州绵竹县(在今四川)人,最初以僮仆身份师事蜀郡「唐禅师」。唐禅师即处寂(665~732年),是弘忍十大弟子之一智诜的门徒,俗姓唐,人称唐和尚。《历代法宝记》记载,唐中期四川的净众、保唐禅派的无相、无住法系,即出于唐和尚处寂之后。承远在处寂门下时大概曾习学北宗禅法。承远在开元二三年(735)东下至荆州投在天台宗僧「兰若真和尚」门下剃发出家。「真和尚」即荆州玉泉寺天台宗僧弘景(宋时避讳史书称恒景)的弟子,名惠真。承远遵师之教到南岳衡山,他在那里从通相和尚受具足戒及律学、经书。听说慧日到广州传法,即前往受教,「依《无量寿经》而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劫,以济群生」。此后专修净土法门,在南岳建寺称「弥陀台」,作为修行道场。他「一食不遇,则茹草而过,敝衲莫完,而岁寒自若」,专心刻苦修行。此后闻名来求教者日多,另建寺宇。弟子中以法照最有名,在代宗时为国师,把承远的事迹奏上皇帝,帝赐承远的道场之名为「般舟道场」。德宗贞元年间(785-802年承远死前),朝廷赐承远之寺以「弥陀寺」之额,命度僧二十七人,设千僧斋(唐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据说承远传教是「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途巷,刻溪谷……」(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是说虽据天台宗中道实相论而传法,但又因人情况而施教(权),或教人念佛,或教人在山谷路旁刻写佛经。承远死于贞元十八年(802),年九十一。有弟子百余人,受其教者万余人。

  法照(约卒于777年后),据《广清凉传》卷中「法照和尚入化竹林寺」记载是南梁人。法照曾在南岳承远门下受教。据传他在南岳云峰寺时曾在食钵中看见五台山灵迹。此后在衡州湘(或作「湖」)东寺入「五会念佛道场」,历时九十天,其间又遥见五台山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的现形,决定到五台山巡拜灵圣。他在唐大历四年(769)与同伴十人向五台山进发,第二年到达,据载他见到佛菩萨显化的「大圣竹林之寺」,见到文殊、普贤二菩萨显圣。文殊对他说:「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其要。」又对他说:「此世界西有极乐国,彼当有佛号阿弥陀,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当须系念谛观彼国,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中,永不退转,速出三界,疾得成佛。」(《广清凉传》卷中)后来法照在华严寺「入念佛道场」,绝食专修念佛,祈念往生净土。法照在所称见到文殊显化之处建竹林寺。《广清凉传》卷中与《宋高僧传》卷二一所载法照之传略同,但前者稍详,较多神话因素。我们可以把有关念佛的主张看作是法照个人的见解。他大概是借用当时流行的文殊显化的神话来宣传念佛与供养三宝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的。法照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现存中下两卷,得自敦煌文书)、《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法照以主张「五会念佛」著称。据此二书,所谓「五会念佛」是在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按五种声调和缓急节拍发出声音,如《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说:

  第一会,平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或是:

  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清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闻此五会悟无生。(按,以上为七字一句的偈赞,此为了便于理解,加上标点)

  可见净土宗内已出现变单调的念佛为带有音乐节奏的念佛了。法照大约在大历十二年(777)之后去世。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日本天台宗僧圆仁礼五台山竹林寺时,曾参观了当年法照念佛三昧的「般舟道场」(《入唐求法巡礼记》卷三)。圆仁回国时把法照着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带回(《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此后,他在日本天台宗大本山比睿山「以五台山念佛三昧法授徒,修常行三昧」(《元亨释书》卷三)。这是依据《般舟三昧经》等进行的为期九十天以围绕佛像唱念佛号为内容的修行方法。唱念佛号时即用法照的「五会念佛」之法。五台山念佛法是日本净土宗重要源流之一,至今在比山仍流行。

  少康(?~805),俗姓周,缙云(在今浙江)仙都山人,年七岁出家,到十五岁时已读佛经《法华》、《楞严》等五部,到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嘉祥寺受戒,后在此学律五年。到上元(即江宁,今南京)龙兴寺听讲《华严经》及《瑜伽师地论》等。贞元初(785)到洛阳白马寺,因看到善导的《行西方化导文》(当即《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而决心信奉净土法门。接着到长安善导影堂参拜祈愿。在江陵果愿寺遇到一位法师劝他到新定(即下面所说的睦州)传教。他听从此言,到达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部),大力宣传净土教。他先从教小孩念佛开始提倡念佛法门,小孩凡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后改念佛十声给一钱。这样在一年之后男女念佛者已有很多,他们见到少康就念阿弥陀佛。少康在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唱赞三十四契,称扬净邦」,在斋日时可聚集三千多人。他曾登座叫男女信徒看着他的脸,自称高声念佛时有佛从他口出,谓「汝见佛身即得往生」。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去世。当时人们称他是「后善导」(《宋高僧传》卷二十五本传)。

  按照净土宗的教义,修持念佛法门不仅自己可以往生净土,也可追荐祖先亡灵以及「帝王、人王、师僧」,「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卷下)。

  中国儒家重孝道,希望祖先亡灵得到安乐,因此人们对净土宗教义容易理解和接受。在唐代,净土信仰已风靡社会,甚至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也相信净土往生之教,如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都写过阿弥陀佛净土的赞文。我们通过对净土信仰的考察,可以了解当时佛教流行的情况,并从一个侧面看到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中印佛学泛论--傅伟勋教授六十大寿祝寿论文集1993年出版,页203~229,转引自《光明》特刊第四期)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