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的说法不完全一致。《无量寿经》说犯「五逆」罪和「诽谤正法」者不能往生;《阿弥陀经》虽没明确地讲,但从全经意思看是一切善恶众生皆可往生;《观无量寿经》在讲「九品往生」时说,下品众生中三种人虽都犯有各种「恶业」,甚至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但也可借阿弥陀佛的灵力往生净土。

  善导继承《观无量寿经》众生皆可往生的思想,并作了很大发挥。

  第一,把上品、中品、下品的九种人皆说成是「凡夫」,称皆可往生净土。原来《观经》中的上品众生有三种:上生,慈心不杀,读诵大乘佛经,修持「六念」(念佛、法、僧、戒、舍、天)等佛法;中生,相信诸法性空等圣谛义,深信因果等;下生,相信因果,不谤大乘。中品众生的三种人是:上生,持五戒八戒,无罪业;中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或十戒、具足戒;下生,孝养父母,行仁慈者。下品众生的三种人是:上生,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恶业经典;中生,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和偷盗僧团财物者;下生,作种种恶业,甚至犯五逆、十恶等罪者。据善导的说法,以上九种人只要真诚地信奉阿弥陀佛,修持净土法门,特别是临死前连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都可往生净土。善导为了说明净土教是末法众生唯一可行之教,特别强调指出:

  看此《观经》定善(按,指十六观中前十三观,在禅定中观想西方净土种种景象)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遇大(按,大乘)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按,小乘)凡夫;下品三人是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借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按,谓乘莲花往生,下品下生人乘的莲花要经十二大劫才开)开,方始发心。(《观经疏》卷一)

  在《观经疏》卷四,善导把上品三生(三种往生者)说成是「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大乘次善凡夫人」和「大乘下善凡夫人」;把中品三生说成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小乘下善凡夫人」和「世善上福凡夫人」;把下品三生说成是「造十恶轻罪凡夫人」、「破戒次罪凡夫人」、「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人」。他把在末法时代信奉大小乘佛法的僧俗信徒、一切修善及为恶的人,统统称为「凡夫」,认为他们虽然善恶程度不同,但皆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极乐世界。按《观经》本来意思,往生者因生前善恶不同,乘佛愿力往生情况也异,或由弥陀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亲自迎往净土,所乘为金刚台;或为化身迎接,乘紫金台……或以神光摄取,乘莲华往生,莲华或开或不开,开时长短有异,下品下生者十二劫莲华才开,才听佛法灭罪,发心求觉悟。善导对此加以注释,并在《往生礼赞偈》、《般舟行道往生赞》等著作中加以形象地描述、赞颂,着重点是一切「善恶凡夫」皆可往生净土。他说: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以韦提(按,韦提希,阿世王之母,请释迦佛讲《观经》者)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证言得生……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以上见《观经疏》卷四)

  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往生净土法事赞》)

  大乘佛教宣称佛有三身:与真如、实相同格的法身,无形无相,无所不在;经无数时间修证而成的报身(以大慧、大定、大悲为体),其数无量,各有自己的佛国净土;应众生根机随时显化传法的应身(或化身)。善导称阿弥陀佛是报身佛,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

  有人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善导回答:「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五乘是指人乘(修持五戒)、天乘(修持十善)及声闻乘、缘觉乘(二者为小乘)、菩萨乘。善导虽着眼于凡夫,宣传一切凡夫皆可往生,但并不否认有达到菩萨境地以上的「圣人」存在和往生,说:

  一切罪恶凡夫尚蒙罪灭,证摄得生,何况圣人愿生而不得去也!(《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简单说就是:恶人尚能往生,何况善人!这样在逻辑上就把净土教说成是一切人可以信奉的教派了。

  第二,特别强调主观信仰、真实虔诚的精神。

  在《观经》第十四观的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善导在解释此三心时作了很大发挥。现仅摘引其要点:

  (1)「至诚心」是真诚地厌弃现实世界和人生,以「真实心」去信仰阿弥陀佛及安乐净土,做到「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往生礼赞偈》),不得「内怀虚假」,否则即使「苦励身心」日夜修行也不能往生;

  (2)「深心」是「深信之心」,即对下面两点深信不疑:

  一是「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要人断念于靠自力达到解脱;

  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要人绝对相信弥陀他力;

  (3)「回向发愿心」,是指修行的意向、目的,谓自己所做一切善业,所从事的一切修行及所得「善根」和功能,都是为了往生净土(以上见《观经疏》卷四)。

  简言之,「三心」是要求信徒对净土法门信仰虔诚,始终不渝。其中最重要的是「深信之心」。《观经疏》卷四要求信徒「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所动摇,即使有人乃至菩萨引证佛教经论批评净土往生之说不可信,也「不生一念疑心」。

  由此可以想见,在净土信仰传播过程中也受到佛教内部一些人的怀疑乃至批评,善导强调信心,要信徒不受别的教派和非佛教徒批评的影响。

  善导的净土学说强调一切凡夫可以往生净土,以凡夫作为往生净土的主体,是为了争取社会广泛的普通民众入教;强调主观信仰,是为了使净土信仰在各种教说和教派互相竞争的环境中稳固地扎下根来,并得到发展。此外,为了使一般民众能接受净土信仰,又提出以简单易行的口称念佛为主的念佛论。

  (二)提倡口称念佛

  「念佛」是净土宗提倡的重要修行方法。念佛有种种方法,若据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七的说法,可概括为两种:

  一是无相念佛,或作实相念佛,即于禅定状态下观想佛的「法身」、「诸法实相」,体悟诸法性空之理;

  二是有相念佛,即弥陀三部经中反复讲的观想阿弥陀的形象和西方净土胜景的观相念佛(或观念念佛),以及口称阿弥陀佛名号的口称念佛。

  实际上,净土宗最提倡的是后一种有相念佛,包括观相念佛与口称念佛。善导主张往生的主体是「凡夫」、「罪恶生死凡夫」,故其念佛论更提倡简便易行的口称念佛。他的念佛论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是通过对所谓定散二善、三福三善、正行杂行和三缘等概念的论释加以说明的。善导在《观经疏》卷四判《观经》净土教义以「念佛三昧」为宗,属于大乘菩萨藏,是顿教。

  净土法门有两大要点,「即此《观经》定、散二门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在禅定中观想落日、西方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净土景象等,从第一观至第十三观,被称为「定善」、意为修禅定之善。《观经》中所讲「三福」(详下)及第十四观至第十六观讲的九品往生,称之为「散善」,意为在心处于散动状态(非入定之时)所从事的「废恶修善」的行为。定、散二善可在一般意义上概括佛教的一切修行、功德,但净土宗主张应将此自力修行和功德作为往生净土的业因,祈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净土。

  所谓「三福」原是《观经》提出的,说:「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净业正因。」有此三种善业或功德,只要发愿往生弥陀净土,据称皆可如愿。善导在《观经疏》卷四把第一福称为「世俗善根」,第二福为「戒善」,第三福为「行善」,谓「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自能行行,兼劝有缘舍恶持心,回生净土」。一个人或具此三善,或仅具其中二善、一善、或一善不具(是「十恶邪见阐提人」),但只要发愿往生,称念佛的名号,皆可往生净土。但因原来所具有的「正因」多寡有差,往生的速度、方式及生到净土后所乘莲华展开的时间等,有种种差别。善导按《观经》三品九生的经文,对此详加解释。他在解释中着重说明罪业深重的凡夫(下品的上生、中生、下生)只要诚心念佛名号,那怕在临死前连续念佛十声,也可往生。

  佛教的修行有许多种。善导通过论证「正行」与「杂行」把净土业修行与其他佛教修行区别开来,又在论释「正定之业」,与「助业」之中特别提倡口称念佛。他说:

  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按,正报、依报,即佛菩萨、往生者与净土)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观经疏》卷四)

  是…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