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謝路軍)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

  提要:文章分析了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指出善導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礎(「叁心」說)和念佛的實踐方法(稱名念佛)兩方面組成。

  作者:謝路軍,1965年生,哲學博士,北方工業大學人文學院。

  主題詞:善導念佛思想基本內涵

  善導繼承昙鸾以來的念佛思想,並將其系統化,組織成完整的念佛理論。綜觀善導的念佛思想,主要由念佛的心理基礎和念佛的實踐方法兩方面組成。在念佛的心理基礎方面,善導強調「叁心」說,即念佛要具備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在念佛的實踐方法方面,善導把稱名念佛作爲淨土修行的最主要方法,同時他還強調往生淨土的「四修之法」,即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

  一、念佛的心理基礎

  善導認爲阿彌陀佛願力廣大,衆生就是憑借這種他力本願而往生西方淨土。但是,這種願力卻不會自發地在衆生身上起作用,它要求衆生首先要有往生的願望,也就是要具備「叁心」。「叁心」是衆生往生淨土的正因,若缺一心,往生都是不可能的。《觀無量壽佛經》中最早提出「叁心」說。在該經第十四觀敘述「上品上生」時,佛告阿難和韋提希說:「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1)善導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叁心」說。

  (一)至誠心。善導說:「至者真,誠者實。」(2)至誠心即真實心。他指出,「一切衆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目真邪僞,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叁業,名爲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3)意思是說,衆生身、口、意叁業修行,必須發自于真實心,不能看上去賢善精進,而內心卻懷著虛假、貪心、瞋恨、邪惡、僞善,奸詐無比,惡性膨脹,如同蛇蠍一樣狠毒。如果這樣的話,雖然修行身、口、意叁業,也只能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可名真實業!這裏強調衆生修行,必須心口不異,表裏如一,也就是說,衆生修行必須從「真實心中作」,否則,這種人「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衆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4)

  那麼,爲什麼一切衆生修行時,必須具備「至誠心」呢?「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叁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爲趣求,亦皆真實」。(5)也就是說,阿彌陀佛在未成佛前修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身、口、意叁業所修都發自于真實心中,所作所爲,無不真實。因此,衆生修行往生也要從「真實心中作」。

  善導還進而認爲,「真實」有兩方面的涵義,即「自利真實」和「利他真實」。何謂「自利真實」?「言自利真實者,複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製舍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製舍諸惡,我亦如是;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6在此,「自利真實」包含了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念念舍棄諸惡,厭離穢土;二是念念勤修衆善,欣慕淨土。又此于身、口、意叁業約爲六重意義,即:1、真實心中之口業,贊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2、真實心中口業,毀厭叁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3、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4、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5、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6)、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若起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作,不論內、外、明、暗,皆須真實,故稱爲至誠心(7)。總之,「至誠心」是從「止惡」、「修善」兩個方面來講的,又止惡即修善,修善即止惡,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有關「利他真實」,善導並沒有作出解釋。從字義上看,即是將自己的行善去惡推廣到他人身上,使其他人也同樣勤修淨業,不斷去惡行善。

  (二)深心。善導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說:「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8)故而深心又稱深信,也即深信之心,是對佛法的深厚信心。淨土法門以「信」、「願」、「行」爲往生修行的叁要素。明代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說:「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其所願而證所信。」(9)信、願、行叁者,密不可分,而信居首位。後代如此重視「信」,是受了善導重視「深信之心」的影響。善導認爲「信」有二層含義:1、就人立信;2、就行立信。

  1、就人立信:「亦有兩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10)。即首先要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無始以來流轉生死,沒有出期。其次要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夠攝受衆生,乘佛願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深信釋迦牟尼佛說《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向往;深信《彌陀經》中的十方恒沙般多的諸佛,證勸一切衆生依願修行,定得往生;深信一切行者,只要唯信佛語,不顧身命,依佛所說去做,即隨順佛教,隨順佛意,隨順佛願,可謂真佛弟子。總之,善導認爲罪惡深重而難以得救的衆生,由于充分認識到自身根機低劣,靠自力無法解脫,就能放棄一切異見邪想,一心指望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善導以此鞏固衆生的淨土信仰。

  2、就行立信。善導《觀經四帖疏》中說:「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11)。所謂「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12)意思是說,專依淨土經典而行者,名正行。正行有五種:一心專門讀誦《觀經》等淨土經典;一心觀想憶念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一心專門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可見,這五種正行都是圍繞阿彌陀佛展開的。簡言之,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贊歎供養正行(13)。善導又將這五種正行作了區分:「又就此正中,複有兩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14)把五種正行之中的稱名念佛列爲了「正定之業」,其余四種正行,定爲了「助業」,突出了「稱名念佛」的地位,強調這是往生西方的最佳快捷方式。可見,就行立信的目的,在確立衆生對稱名念佛的信心。那麼,何謂雜行呢?五種正行之外,諸善萬行都叫雜行。在此,善導是通過比較來凸顯稱名念佛的地位的,即「雜行」不如「正行」,而「正行」之中的「助業」又不如稱名念佛的「正定之業」,故而「稱名念佛」乃爲善導最爲推崇的淨土修行方法。

  (叁)回向發願心。善導《觀經四帖疏》說:「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15)「回向」的「回」,爲回轉的意思,「向」爲趨向的意思,所謂回向發願,意指願將自己過去今生所修所做的身、口、意叁業功德,以及隨喜一切凡聖所修的身、口、意叁業功德,皆發自于真實深信心中,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故稱回向發願心。在此,回向指回自向他,回此向彼。回自向他是將自己所做所修的福業功德等回轉趨向普利群生。回此向彼,一方面是「往相回向」,以己所修功德回施衆生同生淨土;另一方面是「還相回向」,指淨業行人生淨土成就一切功德後,再回塵世化導衆生趨向淨土。發願,是指淨業行人應當發起往生淨土的誓願。淨土宗人認爲「願」是信券,對往生淨土至關重要。按《阿彌陀經》載,世尊先後叁處勸導「應當發願」。第一處是在敘述「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時,勸導「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16)第二處是在開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命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時,勸導「衆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17);第叁處是在開示衆生發願往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勸導「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18)叁勸「應當發願」,足見發願的重要。

  善導認爲,在這裏所發的回向願望必須從真實深心中發出,這是將「至誠心」、「深心」與「回向發願心」叁者密切聯系起來了。他說:「又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爲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19)「叁心」的關系不可分割,構成了善導念佛的「叁心」之說。

  在此,善導的「回向發願心」中的「回向」之說,吸取了北魏昙鸾的思想。昙鸾在《往生論注》中說:「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觀)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謝路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