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
崔玉卿
净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后期,产生了以佛陀为主人公的众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兴起时,从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愿思想,并由本愿思想在激荡中汇成了净土思潮。弥陀净土正是这股思潮中涌现出来,并逐渐跻达高峰。净土思潮虽源于印度,但弥陀净土信仰却是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到隋唐时期,及至发展便形成了净土宗。
中华净土宗的先驱者与奠基者是慧远、昙鸾、道绰等,而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并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态,则实始于善导。他不仅在净土宗的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善导生平法绩
善导,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圆寂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幼年出家,师从密州(今山东诸城县)明胜法师,常诵《法华》、《维摩》诸经。唐贞观五年(631),受具足戒,随妙开法师修业、研读《观无量寿经》,遂以《观无量寿经》中所讲的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笃信思念或口念阿弥陀佛,便可灭罪消灾,死后也能往生极乐净土。他认为这一观念法门最易超脱,其他行业遇僻难行。后因仰慕东晋慧远结众念佛之高风,便往江苏庐山叩寻遗范。这一时期,善导主要是访问高僧、广探博求道津,并为此而过着艰苦的行脚生活。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道绰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县)盛弘净业,四众咸归。善导便带着疑问到北风呼啸的石壁玄中寺拜谒高僧道绰。当时,正值严冬季节,冰封地冻。《往生瑞应传》说,善导在见到道绰之后,便提出了「念佛实得往生否?」的疑问,道绰遂授于其《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的是一个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来成佛,名「无量寿」,国土在西方,称「安乐」。善导通过对经书的探究研习,更坚定了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后又进一步觉悟,指出「忏悔三罪,方得往生。」这「三罪」中的第一点是对佛不敬,第二点是触犯了佛之「众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三点则是伤财害命。要想到达净土世界,必须反其道而行之。
在从贞观十五年(641)到贞观十九年(645)四年中,善导住在玄中寺,从道绰师听讲,修学方等忏法,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三味,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这一时期,善导在道绰主持的净土九品道场中,确立了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是「入佛之要津」的认识,形成了唯有净土法门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贞观十九年(645),道绰入寂,善导离开玄中寺,来到京城长安,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后在终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实际寺等广收门徒,大弘净土法门,历尽难辛。经善导的虚心化导,遂使「满长安城内皆受化」。《佛祖统记》载云:「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此即为善导修行的真实写照。言其将施主布施之财物,既用来修复破败寺院、旧砖塔,并使燃灯续明,又用来书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1909年,日本学者桔瑞超等在东土耳斯坦吐峪沟(高昌国故址)附近,发现善导所著的《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残片,后者附有善导的《发愿文》,便是善导所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经末题为「愿生比丘善导愿写」。
善导持戒极严,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脱三衣,以般舟行道礼佛为已任。三十多年,不别定寝处,不举同视好,也不受沙弥礼拜。据说,当时人们看到他念佛,每念一声,总有光明从嘴内流射出来,即使百声千声,都亦皆如此。是故,信徒们又称他为「光明和尚」。善导入寂后,唐高宗赐寺额曰「光明寺」。净土法门在佛教各宗竞相传布的长安达到鼎盛。
善导一生,广布净土,信徒很多,也出现了一批很有造诣的弟子,据《高僧传》卷六和《佛祖统纪》卷二十七的记载,感怀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初学法相,博通佛教经典,鉴于善导在长安造成的净土法门的昌盛局面,感怀谒见了善导,在善导的引导下,发现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原来是入佛的易行道。于是入念佛教场,精诚念佛。经过善导的刻苦修持和虔心化导,净土法门在长安得以发展,信众巨增。感怀本人也被尊称为「弥陀化身」、「肉身菩萨」。三年后,修得念佛三味,写了《土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另一位高足是怀恽,侍座下十余年,尽受善导之学。善导圆寂后,怀恽在神禾原为善导建香积寺,内有灵塔,并在塔边构筑伽蓝,造十三级大窣堵波。后来,他奉敕当了长安寺的实际寺住持。
二、善导的弥陀净土思想
善导继承和发展了昙鸾、道绰的思想,力倡依靠佛本愿力,强调持名念佛,主张凡入报土论。他的著述,现存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疏》主要叙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称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往生礼赞偈》等四部,由于叙述的是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又称为行仪分。共称「五部九帖」。
《往生礼赞偈》又称《六时礼赞偈》,其主要内容是说明昼夜六时(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初夜、中夜、后夜为夜三时)礼赞弥陀及观音、势至的仪式。
《净土法事赞》上标签题为《转经行愿生净土法事赞》,下标签题为《安乐行道转经愿生净土法事赞》,主要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
《般舟赞》,是依《观无量寿经》等说明修学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
《观念法门》,是说明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与忏悔发愿的方法。
宋代宗晓《乐邦文类》载善导《临正念诀》一篇。宋代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十二载《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与《临终正念诀》的内容文字大体相同。
(一)善导的净土思想
1、一切善恶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净土之论。善导针对隋慧远、智顗的观点,批驳了「弥陀净土是为圣人而设,凡夫不在九品之内,不得往生」。这种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力提倡凡夫得入净土论,指出弥陀净土就是为沉沦于苦海中的凡夫而设的,并不是为圣人所设。圣人已离苦海,何用救赎?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善导进而把弥陀经典以及昙鸾、道绰所设的净土门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恶凡夫可入净土」的主张,赋予那些曾经犯五逆及谤法之罪的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恶凡夫、女人通通可生净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理念,并由此而奠定了净土教迅速发展的基石。
2、称名念佛
善导认为,念佛是万行中之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脱离生死,直到成佛。口念(包括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简称「阿弥陀佛」四字。善导指称佛名号即是愿行具足,为称名念佛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此,净土宗转向专称佛名,并完成了由昙鸾的观想念佛、道绰的小豆念佛、掐珠念佛,到善导的称名念佛的过渡。善导所倡扬专称念佛,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和普遍接受,一直沿续至今。
3、「地狱思想」
地狱为佛门「十界」中最恶的一界,数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罚之酷,大大超过人间牢狱。善导在《净土法事赞》中大谈地狱诸苦,而在《般舟赞》中,则又以偈的形式对地狱诸苦作了具体的描述。地狱为六道中最苦的一道,并与净土相对。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净土理论坚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乐果与苦果相对立,其中乐果为净土;苦果为秽土,包括人、天在内的六道通通都是苦果。一切凡夫,因其旷劫以来曾造作无量无边罪恶,所以按因果报应规律,其死后将入地狱。这该怎么办?善导指出路就是:诚心忏悔,求生净土。凡夫死后,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地狱,一条通向极乐世界。按众生之宿业,就应该入地狱去。把凡夫明确定为造恶无量的罪人,把地狱从六道轮回中提出来与净土作对比,这无疑加重了众生的危机感,加强了他们对净土的欣求,并给予凡夫以道德上的约束,从而促进了净土教的流行,以致形成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4、净土仪轨
(1)转经行道的仪轨
「转经」即读诵经典,与讽经同。「行道」,指排列成行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行,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绕行佛殿内、堂内之外,尚颂散花、诵经或唱梵呗。在此,诵经、唱梵呗的内容即为善导的《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
净土宗的忏法:依般舟三昧之法而明示转经行道的仪轨。
(2)六时礼忏之法
善导主张昼夜六时必须拜佛忏悔,为此制定了各时唱诵之赞文及其礼拜之法,故称《往生礼赞偈》,是为净土宗之每日课。并常常附以曲调,在法会时使用,此为净土宗举行法会时所必用的重要法仪。六时礼忏为:一日没时礼,二初夜时礼,三中夜时礼,四后夜时礼,五日起时礼,六日中时礼。六时礼毕,归命忏悔。忏悔意在鼓励人们努力追行上品,不取造罪之念。
(3)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
「般舟」,梵文音译,意译为佛立、常行。「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般舟」意为常行道。修行时,独居闲处;常乞食,不受别请,严饰道场,备肴及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内,在阿弥陀佛佛像周围步行,口中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想念阿弥陀佛,除用食外,常行无休息。步步声声念念:阿弥陀佛。
善导撰《般舟赞》,旨在说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强调身、口、意三业相应,「三业无间」。
(4)观念法门
善导所撰《观念法门》,旨在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以之引导人们一切时处昼夜常作此…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崔玉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