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崔玉卿)▪P2

  ..续本文上一页想,行住坐卧也作此想。《观念法门》强调五缘功德,从而突出了佛力为增上缘,表达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三、善导在佛教文化艺术上的贡献

  (一)善导的「净土变相」

  《净土史传》载:善导「所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净土变相」就是把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在现实中用能感、能摸、能形、有性的形象表现出来,是一种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化导方法。在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记》、张彦远的《记两京外州寺观壁画》中,都提到当时所存的变相佛画。如光宝寺、兴唐寺、安国寺、云花寺、敬爱寺、大云寺、昭成寺等处的变相,即「皆基于大师的模型」。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唐代几达顶峰。以佛教人物、故事、相境为内容的「净土变相」壁画的出现,也因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被载入史册。日本三善清行的《园珍传》和《宋高僧传》中的「越州神智传」篇均载曰:唐咸通八年(867),温州内道场圆座主曾托婺州詹景全将则天皇后缝绣的极乐变相一铺,并织绘灵山净土变一铺,赐与园珍。由此,善导所宣导的净土艺术便传到日本。据传,日本当麻寺的当麻曼荼罗,即为则天皇后之赐物。这幅曼陀罗的图样与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所叙,完全吻合。

  (二)龙门之最——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群雕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四月一日,善导奉高宗皇帝之命从长安实际寺前往洛阳主建龙门石窟——奉先寺群像雕刻。

  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的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94),后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长达400年的连续营造而成。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龙门石窟艺术中,以大卢舍那像为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最为宏硕精妙,无论从规模、技艺方面,都堪为首屈一指的,充分体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鲜明风格与突出成就。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露笑意,两旁迦叶肃穆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伟尚武。整个佛龛深40米,宽36米,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此窟佛雕由皇后武则天力倡,并带头捐钱二万贯。工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完成。历时三年另九个月

  (三)香积寺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导入寂,其弟子怀恽在古都长安城南,终南山正北建香积寺,内有善导大师舍利塔,塔边构筑伽蓝,塔身上书《金刚经》全文,又建有十三级大窣堵波,供奉唐高祖所赐舍利子。香积寺建成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尽沧海桑田、兴衰更替。其中王维的《过香积寺》有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随善导的净土思想一并传入日本的,还有王维的这首诗。由于此诗与日本最为感念和崇仰的善导大师有关,故被选入日本的小学课本,施行了广泛的普及。

  四、善导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日本的佛教思想是在中、日两国长期的文化交流中,由中国传入的。到了唐代,京都长安已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佛教弘化的中心。中日两国互派留学生、学问僧、请益僧,他们来中国学佛,从中国带走了大量的经卷、佛像、法器。这其中,便有净土宗的「三经一论」和善导大师的著作「五部九帖」。据日本大正学大野法道《中日佛教关系研究、善导大师与日本》所载,善导著作最早传入日本的时间,是在天平时代,其具体情况是:

  天平十四年(742),《往生礼赞》一卷二十九纸首入日本。

  天平十五至十六年间,《西方法事赞》被传写。

  天平十六年以后;《观经疏》四帖渐次传写。

  天平二十年(748),《般舟赞》传写,至贞永元年(1232)刊行流传。

  及至到了平安时代的承和六年(839),园行再次带回《法事赞》、《般舟赞》、《观念法门》等善导的佛学著作。

  善导著作传入日本后,广为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诸大师引用与弘扬。

  源空(1133—1212),号法然、黑谷。美作国(今冈山县)久郡南条稻冈庄人。源空在比睿山的延历寺学习,博览群经,在研读了源信的《往生集要》后,正式接受净土教义。后又通过精读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并将「观念念佛」在与「称名念佛」作过比较之后,认为以「观想念佛」的念佛法门不容易为人理解和修行,而「称名念佛」则易于为「乱想凡夫」所接受。由此,源空依据善导的《观无量经疏》等佛论,确立了以称名念佛为中心的净土教说,同时舍弃了所修持的诸宗教义和修持方法,并以此的发端而开始弘传「称名称佛」法门,在日本创立了净土宗。随之,于建久九年(1198),其便以汉文撰成《选择本愿念佛集》。后来,这本书成了日本净土宗的「根本圣典」。

  源空创立的净土教,影响颇大,受到日本朝野的关注。日本皇廷和很多公卿、武士以及庶民百姓皆纷纷皈依,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也因而成为日本净土教的根本法典。

  日本净土教的僧侣信众对善导大师是十分景仰与崇拜的。据源空在日本建久九年五月二日写的《梦感圣像记》记载:一天,源空在虔心念佛,一阵倦意袭来,不觉悠然入梦。有一朵五彩祥云从西方冉冉飘来,云端站着一位慈祥的面带微笑的长老。法然便虔诚礼拜,叩问这位大师从何而来。大师回答说,他是从唐朝来的善导,知道净土宗当兴于日本,所以特意来造访。梦醒后,源空特意请来一位画师,把梦中所见善导大师的容貌画下来,留存寺内。这就是被日本净土教信众极为珍视的祖师像。「二祖对面」尊为「国宝」。继源空之后,弟子们分为五派,各自弘传净土思想。特别是亲鸾创立的净土真宗,更是把净土宗的他力性、简易性和民众性推到了极致。

  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传承善导大师的教理、教义而开宗立教,迄今已历经800余年,久盛不衰。有资料说,现在日本净土宗、净土真宗两大净土教派的寺院多达两万余处,两大净土教派的信徒已占到日本总人口的40%以上。

  近年来,日本净土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找大师的遗迹,朝拜山西交城玄中寺、西安香积寺。善导不仅是中日两国净土宗共同的祖师,而且也是两国佛教徒一致敬慕的祖师。「共同的祖师」把两个民族的子孙联系在一起,在促进两大民族的团结中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五、善导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善导从在玄中寺归心净土,到长安弘扬净土法门,被人称为「弥陀化身」。这不仅见证了善导与净土宗的发展历程,而且也确证了善导及净土宗对唐代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

  善导在昙鸾、道绰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净土理论及仪轨,使净土宗从此具有了真正的宗教形态。善导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以其完备的理论创造而成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弘法和净土宗发展的时代,始于唐太宗由早期利用、抑制佛教至晚年崇信佛教这个过渡时期,终于唐玄宗开元之世。这一时期的唐朝社会政治清平、经济上升、思想活跃,为净土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面对浩繁深奥的佛教经书,广大信众感到从佛无路、入法无门,净土法门把佛教教义通俗化,将繁难的修行方法简约化,从而为广大的信众开启了一扇方便之门。净土宗所描绘的弥陀净土,既形象,又直观,无论对于士大夫阶层或者对于广大劳动人民,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再者,统治阶级的支援,高宗敕善导为检校僧,武则天皇后助钱二万贯造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群雕。特别是善导圆寂后,高宗又为善导灵塔赐舍利、捐国宝等等,都说明了善导的声望和净土宗的兴盛及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范文澜先生在《唐代佛教》一书中指出:「凡是已经消失和现在留存的巨大佛教遗迹,大多与净土宗有关系……这些消失或尚存的遗迹当中,又以唐代的居多,可见,当时,净土宗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在晚唐时期,由于武宗灭佛,而致佛教一蹶不振,只有净土宗和禅宗因其简便易行而继续广为流传。宋代,由于禅净合流,从而带动了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同归净土,净土宗由此普及于法门。特别是明清以后,净土更尤为各宗的共同信仰。

  善导创立的净土宗,显然只是学派意义上的「宗」,因为它始终没有自己的组织和法嗣相传制度;在中国佛教各宗中,它的哲理最少,修行内容最简便易行,但它的影响之久,信众之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及的。善导以后,净土宗还陆续出了许多净土高僧大德,致其社会影响不断得以扩大。昙鸾、道绰、善导、慧风、法照、怀感、飞锡、延寿、袾宏、智旭、印光等,他们都是其所处时代的学者、思想家,都以其著作和思想而丰富了净土宗的教义,充分发挥他力的作用,他们并旁采道家儒家经论以及民间信仰,不仅传承了佛家中观学派及瑜伽行派的基本哲学理论,而且吸收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三论宗、律宗、密宗的教义和行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这种简易修行之法,便论证了「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四字洪名,万德具备」的道理,赢得了信众,风行于天下,遂使净土宗成为中国民众的宗教砥柱。

  善导大师不仅集中国净土学说与行仪之大成,使净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态,并得以风行于天下;而且也对中国佛教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善导大师的「净土理论」,对我们提升道德水准和净化社会风气仍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论善导大师的佛学思想与净土宗的教义特征(崔玉卿)》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