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想,行住坐臥也作此想。《觀念法門》強調五緣功德,從而突出了佛力爲增上緣,表達出了易行道的特色。
叁、善導在佛教文化藝術上的貢獻
(一)善導的「淨土變相」
《淨土史傳》載:善導「所畫淨土變相叁百余壁」。「淨土變相」就是把傳說中的人物故事在現實中用能感、能摸、能形、有性的形象表現出來,是一種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化導方法。在唐代段成式的《寺塔記》、張彥遠的《記兩京外州寺觀壁畫》中,都提到當時所存的變相佛畫。如光寶寺、興唐寺、安國寺、雲花寺、敬愛寺、大雲寺、昭成寺等處的變相,即「皆基于大師的模型」。我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在唐代幾達頂峰。以佛教人物、故事、相境爲內容的「淨土變相」壁畫的出現,也因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被載入史冊。日本叁善清行的《園珍傳》和《宋高僧傳》中的「越州神智傳」篇均載曰:唐鹹通八年(867),溫州內道場圓座主曾托婺州詹景全將則天皇後縫繡的極樂變相一鋪,並織繪靈山淨土變一鋪,賜與園珍。由此,善導所宣導的淨土藝術便傳到日本。據傳,日本當麻寺的當麻曼荼羅,即爲則天皇後之賜物。這幅曼陀羅的圖樣與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所敘,完全吻合。
(二)龍門之最——以大盧舍那像爲主的群雕
唐高宗鹹亨叁年(672)四月一日,善導奉高宗皇帝之命從長安實際寺前往洛陽主建龍門石窟——奉先寺群像雕刻。
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並稱的洛陽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94),後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等朝代長達400年的連續營造而成。在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龍門石窟藝術中,以大盧舍那像爲主的奉先寺群像雕刻最爲宏碩精妙,無論從規模、技藝方面,都堪爲首屈一指的,充分體現了唐代雕塑藝術的鮮明風格與突出成就。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面容豐滿秀麗,雙目甯靜,嘴角微露笑意,兩旁迦葉肅穆持重,阿難溫順虔誠,菩薩端莊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偉尚武。整個佛龛深40米,寬36米,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窟洞。
此窟佛雕由皇後武則天力倡,並帶頭捐錢二萬貫。工程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十二月叁十日完成。曆時叁年另九個月
(叁)香積寺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善導入寂,其弟子懷恽在古都長安城南,終南山正北建香積寺,內有善導大師舍利塔,塔邊構築伽藍,塔身上書《金剛經》全文,又建有十叁級大窣堵波,供奉唐高祖所賜舍利子。香積寺建成至今已有一千叁百余年,曆盡滄海桑田、興衰更替。其中王維的《過香積寺》有雲: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製毒龍。
隨善導的淨土思想一並傳入日本的,還有王維的這首詩。由于此詩與日本最爲感念和崇仰的善導大師有關,故被選入日本的小學課本,施行了廣泛的普及。
四、善導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貢獻
日本的佛教思想是在中、日兩國長期的文化交流中,由中國傳入的。到了唐代,京都長安已不僅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成了佛教弘化的中心。中日兩國互派留學生、學問僧、請益僧,他們來中國學佛,從中國帶走了大量的經卷、佛像、法器。這其中,便有淨土宗的「叁經一論」和善導大師的著作「五部九帖」。據日本大正學大野法道《中日佛教關系研究、善導大師與日本》所載,善導著作最早傳入日本的時間,是在天平時代,其具體情況是:
天平十四年(742),《往生禮贊》一卷二十九紙首入日本。
天平十五至十六年間,《西方法事贊》被傳寫。
天平十六年以後;《觀經疏》四帖漸次傳寫。
天平二十年(748),《般舟贊》傳寫,至貞永元年(1232)刊行流傳。
及至到了平安時代的承和六年(839),園行再次帶回《法事贊》、《般舟贊》、《觀念法門》等善導的佛學著作。
善導著作傳入日本後,廣爲天臺宗、叁論宗、法相宗諸大師引用與弘揚。
源空(1133—1212),號法然、黑谷。美作國(今岡山縣)久郡南條稻岡莊人。源空在比睿山的延曆寺學習,博覽群經,在研讀了源信的《往生集要》後,正式接受淨土教義。後又通過精讀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並將「觀念念佛」在與「稱名念佛」作過比較之後,認爲以「觀想念佛」的念佛法門不容易爲人理解和修行,而「稱名念佛」則易于爲「亂想凡夫」所接受。由此,源空依據善導的《觀無量經疏》等佛論,確立了以稱名念佛爲中心的淨土教說,同時舍棄了所修持的諸宗教義和修持方法,並以此的發端而開始弘傳「稱名稱佛」法門,在日本創立了淨土宗。隨之,于建久九年(1198),其便以漢文撰成《選擇本願念佛集》。後來,這本書成了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聖典」。
源空創立的淨土教,影響頗大,受到日本朝野的關注。日本皇廷和很多公卿、武士以及庶民百姓皆紛紛皈依,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也因而成爲日本淨土教的根本法典。
日本淨土教的僧侶信衆對善導大師是十分景仰與崇拜的。據源空在日本建久九年五月二日寫的《夢感聖像記》記載:一天,源空在虔心念佛,一陣倦意襲來,不覺悠然入夢。有一朵五彩祥雲從西方冉冉飄來,雲端站著一位慈祥的面帶微笑的長老。法然便虔誠禮拜,叩問這位大師從何而來。大師回答說,他是從唐朝來的善導,知道淨土宗當興于日本,所以特意來造訪。夢醒後,源空特意請來一位畫師,把夢中所見善導大師的容貌畫下來,留存寺內。這就是被日本淨土教信衆極爲珍視的祖師像。「二祖對面」尊爲「國寶」。繼源空之後,弟子們分爲五派,各自弘傳淨土思想。特別是親鸾創立的淨土真宗,更是把淨土宗的他力性、簡易性和民衆性推到了極致。
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傳承善導大師的教理、教義而開宗立教,迄今已曆經800余年,久盛不衰。有資料說,現在日本淨土宗、淨土真宗兩大淨土教派的寺院多達兩萬余處,兩大淨土教派的信徒已占到日本總人口的40%以上。
近年來,日本淨土宗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尋找大師的遺迹,朝拜山西交城玄中寺、西安香積寺。善導不僅是中日兩國淨土宗共同的祖師,而且也是兩國佛教徒一致敬慕的祖師。「共同的祖師」把兩個民族的子孫聯系在一起,在促進兩大民族的團結中發揮了有益的作用。
五、善導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善導從在玄中寺歸心淨土,到長安弘揚淨土法門,被人稱爲「彌陀化身」。這不僅見證了善導與淨土宗的發展曆程,而且也確證了善導及淨土宗對唐代社會所産生的巨大影響。「滿長安城,皆悉念佛」,「家家觀世音,人人阿彌陀」。
善導在昙鸾、道綽的基礎上建立起完備的淨土理論及儀軌,使淨土宗從此具有了真正的宗教形態。善導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以其完備的理論創造而成爲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善導弘法和淨土宗發展的時代,始于唐太宗由早期利用、抑製佛教至晚年崇信佛教這個過渡時期,終于唐玄宗開元之世。這一時期的唐朝社會政治清平、經濟上升、思想活躍,爲淨土宗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外,面對浩繁深奧的佛教經書,廣大信衆感到從佛無路、入法無門,淨土法門把佛教教義通俗化,將繁難的修行方法簡約化,從而爲廣大的信衆開啓了一扇方便之門。淨土宗所描繪的彌陀淨土,既形象,又直觀,無論對于士大夫階層或者對于廣大勞動人民,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再者,統治階級的支援,高宗敕善導爲檢校僧,武則天皇後助錢二萬貫造洛陽龍門大盧舍那像群雕。特別是善導圓寂後,高宗又爲善導靈塔賜舍利、捐國寶等等,都說明了善導的聲望和淨土宗的興盛及其産生的巨大社會影響。
範文瀾先生在《唐代佛教》一書中指出:「凡是已經消失和現在留存的巨大佛教遺迹,大多與淨土宗有關系……這些消失或尚存的遺迹當中,又以唐代的居多,可見,當時,淨土宗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
在晚唐時期,由于武宗滅佛,而致佛教一蹶不振,只有淨土宗和禅宗因其簡便易行而繼續廣爲流傳。宋代,由于禅淨合流,從而帶動了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同歸淨土,淨土宗由此普及于法門。特別是明清以後,淨土更尤爲各宗的共同信仰。
善導創立的淨土宗,顯然只是學派意義上的「宗」,因爲它始終沒有自己的組織和法嗣相傳製度;在中國佛教各宗中,它的哲理最少,修行內容最簡便易行,但它的影響之久,信衆之多,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其他宗派不能比及的。善導以後,淨土宗還陸續出了許多淨土高僧大德,致其社會影響不斷得以擴大。昙鸾、道綽、善導、慧風、法照、懷感、飛錫、延壽、袾宏、智旭、印光等,他們都是其所處時代的學者、思想家,都以其著作和思想而豐富了淨土宗的教義,充分發揮他力的作用,他們並旁采道家儒家經論以及民間信仰,不僅傳承了佛家中觀學派及瑜伽行派的基本哲學理論,而且吸收了中國佛教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禅宗、叁論宗、律宗、密宗的教義和行軌。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這種簡易修行之法,便論證了「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四字洪名,萬德具備」的道理,贏得了信衆,風行于天下,遂使淨土宗成爲中國民衆的宗教砥柱。
善導大師不僅集中國淨土學說與行儀之大成,使淨土宗具有完整的教派形態,並得以風行于天下;而且也對中國佛教的變革和發展産生了積極作用和巨大影響。時至今日,善導大師的「淨土理論」,對我們提升道德水准和淨化社會風氣仍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促進作用。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征(崔玉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