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征
崔玉卿
淨土思想源于印度。部派佛教後期,産生了以佛陀爲主人公的衆多的本生故事。大乘佛教興起時,從本生故事中演化出「自利利他」的本願思想,並由本願思想在激蕩中彙成了淨土思潮。彌陀淨土正是這股思潮中湧現出來,並逐漸跻達高峰。淨土思潮雖源于印度,但彌陀淨土信仰卻是在中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到隋唐時期,及至發展便形成了淨土宗。
中華淨土宗的先驅者與奠基者是慧遠、昙鸾、道綽等,而建立起完備的淨土理論及儀軌,並使之具有真正的宗教形態,則實始于善導。他不僅在淨土宗的曆史上起了承前啓後的作用,而且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一、善導生平法績
善導,生于隋炀帝大業九年(613),圓寂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俗姓朱,臨淄(今山東省臨淄縣)人,幼年出家,師從密州(今山東諸城縣)明勝法師,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唐貞觀五年(631),受具足戒,隨妙開法師修業、研讀《觀無量壽經》,遂以《觀無量壽經》中所講的十六種觀法修善持戒。笃信思念或口念阿彌陀佛,便可滅罪消災,死後也能往生極樂淨土。他認爲這一觀念法門最易超脫,其他行業遇僻難行。後因仰慕東晉慧遠結衆念佛之高風,便往江蘇廬山叩尋遺範。這一時期,善導主要是訪問高僧、廣探博求道津,並爲此而過著艱苦的行腳生活。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道綽在河西(今山西省交城縣)盛弘淨業,四衆鹹歸。善導便帶著疑問到北風呼嘯的石壁玄中寺拜谒高僧道綽。當時,正值嚴冬季節,冰封地凍。《往生瑞應傳》說,善導在見到道綽之後,便提出了「念佛實得往生否?」的疑問,道綽遂授于其《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的是一個國王出家爲僧,號法藏,發四十八願,稱:「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後來成佛,名「無量壽」,國土在西方,稱「安樂」。善導通過對經書的探究研習,更堅定了對淨土法門的信仰。後又進一步覺悟,指出「忏悔叁罪,方得往生。」這「叁罪」中的第一點是對佛不敬,第二點是觸犯了佛之「衆生平等」的根本宗旨,第叁點則是傷財害命。要想到達淨土世界,必須反其道而行之。
在從貞觀十五年(641)到貞觀十九年(645)四年中,善導住在玄中寺,從道綽師聽講,修學方等忏法,專事念佛,笃勤精苦,得念佛叁味,于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這一時期,善導在道綽主持的淨土九品道場中,確立了淨土宗的念佛法門是「入佛之要津」的認識,形成了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速超生死的教理。
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入寂,善導離開玄中寺,來到京城長安,開始了他長達叁十年的弘法生涯。他先後在終南山的悟真寺、光明寺、實際寺等廣收門徒,大弘淨土法門,曆盡難辛。經善導的虛心化導,遂使「滿長安城內皆受化」。《佛祖統記》載雲:「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衆,粗惡自奉」。此即爲善導修行的真實寫照。言其將施主布施之財物,既用來修複破敗寺院、舊磚塔,並使燃燈續明,又用來書寫《阿彌陀經》十萬余卷。1909年,日本學者桔瑞超等在東土耳斯坦吐峪溝(高昌國故址)附近,發現善導所著的《往生禮贊偈》及《阿彌陀經》之殘片,後者附有善導的《發願文》,便是善導所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經末題爲「願生比丘善導願寫」。
善導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澡浴以外,不脫叁衣,以般舟行道禮佛爲已任。叁十多年,不別定寢處,不舉同視好,也不受沙彌禮拜。據說,當時人們看到他念佛,每念一聲,總有光明從嘴內流射出來,即使百聲千聲,都亦皆如此。是故,信徒們又稱他爲「光明和尚」。善導入寂後,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寺」。淨土法門在佛教各宗競相傳布的長安達到鼎盛。
善導一生,廣布淨土,信徒很多,也出現了一批很有造詣的弟子,據《高僧傳》卷六和《佛祖統紀》卷二十七的記載,感懷原是長安千福寺的沙門,初學法相,博通佛教經典,鑒于善導在長安造成的淨土法門的昌盛局面,感懷谒見了善導,在善導的引導下,發現淨土法門所提倡的原來是入佛的易行道。于是入念佛教場,精誠念佛。經過善導的刻苦修持和虔心化導,淨土法門在長安得以發展,信衆巨增。感懷本人也被尊稱爲「彌陀化身」、「肉身菩薩」。叁年後,修得念佛叁味,寫了《土釋淨土群疑論》七卷。另一位高足是懷恽,侍座下十余年,盡受善導之學。善導圓寂後,懷恽在神禾原爲善導建香積寺,內有靈塔,並在塔邊構築伽藍,造十叁級大窣堵波。後來,他奉敕當了長安寺的實際寺住持。
二、善導的彌陀淨土思想
善導繼承和發展了昙鸾、道綽的思想,力倡依靠佛本願力,強調持名念佛,主張凡入報土論。他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贊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由于《觀無量壽佛經疏》主要敘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教相分或解義分;而《往生禮贊偈》等四部,由于敘述的是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爲行儀分。共稱「五部九帖」。
《往生禮贊偈》又稱《六時禮贊偈》,其主要內容是說明晝夜六時(晨朝、日中、日沒爲晝叁時,初夜、中夜、後夜爲夜叁時)禮贊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
《淨土法事贊》上標簽題爲《轉經行願生淨土法事贊》,下標簽題爲《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主要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
《般舟贊》,是依《觀無量壽經》等說明修學般舟叁昧行道的方法。
《觀念法門》,是說明觀念佛叁昧的行相和入道念佛與忏悔發願的方法。
宋代宗曉《樂邦文類》載善導《臨正念訣》一篇。宋代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載《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與《臨終正念訣》的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一)善導的淨土思想
1、一切善惡凡夫二乘,根缺及女人得入淨土之論。善導針對隋慧遠、智顗的觀點,批駁了「彌陀淨土是爲聖人而設,凡夫不在九品之內,不得往生」。這種排斥凡夫的思潮,大力提倡凡夫得入淨土論,指出彌陀淨土就是爲沈淪于苦海中的凡夫而設的,並不是爲聖人所設。聖人已離苦海,何用救贖?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善導進而把彌陀經典以及昙鸾、道綽所設的淨土門扇一概拆除,力倡「善惡凡夫可入淨土」的主張,賦予那些曾經犯五逆及謗法之罪的人以改過自新的機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二乘、根缺,一切善惡凡夫、女人通通可生淨土。充分體現了佛教的衆生平等理念,並由此而奠定了淨土教迅速發展的基石。
2、稱名念佛
善導認爲,念佛是萬行中之行,念佛可以往生、可以脫離生死,直到成佛。口念(包括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簡稱「阿彌陀佛」四字。善導指稱佛名號即是願行具足,爲稱名念佛確立了獨立的地位。從此,淨土宗轉向專稱佛名,並完成了由昙鸾的觀想念佛、道綽的小豆念佛、掐珠念佛,到善導的稱名念佛的過渡。善導所倡揚專稱念佛,受到廣大民衆的喜聞樂見和普遍接受,一直沿續至今。
3、「地獄思想」
地獄爲佛門「十界」中最惡的一界,數量之多,名目之繁,刑罰之酷,大大超過人間牢獄。善導在《淨土法事贊》中大談地獄諸苦,而在《般舟贊》中,則又以偈的形式對地獄諸苦作了具體的描述。地獄爲六道中最苦的一道,並與淨土相對。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的淨土理論堅稱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樂果與苦果相對立,其中樂果爲淨土;苦果爲穢土,包括人、天在內的六道通通都是苦果。一切凡夫,因其曠劫以來曾造作無量無邊罪惡,所以按因果報應規律,其死後將入地獄。這該怎麼辦?善導指出路就是:誠心忏悔,求生淨土。凡夫死後,只有兩條路:一條通向地獄,一條通向極樂世界。按衆生之宿業,就應該入地獄去。把凡夫明確定爲造惡無量的罪人,把地獄從六道輪回中提出來與淨土作對比,這無疑加重了衆生的危機感,加強了他們對淨土的欣求,並給予凡夫以道德上的約束,從而促進了淨土教的流行,以致形成了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
4、淨土儀軌
(1)轉經行道的儀軌
「轉經」即讀誦經典,與諷經同。「行道」,指排列成行繞行禮拜。一般指繞佛、繞堂而行,右繞一周、叁周、七周以至百千周。除繞行佛殿內、堂內之外,尚頌散花、誦經或唱梵呗。在此,誦經、唱梵呗的內容即爲善導的《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
淨土宗的忏法:依般舟叁昧之法而明示轉經行道的儀軌。
(2)六時禮忏之法
善導主張晝夜六時必須拜佛忏悔,爲此製定了各時唱誦之贊文及其禮拜之法,故稱《往生禮贊偈》,是爲淨土宗之每日課。並常常附以曲調,在法會時使用,此爲淨土宗舉行法會時所必用的重要法儀。六時禮忏爲:一日沒時禮,二初夜時禮,叁中夜時禮,四後夜時禮,五日起時禮,六日中時禮。六時禮畢,歸命忏悔。忏悔意在鼓勵人們努力追行上品,不取造罪之念。
(3)般舟叁昧行道往生之法
「般舟」,梵文音譯,意譯爲佛立、常行。「或七日、九十日身行無間總名」。「般舟」意爲常行道。修行時,獨居閑處;常乞食,不受別請,嚴飾道場,備肴及佳果,盥沐其身。修行期內,在阿彌陀佛佛像周圍步行,口中稱阿彌陀佛名號,心中想念阿彌陀佛,除用食外,常行無休息。步步聲聲念念:阿彌陀佛。
善導撰《般舟贊》,旨在說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之法。強調身、口、意叁業相應,「叁業無間」。
(4)觀念法門
善導所撰《觀念法門》,旨在敘述觀念阿彌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以之引導人們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
《論善導大師的佛學思想與淨土宗的教義特征(崔玉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