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音节脱落、词干扩展。说这六种情况你叫它变化也行,但实质上它们还是转换。

  接着就进入第四节,是讨论语言和它的作用。这还是和文典学派进行讨论。

  2.2.58 那些以变化后的语尾作结的是词。

  这句不用说。

  2.2.59 在词义上有疑问,因为使用时(一个名词)的个体、形象、类是联系在一起的。(到底指哪一个?)

  单词起什么作用?是怎么起作用的?这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这句经文就说了,说:名词得和其他的比如个体、形象、类等联系在一起。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牛”,当我们在说“牛”这个词的时候,在我们的心头就出现牛这个事物,牛的形象,我们有牛和人不同的观念等,在这个时候,我们说的“牛”是说什么的呢?

  下边儿就讨论,看我们说“牛”时到底是指什么的。

  2.2.60 (有人说)名词是指个体,因为(以牛为例)在下面这十种情况下都用的是个体:(1)关系代词“它”“那个”,(如果不是指个体,就不会有这种说法);(2)“一群”,(也显然是指个体的集合);(3)给予(不可能给抽象的牛性);(4)拥有(也不可能拥有抽象的牛性);(5)数目(显然是指具体一头一头的牛,抽象的牛只是一类,没有数目问题);(6)长大(只有具体的牛才可以说“长大了”,抽象的牛没有这个问题);(7)变瘦(理由同上);(8)颜色(抽象的牛没有颜色的问题,具体的牛才有);(9)复合词(如说“牛的舒适”,其中的牛不是指抽象的牛);(10)繁殖(抽象的牛是常,没有生灭,故不可能有繁殖问题)。

  文典学派就说了,说,应该指个体的牛。接着呢,文典学派就举了十个例子来说是指个体。咱们看下边儿的例子会发现,文典学派所用的这十个例子都是用来修饰个体“牛”的。第一、可以用“它”来代替,这肯定是指具体的一头牛了,若不是具体的一头牛就不能用这个词来修饰。比如说“牛性”,就不能用具体的“它”来形容。第二、可以用“一群”来表述,若不是指具体的“牛”而是指“牛的普遍性”的话,是不能用一群来形容的。第三、给予,这也是来说一只具体的牛的,而不能是牛性。第四、拥有。你能拥有的只能是一只只的具体牛。我记得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孩子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放假后回了家,他父亲不知道哲学是啥,就问孩子,孩子就指着饭桌上的一只蒸鹅说,桌子上的鹅,在你的眼中看只有一只,而在我的眼中则是两只:一只是具体的鹅,一只是抽象的鹅,这就是哲学。他父亲一听一下就拿走了桌子上的鹅,说:好,那你就吃那只抽象的鹅,我来吃这只具体的鹅吧。第五、数目。一头牛、两头牛之类的数目只能是一头具体的牛、两头具体的牛。第六、长大,只有具体的牛才能长大,抽象的牛不能长大。第七、变瘦,则肯定是具体的牛才能瘦了、胖了,抽象的牛是不可能瘦了、胖了的。第八、颜色,你要是说抽象的牛是红的、花的,这就是笑话了。第九、复合词。刘金亮先生译本中举的“牛很舒适”,这只能是具体的牛。第十、繁殖,具体的牛才会生小牛,抽象的牛是不会的。

  文典学派举了这十个例子来证明牛这个词应该是指个体。那么正理派同不同意呢?看下边儿的经文。

  2.2.61 不对,因为个体不确定。

  正理派反对文典学派的说法。人家文典学派举了十个例子来证明名词应该指事物个体――就是具体的事物,而正理派只一句话就把人家给打蜷回去了。为什么不同意文典学派的说法呢?说:因为个体不确定。这句话该怎么说呢?是这么个意思,就是说,个体有多少呢?牛,天下有多少头牛?鬼知道!那么,你说牛是指具体的牛个体,请问到底是指哪一头牛个体?显然你在说的当下不是指每一头牛,如果说是指每一头牛的话,就不符合你说的话了。说你刚才说的十个例子,根本说的不是“牛”这个名词本身,而是对“牛”这个名词的修饰而已。就是说,你文典派说了半天其实是说跑题了,你要说“牛”这个名词,可说的是“牛”这个名词的修饰语而不是“牛”。

  2.2.62 即使在没有那种意思时,那个意思也被用上,如在表达(1)婆罗门、(2)平台、(3)垫子、(4)国王、(5)面粉、(6)檀香、(7)恒河、(8)布、(9)食物、(10)人时,我们分别用(1)同行、 (2) 地点、(3)用途、(4)行为、(5)量、(6)含有、(7)近旁、(8)结合、(9)原因、(10)统治地位等。

  这还是文典学派的话,文典学派说了,说,你正理派不承认“牛”这个名词是指具体的事物――牛,那么就有如下的现象无法解释了。文典学派接下来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儿。第一、婆罗门。这个该怎么说呢?我给你们说个故事。好象是一九三几年的时候,在我们河南桐柏山,有一个老德和尚,他本来是一个讨饭的,那一年下大雪,他跑到金山寺,想在金山寺出家当和尚,因为老德这个人长的可瞎了,所以当家和尚不想收他这个徒弟,就问下边儿的僧众,可僧众也都不想收他当徒弟,可是呢,大雪封山,怎么办呢?总不能看着他饿死吧,就给他开玩笑,说,去吧,你看谁拿棍子谁就是你师父,这老德看见韦陀菩萨的像:噢,这是我师父!可就拜韦陀菩萨当师父了,后来这老德成了肉身,在老日打过来的时候肉身被炮火给毁了。在这个事儿中,当家和尚说,“拿棍子的”就指韦陀菩萨,他把韦陀菩萨叫成拿棍子的,这就是借代。这就是第一婆罗门。这叫同行借代。第二、平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大山在哭泣,大山怎么能哭泣呢?这还是指某伟人去世了人们很悲伤,是人悲伤而不是大山会哭泣。这里的平台就是指一个人在台子上大吼大叫,是人在大吼大叫而不是平台在大吼大叫。这叫地点借代,或者叫位置借代。第三、垫子。这是说,比如说我在弄蒲草,我却说我在编垫子。工人在运砖,可是他却说他在盖房子。这是目的借代。第四、国王。就是说我把国王叫阎王爷的时候,并不是说国王真是阎王爷,而是说国王就象阎王爷一样掌握我的生死。其实我们是骂人是阎王爷。这叫行为借代。第五、面粉。就是说比如我想买三斤面粉,我往面粉店一进,就说:老板,给我来三斤。老板就给我秤了三斤面粉。就是说,我只说三斤老板也听明白了。三斤只是质量呀~~一般说的时候总是说玉谷面、麦面等,但这里只说质量也可以,这在说的当下就是明白的。这叫量借代。第六、檀香。你问我有檀香没有,我说:我有一盒。这“一盒”就是指檀香,这一种情况叫含有借代。因为檀香装在盒子里,被盒子含有。第七、恒河。这是说,“一只牛在恒河上吃草”,这牛其实不是在恒河上,而是在恒河边儿。这个称为近旁借代。第八、布。比如说看见一块儿布,我指着说:“花的”,这时我说的其实是“花布”,这是结合借代。第九、食物。有个笑话,说有一个教书先生,特别爱吃豆腐,他说:豆腐就是我的命。他说豆腐就是他的命的时候,是说豆腐是生命的原因。这叫原因借代。第十、人。比如电影上总能见到一些坏蛋欺压百姓,老百姓说,难道你就不怕王法吗?这个人哈哈大笑:“王法?在十全县我就是王法!”这就是说,我可以主宰十全县人的命运。

  文典学派说了,说通过这些例子,看起来还得说名词是指的个体。

  2.2.63 (有人说)(如果词不是指个体,那)它指的就是形象,因为事物的确认靠的就是形象。

  这还是文典学派的话,说:如果你不想说名词是指的个体,咱就不说,我要是非这样说的话,你不高兴,那咱就换一个说法,说名词是指的形象。因为我们确认一个东西是牛,都是靠的这个东西的形象是牛。

  2.2.64 单词是指类的,因为即使是指个体和形相的结合也不行,因为用水洗等不适用于泥牛。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个体和形相结合”就是指,比如说牛,我用泥捏一个牛,则这泥牛就既是个体牛,又有牛的形象。“用水洗”是指把泥牛放水里洗就坏了。这个词梵文是“proksana”,又可以译成祭祀。这句经文就是说,名词应该指类。比如说“牛”,不是指个体的牛,也不是指牛的形象,而是指所有的牛。比如说我们要做一场祭祀,这时我们就要用真的牛来祭祀,你要是用一个泥牛就不行,泥牛既有牛的形象又是一个个体,它就不能用来祭祀,而且还不能象真牛一样放水里洗。

  2.2.65 不对,因为类的显现有赖于个体和形象。

  正理派说指类也不行。因为类与个体、形象没法截然分清。要没有个体、形象怎么表现出类呢?

  2.2.66 词是指个体、形象和类。

  那么正理派的观点到底是什么呢?说名词其实是指个体、形象、类,就是说名词要把它们都包括才行。你单说个体不对、单说形象也不对,单说类也不对。

  2.2.67 个体是一种性质、特征所依属的实体。

  这很明白,不要说。

  2.2.68 形象即是类和(类的)特性。

  这也不要说了。

  2.2.69 类是产生相同概念的那种特性。

  这更不用说了。

  下边儿进入第三卷。

  

  

《《正理经》简读之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