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像一棵树,当它有根时,就一定有小枝,当它有小枝时,也必然有根;你不可能有这个没有那个。有点好笑的是,看到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是那么地伤心悲痛,而在出生时却是多么的欢欣与快乐啊!这就是无明,然而却没有人能够明白地看清楚这一点。我想,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为出生而哭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根就是枝,枝就是根。如果你要哭,就为根而哭,为生而哭吧!仔细地想一想: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你可以了解这个吗?
别担心太多事,只要想“这就是事情的本来样子”,这是你的工作,你的职责。当下,没有任何人能帮得了你,你的家人和你的财产都帮不上忙;此刻所能帮助你的,是清明的觉知。
因此,别再犹豫了,放下吧!把一切全都抛开。
即使你不愿放下,每件事物也终归会渐渐地离去。你能看到吗?你整个身体的各个部分器官是如何地在悄然中消逝。 拿你的头发做例子吧!当你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地乌黑浓密啊!而今却脱落了。你的双眸过去是完好而明亮的,现在却已衰弱,视线变得不清了。当你的器官用到极限的时候,它们离去,这并不是它们的家。当你还是小孩时,你的牙齿健康且坚固,而今它们却是动摇的,也或者你早已有了假牙。你的眼、耳、鼻、舍。。。。。,每件事物正逐渐地离去,因为这不是它们的家。在“行”当中,你不可能有一个永恒的家:你可以停留一段时间而后你便必须离开;这就好像一个房客,以那衰弱的眼睛照顾着他那小小的房子一般。他的牙齿不再那么地坚固,他的耳朵不再那么地灵敏,他的身体不再那么地健康:每件事物都在离开当中。
因此,你不需要担扰一切,因为这不是你真正的家,它只是个暂时的庇荫处。来到了这个世间,你就应该思维它的自然现象:每件事物,都在准备着消失,看看你的身体吧!有哪个部位仍然保有它原来的形态呢?你的皮肤仍然和以前一样吗?你的头发呢?不再一样了,不是吗?一切事物都到了哪儿呢?这就是自然,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它们的时间一到,就会随着因缘各行其事了。这世界没有一样东西可以依靠——世界是一个不安与烦扰、快乐与痛苦,永无止尽的轮回,是没有宁静的。
当我们没有真正的家时,就好像一个没有目标的流浪汉,四处飘荡,来这里一会儿,到那边一下子,停停又坐坐,无论如何都感到不舒服,一直要到我们回到真正的家。这就如同一个离开家乡的族人,只有当他回到家时,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轻松与宁静。
在这世上,无法找到一个真正平静的地方。穷人没有,富人也没有平静;大人没有平静,小孩也没有平静;受低等教育的人得不到平静,受高等教育的人也一样。任何地方都没有平静,这就是时间的真理。
少财产的人受苦,多财产的人同样受苦,小孩子、大人们、老年人,每个人都在受苦。老年有老年的苦,年青有年青的苦;富有有富有的苦,贫穷人贫穷的苦——除了苦,什么都没有。
当你以这种方式观照事事物物之后,你将体会到无常(aniccam)和苦(dukkham)。为什么每件事物都是无常和苦的呢?那是因为它们都是无我(anatta)。
躺在这儿又病又痛得身体,以及觉知这病痛的心,叫做“法”。那些无形状的思想、感觉和知觉成为“心法”(mamadhamma),而承受痛苦的是“色法”(rupadhamma)。物质是法,非物质是“法”,因此我们与“诸法”同住,我们住在“法”当中,我们就是“法”。事实上没有一个“我”能在任何地方被找到,有的只是诸法的不断升起和消灭,一如它们的本然。每一个刹那,我们都在经历生与死,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忆念起伟大的佛陀,他说的话是那么地真实,我们感受到他是多么地值得尊敬啊!每当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时,就是看到了他的教导;纵然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实践法。但即使我们拥有了教法的知识,并且有所学习和实践,只要我们仍然没有看到真理的话,我们依旧是没有家。
也因此,了解到这一点: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都正准备离开。当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必然会去走他们的路。富有、贫穷、年轻、年老,都会经历到这种变迁。
当你领悟到这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时,你将感觉到那是个令人厌烦的地方。当你了解到,在这世间,没有一样稳固坚实的东西足以让你依靠时,你会感到厌倦而了无兴趣。不感兴趣,并表示嫌恶,而是心的清清楚楚;它了解道事情的状况是没有什么可以去挽回的,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依着这种方法去明了,你会放下执着,以一种既不是快乐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过智慧了解到它们变迁的本然性而只与诸行和平地相处。诸行无常(aniccavata sankhara)——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
简单地说,“无常”便是“佛”。如果我们真正地见到无常的现象,我们将会看到,无常是常的。这里的“常”,意思是说,必然会变迁的现象是不变的。这是众生所拥有的常性,从孩童经年少到老年,都不断地转变,而那种极为无常,那种自然的改变,是恒常而固定的。如果你能这样地去观照,那么你的心就会感到自在。这,并不只有你一个人会经历到,而是每一个人!
当你这样地去思考事物时,你将看待它们就像是很厌烦的样子,而厌离心就会升起,你在这世间感官享乐的欣喜将会消失。你将了解,如果你拥有得少,你放弃的也会少。富有只是富有,长寿也只是长寿,他们没有什么特别。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遵循佛陀的教导,筑起我们真正的家;依照我解释过的方法去建立起它。筑起你自己的家,放下,放下吧!从不进中解脱出来,从不退中解脱出来,从不止中解脱出来,直到心达到平静。快乐不是我们的归宿,痛苦不是我们的归宿,快乐和痛苦都逐渐减退而终致消失无踪!
伟大的导师——佛陀,看到“诸行”是无常的,于是教导我们去放下我们对“诸行”的执着。当我们的生命达到尽头时,我们将毫无选择的余地:我们不能给自己带走什么。因此,在这之前,你把它放下不是更好吗?诸行只是一个带着四处走的沉重的担子,为什么不立刻就放下呢?为什么还要拖着它们到处跑呢?放下,放轻松!就让你的家人来照料你吧!
那些照顾病人的人时在增长美德和功德。病人给予他人这种机会,就不应该再给他人更多的负担,如果有痛苦或其他的问题,就让你的家人知道,而让你的心保持在有益的状况中。照顾父母亲的人(他或她的),心里应该充满着慈悲与关怀,不要有厌恶心,这是一个可以还报父母恩情的机会。从出生经孩童,在成长当中,你们一直都依靠着父母。今天我们会在这里,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父亲一直以来多方面的帮助和协助,我们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了!
而今,所有的孩子与亲戚都聚集在这儿,看到你们的父母是如何地转变成你们的小孩。以往你们是他们的孩子,今天他们却成了你们的了。他们变得愈来愈老,直到他们又变成了小孩。他们的记忆差了,视力弱了,耳朵也不灵了,有时更对他们所用的字语混淆不清,不要让这些扰乱了你们,照顾病人的人,都必须知道如何去放下。不要执着事物,只要放下并让他们依着自己的意思。当一个年青孩子违逆父母时,有时父母会为了求得一份平静和为了使他高兴,便让他照着自己的方式去做;现在你的父母也像那个孩子一样。他们的记忆和知觉都混乱了,有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叫错你的名字,或者当你请他们递个杯子时,他们却拿了个盘子来;这种情形是很平常的,可别为了这个而起烦恼。
让病人记住那些观照者的慈悲,并耐心地忍受病痛。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别让这颗心变得散乱和混乱了,别使照顾你的事情变得难处理。让看顾病人的那些人,在内心升起慈悲与德行;不要憎恶那些令人厌恶的工作,譬如清理唾液或大小便等等。尽你们所能,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是你仅有的父母,赐给你生命,是你的师长、护士以及医生,他们给你一切所需,他们将你带大,教育你,并与你分享他们的财富,让你能成为他们的继承人,这是父母最大的恩惠。那就是为什么佛陀要教导katannu 与 katavedi两种美德——“感恩”及“回报”了;这两种法是相互配合的。如果我们的双亲正需要帮忙,处于病危或在困境中,我们就必须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这就是感恩回报,是维持这世间的一种美德。它预防家庭的破碎,并使它们能够坚固及和睦。
今天,我带去了法的礼物献给病中的你!我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提供给你,这屋子里看起来已经够充裕了,因此我给你佛法——这是永恒之宝,一份用之不说的法宝,从我这儿接受了之后,你可以随自己的喜欢传播给许许多多的人,它是永远用不尽的;那是真理的本然性。很高兴能够带给你这一份法的礼物,也希望它能给你一股力量去解除痛苦。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它们如何地来和去
如何地生起合如何地消逝
5 真理的两面
(一九七六年,雨期安居时,在巴篷寺,对集合诵戒后的僧侣们所作的教说。)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两种可能:沈溺世间或超越世间。佛陀是能从世间解脱自我并由此领悟到心灵自在的人。
同样地,知识有两种类型:世俗范围的知识,和精神上的知识——或称真实智慧。如果我们仍未经过修行或训练自己,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知识,那仍然是世间的,也因此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
想一想,仔细地观察吧!佛陀说,世间的事事物物饶立脚点世间在旋转。追随世间,心便会与世间纠缠在一起,不管是在来或去中,它染污了自身,永不满意。世俗人时经常找寻某些事物的人——他永远不肯能找到满足。世俗的知识实在很无知,它并不是带有清明…
《我们真正的归宿》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