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像一棵樹,當它有根時,就一定有小枝,當它有小枝時,也必然有根;你不可能有這個沒有那個。有點好笑的是,看到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是那麼地傷心悲痛,而在出生時卻是多麼的歡欣與快樂啊!這就是無明,然而卻沒有人能夠明白地看清楚這一點。我想,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爲出生而哭吧!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根就是枝,枝就是根。如果你要哭,就爲根而哭,爲生而哭吧!仔細地想一想: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你可以了解這個嗎?
別擔心太多事,只要想“這就是事情的本來樣子”,這是你的工作,你的職責。當下,沒有任何人能幫得了你,你的家人和你的財産都幫不上忙;此刻所能幫助你的,是清明的覺知。
因此,別再猶豫了,放下吧!把一切全都抛開。
即使你不願放下,每件事物也終歸會漸漸地離去。你能看到嗎?你整個身體的各個部分器官是如何地在悄然中消逝。 拿你的頭發做例子吧!當你年輕的時候,是多麼地烏黑濃密啊!而今卻脫落了。你的雙眸過去是完好而明亮的,現在卻已衰弱,視線變得不清了。當你的器官用到極限的時候,它們離去,這並不是它們的家。當你還是小孩時,你的牙齒健康且堅固,而今它們卻是動搖的,也或者你早已有了假牙。你的眼、耳、鼻、舍。。。。。,每件事物正逐漸地離去,因爲這不是它們的家。在“行”當中,你不可能有一個永恒的家:你可以停留一段時間而後你便必須離開;這就好像一個房客,以那衰弱的眼睛照顧著他那小小的房子一般。他的牙齒不再那麼地堅固,他的耳朵不再那麼地靈敏,他的身體不再那麼地健康:每件事物都在離開當中。
因此,你不需要擔擾一切,因爲這不是你真正的家,它只是個暫時的庇蔭處。來到了這個世間,你就應該思維它的自然現象:每件事物,都在准備著消失,看看你的身體吧!有哪個部位仍然保有它原來的形態呢?你的皮膚仍然和以前一樣嗎?你的頭發呢?不再一樣了,不是嗎?一切事物都到了哪兒呢?這就是自然,是事物的本來面目。當它們的時間一到,就會隨著因緣各行其事了。這世界沒有一樣東西可以依靠——世界是一個不安與煩擾、快樂與痛苦,永無止盡的輪回,是沒有甯靜的。
當我們沒有真正的家時,就好像一個沒有目標的流浪漢,四處飄蕩,來這裏一會兒,到那邊一下子,停停又坐坐,無論如何都感到不舒服,一直要到我們回到真正的家。這就如同一個離開家鄉的族人,只有當他回到家時,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輕松與甯靜。
在這世上,無法找到一個真正平靜的地方。窮人沒有,富人也沒有平靜;大人沒有平靜,小孩也沒有平靜;受低等教育的人得不到平靜,受高等教育的人也一樣。任何地方都沒有平靜,這就是時間的真理。
少財産的人受苦,多財産的人同樣受苦,小孩子、大人們、老年人,每個人都在受苦。老年有老年的苦,年青有年青的苦;富有有富有的苦,貧窮人貧窮的苦——除了苦,什麼都沒有。
當你以這種方式觀照事事物物之後,你將體會到無常(aniccam)和苦(dukkham)。爲什麼每件事物都是無常和苦的呢?那是因爲它們都是無我(anatta)。
躺在這兒又病又痛得身體,以及覺知這病痛的心,叫做“法”。那些無形狀的思想、感覺和知覺成爲“心法”(mamadhamma),而承受痛苦的是“色法”(rupadhamma)。物質是法,非物質是“法”,因此我們與“諸法”同住,我們住在“法”當中,我們就是“法”。事實上沒有一個“我”能在任何地方被找到,有的只是諸法的不斷升起和消滅,一如它們的本然。每一個刹那,我們都在經曆生與死,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
當我們憶念起偉大的佛陀,他說的話是那麼地真實,我們感受到他是多麼地值得尊敬啊!每當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時,就是看到了他的教導;縱然我們從來沒有真正地去實踐法。但即使我們擁有了教法的知識,並且有所學習和實踐,只要我們仍然沒有看到真理的話,我們依舊是沒有家。
也因此,了解到這一點:所有的人,所有的生物都正准備離開。當衆生活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必然會去走他們的路。富有、貧窮、年輕、年老,都會經曆到這種變遷。
當你領悟到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時,你將感覺到那是個令人厭煩的地方。當你了解到,在這世間,沒有一樣穩固堅實的東西足以讓你依靠時,你會感到厭倦而了無興趣。不感興趣,並表示嫌惡,而是心的清清楚楚;它了解道事情的狀況是沒有什麼可以去挽回的,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依著這種方法去明了,你會放下執著,以一種既不是快樂也不是悲哀的心放下;透過智慧了解到它們變遷的本然性而只與諸行和平地相處。諸行無常(aniccavata sankhara)——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
簡單地說,“無常”便是“佛”。如果我們真正地見到無常的現象,我們將會看到,無常是常的。這裏的“常”,意思是說,必然會變遷的現象是不變的。這是衆生所擁有的常性,從孩童經年少到老年,都不斷地轉變,而那種極爲無常,那種自然的改變,是恒常而固定的。如果你能這樣地去觀照,那麼你的心就會感到自在。這,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會經曆到,而是每一個人!
當你這樣地去思考事物時,你將看待它們就像是很厭煩的樣子,而厭離心就會升起,你在這世間感官享樂的欣喜將會消失。你將了解,如果你擁有得少,你放棄的也會少。富有只是富有,長壽也只是長壽,他們沒有什麼特別。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遵循佛陀的教導,築起我們真正的家;依照我解釋過的方法去建立起它。築起你自己的家,放下,放下吧!從不進中解脫出來,從不退中解脫出來,從不止中解脫出來,直到心達到平靜。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痛苦不是我們的歸宿,快樂和痛苦都逐漸減退而終致消失無蹤!
偉大的導師——佛陀,看到“諸行”是無常的,于是教導我們去放下我們對“諸行”的執著。當我們的生命達到盡頭時,我們將毫無選擇的余地:我們不能給自己帶走什麼。因此,在這之前,你把它放下不是更好嗎?諸行只是一個帶著四處走的沈重的擔子,爲什麼不立刻就放下呢?爲什麼還要拖著它們到處跑呢?放下,放輕松!就讓你的家人來照料你吧!
那些照顧病人的人時在增長美德和功德。病人給予他人這種機會,就不應該再給他人更多的負擔,如果有痛苦或其他的問題,就讓你的家人知道,而讓你的心保持在有益的狀況中。照顧父母親的人(他或她的),心裏應該充滿著慈悲與關懷,不要有厭惡心,這是一個可以還報父母恩情的機會。從出生經孩童,在成長當中,你們一直都依靠著父母。今天我們會在這裏,都是因爲我們的父母和父親一直以來多方面的幫助和協助,我們虧欠他們的實在太多了!
而今,所有的孩子與親戚都聚集在這兒,看到你們的父母是如何地轉變成你們的小孩。以往你們是他們的孩子,今天他們卻成了你們的了。他們變得愈來愈老,直到他們又變成了小孩。他們的記憶差了,視力弱了,耳朵也不靈了,有時更對他們所用的字語混淆不清,不要讓這些擾亂了你們,照顧病人的人,都必須知道如何去放下。不要執著事物,只要放下並讓他們依著自己的意思。當一個年青孩子違逆父母時,有時父母會爲了求得一份平靜和爲了使他高興,便讓他照著自己的方式去做;現在你的父母也像那個孩子一樣。他們的記憶和知覺都混亂了,有時他們不知不覺地叫錯你的名字,或者當你請他們遞個杯子時,他們卻拿了個盤子來;這種情形是很平常的,可別爲了這個而起煩惱。
讓病人記住那些觀照者的慈悲,並耐心地忍受病痛。善用你自己的心力,別讓這顆心變得散亂和混亂了,別使照顧你的事情變得難處理。讓看顧病人的那些人,在內心升起慈悲與德行;不要憎惡那些令人厭惡的工作,譬如清理唾液或大小便等等。盡你們所能,在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們是你僅有的父母,賜給你生命,是你的師長、護士以及醫生,他們給你一切所需,他們將你帶大,教育你,並與你分享他們的財富,讓你能成爲他們的繼承人,這是父母最大的恩惠。那就是爲什麼佛陀要教導katannu 與 katavedi兩種美德——“感恩”及“回報”了;這兩種法是相互配合的。如果我們的雙親正需要幫忙,處于病危或在困境中,我們就必須盡全力地去幫助他們,這就是感恩回報,是維持這世間的一種美德。它預防家庭的破碎,並使它們能夠堅固及和睦。
今天,我帶去了法的禮物獻給病中的你!我沒有任何物質的東西提供給你,這屋子裏看起來已經夠充裕了,因此我給你佛法——這是永恒之寶,一份用之不說的法寶,從我這兒接受了之後,你可以隨自己的喜歡傳播給許許多多的人,它是永遠用不盡的;那是真理的本然性。很高興能夠帶給你這一份法的禮物,也希望它能給你一股力量去解除痛苦。
去好好了解心和其他感官是非常重要的
知道它們如何地來和去
如何地生起合如何地消逝
5 真理的兩面
(一九七六年,雨期安居時,在巴篷寺,對集合誦戒後的僧侶們所作的教說。)
在我們的生命中,有兩種可能:沈溺世間或超越世間。佛陀是能從世間解脫自我並由此領悟到心靈自在的人。
同樣地,知識有兩種類型:世俗範圍的知識,和精神上的知識——或稱真實智慧。如果我們仍未經過修行或訓練自己,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知識,那仍然是世間的,也因此不能使我們得到解脫。
想一想,仔細地觀察吧!佛陀說,世間的事事物物饒立腳點世間在旋轉。追隨世間,心便會與世間糾纏在一起,不管是在來或去中,它染汙了自身,永不滿意。世俗人時經常找尋某些事物的人——他永遠不肯能找到滿足。世俗的知識實在很無知,它並不是帶有清明…
《我們真正的歸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