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身心很痛苦,这就是被业力驱使不得不来的人。如果不敢直视它,甚至否认它,那么这一世仍然超越不了,将来还会带着业力去往生,还会带着业力再来。三世因果就如同三天因果,道理是一样的。
寺庙里的任何一个工作、一件事情都是让我们培福报、种福田的。带着欢喜心去做会越做越欢喜,越做越健康,最后欢喜心就成了你的根本心。如果以抱怨心勉强而为之,结果就会如佛教讲的:存什么心动什么念,最后就会招感什么果。你带着欢喜心和别人交往,别人反馈给你的是不是也是欢喜心呢?带着烦恼,以抱怨心和别人交往,别人反馈回来的也是抱怨。本来人就应该在工作中锻炼,在工作中成长,在工作中成就。
做内在工作要比做外在的工作更难。出家人能够看住自己的心,做好自己内在的工作很不容易。作为出家人我们必须扪心自问,每天是否真的在想尽一切办法看住自己的心、主宰自己的身口意。如果没有看内在的心,外在的事情也不去做,那就是一个虚度光阴、混饭吃的人。我们无量劫以前修的一点福报使我们能够生在人道,闻到佛法,并能受十方供养,这已经非常不容易,难能可贵了!如果你还在做一个索取者,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你的正能量就会越来越少,无论是身体,还是财富、智慧、人缘都会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贫穷。无论是想开智慧,还是想累积财富、广结善缘、寻找一些人脉关系,都得从奉献中获取。
实际上我们内心什么财富都具足,为何还会一味的贪婪,一味的索取呢
因为你是个胆小鬼,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否则你会接受佛的理念并将其融化于自己的血液里,会以佛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怎么还会拿社会上的理念来指导你学佛!既然是个学佛的人,就应该拿佛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能和身边不信佛的人攀比,别人不信佛不明白,我们信佛了明白了,但还不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想起来我们比不信佛的人还可恶。如果这个念头转变不过来,无论每天怎么打坐、诵经,都是没有用的!这个心念(念头)是根本。
自私的人是活一辈子,无我的人也是活一辈子,为何不采用一种让人尊重的方式来生活呢?如果自私一次有价值、有意义也值得,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事自私自利都是不值得的,都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既然出手一次,自私一把,就要有价值,为何要小打小闹,对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么计较呢?
如果闻到佛法还是按没有闻到佛法之前的那种理念为人处事,那我们究竟算个什么人!一个学佛的人,或者是一个出家人,想的做的与自己的身份和所学有悖,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应该好好想一想。
问:我觉得不管在家、出家都是困境。我的一生都是波浪式的起伏不定,但心态一直很平静。
师:人生不允许我们长期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是没有区别的,只是体现的形势不一样。世间法做的圆满,出世间法同样会做的圆满。我们有一颗认真、圆满的心,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要求自己认真圆满地做事。尽管外在体现的形式起伏不定,但我们的心一直是平静的,这就是一个修行人要保持的状态。因为好事坏事都不会持久,都会很快消失,不会停留在一种状态里。我们不可能长期处在一个烦恼里,如果能长期处在一个烦恼里不改变、不换样子,十年二十年都这样,这也是一种定力,当然这种定力是负面的定力。佛门里说的定力是积极、阳光、向上的,是利他的,要求的是这种定力。
佛法要在自己身上进行验证,自己受益了,验证完了才有本钱说给别人听。如果自己没有验证,完全是拾人牙慧,跟人讲时就会没有底气,所以读诵佛经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没开悟,没有上道,需要经典来指引、指导,开悟成佛走出来了也需要经典来给我们印证。所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要时常学习经典。如果你身边没有明师,就更离不开经典。只要我们带着善心,怀着善意给大家介绍佛法,即便是介绍错了,或者说的不圆满,也一样有功德,有福报。佛教讲因果不是从现象上下定论,而是以起心动念与动机来论某件事情的对错是非。比如大家常说好心做坏事,如果站在佛法的角度,好心做坏事一样有功德。如果按社会上的法律,好心做坏事照样要受到制裁。社会上是以表面现象来定论,而佛法是以心来论相。所以,当自己没有开悟成佛而给大家介绍佛法时,不要有那么多的顾虑和担心,因为自己的水平就是这样,我们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最正确最圆满的给了别人,这就是菩萨行为,毫无保留地给了众生就是一种无我的体现。并不一定要成佛以后才向众生传播佛法,当我们闻到佛法受益了以后,认为这是好东西,就应该宣扬佛法。佛教里有一个理念,最大的福报就是做佛菩萨的工具,做佛菩萨的工作,传播佛的理念
问:我在社会上打拼多年,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些怨气,从佛法角度如何去化解?
师:如果学佛了就不应该再心存怨气。所谓的怨气也只是你的观念没有转变,当你闻到了佛法,就应该以佛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拿佛的观念为自己进行“大换血”,抛弃个人的思想成见,完全把佛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装进自己的心中,尽管我们还是凡夫,但已经用佛的思想武装了自己,这颗心不就跟佛的心一样嘛。存佛的心,存佛的理念,用佛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不就是佛吗?并不是说能呼风唤雨,浑身放光才是佛。如果单单是这些,那就不是佛而是妖魔鬼怪了。成佛最大的标志之一就是拥有慈悲心,虽说智慧、禅定非常重要,必须具备,但如果在一个成就者身上体现不出大慈大悲,那么即使他的禅定功夫再好,智慧再高也是魔。难道魔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神通与禅定吗?他都有!但佛与魔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拥有慈悲心。慈悲心即是我们的菩提心、悲心和愿力,具体的体现还是无我。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那他肯定不是佛。
至于在世间做事,哪怕你是个佛教徒,但也可以当官或做生意赚钱,那么,就要在商言商,按商道经营;如果是在政界,就要按政治之道去走;如果来到寺庙,就依寺庙的规矩做事。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规矩就是道。能在自己那个行业遵守规矩,就是遵守道。
我曾和一个法师辩论过,我说当兵的人要保家卫国就应该杀人,他杀人的那一刻就是菩萨精神的体现,就是大慈大悲,当兵的不杀人就违背了道,就会受到道的谴责。你是一个当官的就要为百姓做主,明断是非,不能说因为自己是个佛教徒,当官就没有是非对错了,这是无知、不负责任,这叫做不懂道,不懂道就不配拥有道。何谓拥有道?成功的人都是拥有道的人。凡是在各行各业里取得成就的人,都是懂得这个行业、这个领域的道的人。到了这个领域,如果不按这个领域的规矩为人处事,而是把另外一个领域的潜规则带到这个领域里来,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有时我们会觉得什么事也做不成,因为我们不懂道。
问:阿赖耶识是我们共同有一个?还是每个人有一个?
师:我们是每个人拥用一个佛性,还是大家共同拥有一个佛性、一个本来面目?就像我们头顶上的这1000盏灯,它是一千种电还是一个电?为什么那几个灯不亮,而其他灯都亮呢?难道电不愿意送过去吗?是它脱离了电,还是电脱离了它?是我们脱离了道,还是道脱离了我们呢?所以大家修道没感应就不要责怪佛菩萨了,不是佛菩萨脱离我,是我脱离了佛菩萨,这和电灯泡的道理是一样的,是自身出了问题。我们修道总是没有感应,不能成功,总是抱怨佛、抱怨法、抱怨师父,为什么不回过头来抱怨一下自己呢?经常反省就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和提升。
记得小时候村庄有个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恨别人就会穷,恨自己就会富。”因为恨别人不会进步,恨自己就会进步。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抱怨别人,总是怪环境,却从来不会怪自己,从来不会把眼睛收回来看自己。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环境里,同在一个国度中,遵守同样的一个法律,为什么别人发财了,自己没发财?别人当官了,自己没当官,别人成功了,自己却没成功呢?同样一个莲花池里为什么这株长得茂盛,而另一株却奄奄一息呢?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果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下功夫,眼睛永远朝外看,就永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不得进步。在某个层次上每个人有一个本来面目,有一个阿赖耶识,到了顶端——源头,我们就共同拥有一个阿赖耶识,一个本来面目,一个能量场。越往下、越往外分,形式就越来越多,就像电源从发电厂出来,连接的灯泡越来越多,电随着灯泡的形状便体现出形形色色的面貌,橙黄蓝绿、千姿百态……但是电从来都没有变过,它没有形状,没有形式,外面是什么形状,它就是什么形状,外面以什么式样包装,它就显现出什么样子,没有固定的形式、形象。所以佛教才提出一个问题:人的本来面目和驴的本来面目有没有区别?人有佛性,狗子有无佛性?佛的佛性与驴的佛性是不是一样的?如果都是一样的佛性,为什么从外表看一个是佛,一个是驴呢?因为业力不同,而导致外在所表现的形式就不同。所谓万物同一体指的是我们的源头同一体、无差别。外面的躯壳怎么会没有区别呢?为什么人家是国家主席,自己是农民呢?为什么我是和尚,你是老板呢?六道众生就是根据需要产生的。但六道众生的佛性、本来面目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外表以人的形式存在,就享受人的福报,外表是以牛、驴的形式存在,就会受这种形式的制约,可以说也是享它的福,如果他不认为这是享福的话,是不会去投胎做猪、做鸡、做狗、做羊、做马的……这是自己的选择。
一个学佛的人,无论是来到寺庙,还是在自己家里,任何时候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我们的心不应该随着形式变化,要保持平静,放松,真实地面对它。只有面对它才能更好的超越它,超越并非不理不睬,而是用心去理睬。
问:请问师父,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消业障?
师:只有当一个人放弃希望、放弃未来的目标了才能活在并安住当下。如果你的心想着未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便错过了当下,何时没有目标了自然就安住在当下了。我们之所以不能安住在当下,就是目标太多。可是我们学佛的人讲发愿,愿不就是目标和方向吗?这难道不是在空过当下吗?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安住在当下。比如我们现在都想成佛,成佛就是我们的愿望,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欲望和方向。我们不可能为了未来要成佛饭也不吃、觉也不睡,事也不做了,现实也不面对了。正因为有了目标和愿望,我们更应该把心收回来,踏踏实实地安住在当下。因为未来的目标也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就如同未来的时间是由当下的每分每秒串联起来才有了一个小时、一天、一年…….只有当下过得充实了,未来的目标和愿望才能把握得住。如果你不能把心安住在当下,未来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这个道理就如同我们制定的方案,如果不从当下着手,按部就班地执行,那么方案是没办法实现的。
但是开悟以后会发现,这个道是没有步骤、没有次第的。只有在因地用功时、在有为法这个阶段有次第,经历了有为法到达无为法这个层次时,就没有间距差别了。倘若还有间距差的话,那就不是究竟法,而是有为法了。可是我们现在连有为法还抓不住,还不能与之融为一体时,你又怎么可能再上一个台阶进入无为法呢?现在连自己的身口意都降伏不了,又怎么能够降服你的心呢?降服真心的第一个标志首先是能够驾驭自己的身口意,身口意本身也是心的一个工具。我们现在之所以支配不了身口意这个工具,就是因为没有降伏这颗心。当我们降伏这颗心时,怎么不会使用自己的身口意呢?佛法只是我们达成愿望的一个工具,但现在我们却被工具所缚,不仅不会用这个工具,反而被工具所转,陷在里面出不来,也就是所谓的不是我们在修法,是法在修我们了。法的真实效应并没有在我们身上产生,但是法的形式却在我们身上屡屡示现——天天都在修法。你是否感应到了
是否接通了?如果你管住了自己的身口意,怎么可能不会与道沟通呢?怎么不会当下就把业障消除呢?
释万行2013.4.15
《利益众生才是正道 记得上次有一堂课我向大家提问,请想成佛的和想成人的举手,结果是想成人的举手的比较多,想成佛的不多。为什么我们学佛的人不敢成佛呢?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成佛吗?人做得再好,最终还是人。即使你是一个最好的人,如果不发愿,不发成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