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亲。
第二个关于如何处理亲情的问题。我出家了,父母都健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每年都回去看望他们。我想把接他们到庙里来住,但他们来了,吃顿饭,住一宿就走了。我问为什么不多住几天,他们说:“哎呀,你们寺庙的规矩多,不习惯。”他们觉得在庙里不自在,只是来看看我。
尽管我们出了家,但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放弃家庭,不顾亲情。有一部份出家人告诉居士说:既然你学佛信教,就要放弃工作、老婆、老公、孩子……全部都要放下。这就是邪知邪见,不懂佛法的真实精神。佛教首先讲报四重恩,其中就有一个报父母恩。如果一个修行人对自己的家庭都不负责任,亲情关系都处理不好,不能让家人安心,即便出了家,他的心也不会安。一个对家庭都不负责的人,会对亲朋好友同事和他人负责吗?既然不能负责,又谈什么成佛度众生呢?
但是,家庭亲情的确很磨人,世间上最难超越的恐怕就是亲情和儿女私情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是,一旦做了就要负责,尤其对父母要无条件地孝顺和遵从。古人讲尽孝不能等待,孝养父母是每个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乘父母还在,乘我们现在还有这个能力,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养父母。即便父母的思想观念错了,说的话不对,我们也不能马上反驳,让他们伤心生气。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和他们不一样,见的世面、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难免和他们有代沟。我们可以不按他们说的去做,但他们的话还是要恭恭敬敬地听。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老去,我们怎么对待父母,我们的下一代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第三个问题说我帅。你只看到我好的一面,没看到我发脾气的样子。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但是,就像照相一样,我们总是把好的一面对着镜头,把不好的一面掩藏起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数人都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和观念。交朋友,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也要让对方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既然你做了我的朋友、同事,在欣赏我优点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我的缺点,接受我的缺点,否则彼此是很难友好、持久地相处、合作的。而人犯错误往往是周围的人给了他机会,如果不给他机会,他的恶习就无由施展,他好的一面就会发挥得更好。所以佛教有个观点:管好你的身口意,不要给对方造业的机会。如果你没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让对方造业了,你要承担一半的罪业。
问:请上师介绍修行法门。
师:你可以把我的《降服其心》多读几遍,里面讲的都是修行方法。《善用其心》讲思想、心态方面多一些。实际上在《降服其心》中我讲了一百多种修行方法,社会上传的很多修行法门都跳不出这些范围。尽管所用的名词名相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理念是一致的。学佛的关键是落实。一个人想在任何领域有所造诣,有所成就,都必须去行,光想光说,你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行动必须走在语言之前。
问:是否可以用王道推行宗教?
师:道讲究自然,不能完全靠人为、勉强,甚至压迫的方式去推动。每个人的根器不一样,好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比如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正直、阳光的人,大家也都喜欢与坦诚、率真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既然如此,为什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正直、阳光、坦诚、率真呢?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样。不仅如此,还有些人看人做事的心态是负面的,他们的素质不够,无法把自己阳光的一面发掘和展示出来。
的确,历史上是有些帝王将相利用他们的政权来传播佛法。但是,一旦他们的政权过时过期,人们该信什么,不信什么,还是回复原态。在当时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好现象,但过后还是行不通。这就是根器和缘分的问题。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能听到《金刚经》已经是大福报了,如果听到《金刚经》又能受持,则是更大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说明你曾在一佛、二佛乃至七佛那里都种过善根,修过福报。有的人知道佛法很好,但不去受持,这是业力使然;也有很多人不仅信佛,还出了家,但并不是真正渴望道;还有一部份人甚至只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很适合他,就干脆到寺庙来生活。比如当初我出家并不是因为信佛,而是感觉寺庙的氛围特别适合我,出家人的理念我特别欣赏,特别能接受。直到出家一两年后,对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生起了道心和出离心,才立志要好好修学佛法,将来弘扬佛法,做一个合格的法师。
有的人认为我们出家人是在情感上受了打击、刺激,或事业上遭受了挫败,才出家学佛的。的确有这种情况,但并非每个人都因为这个原因而出家。可以说每个人信佛出家都各有因缘。佛教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传播佛法,比如我把寺庙的门打开,你进来,我就给你讲,你请教我,我就给你说,几乎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在传教。而基督教不一样,他们是主动去敲你的门,说:“上帝让我来给你传福音。”采用的是一种主动的方式。而且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每次来都会给你带点礼物,一直说到你信上帝,接受上帝为止。我们中国很多学生到国外留学,才下飞机,就有许多素不相识的基督徒很热情地问你:“你需要什么服务?”然后帮你拎包,找房子,带你去大学、商场等等,给你无微不至的帮助与服务,弄得你不好意思,最后不得不信他的教,跟着他去教堂听布道。而佛教不同,你跑到东华寺来,一问我不说,二问你不说,三问我还把你吼一顿:“别说了!”或者说:“你的根器不够,回去悟吧。”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国家传播特别容易。而中国人的头脑很复杂,不像西方人那么单纯。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尚也挨家挨户去敲门传道,送真理,肯定会被骂:神经病!传什么教!佛教里面不是有句话叫“无事不登三宝殿”吗?你来到这座寺庙,必定是心中有所疑惑,需要出家人为你答疑解惑。如果没有疑惑,你怎么会登三宝殿呢?
问:请问上师,佛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任务是什么?
师:你们认为是什么?佛教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该做什么?怎么做?
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无论这个世界是好是坏,只有你自己成了光源,才能发光发亮,照耀他人。
答: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认真修行办道,其次是做好净化人们心灵的工作,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但现在很多有钱的中国人都往国外跑,女孩子也想往外嫁。为什么我们不能让外国人崇尚中国文化呢?
师: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以学汉文化为荣。
问:从物质上来说,我现在什么都不缺,有十几家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车。我很感恩上师。2003年我就跟上师学佛至今,我发大愿不出家,要赚更多的钱来供养上师,供养父母,供养东华寺和所有的僧尼。我带着母亲走遍了东南亚所有的寺院,但我的心最后还是回到了东华寺,因为我们的心系着上师和东华寺的僧众。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上师时,他刚从洞里出来,穿着一袭白褂长衫,胸前挂着一串珠子,就像仙人一样飘了过来。当时我的感觉是:好美啊!一副孤傲不羁,目空一切的样子。我和我的道家师父给他顶礼,我妈妈瘸着腿也给他顶礼,可是他拂袖而去。当时我觉得这位师父真是神仙啊,太高傲了!但是,当2008年我们再次来到东华寺时,上师带着我们全家参观了整个东华寺。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什么叫谦卑,什么叫大菩萨。我一直后悔自己对上师的错解,看上师光盘,我一直在流泪:2003年上师最需要我们这些弟子帮助的时候,我没有出力;等寺庙建好了,我却来享福了。出家师父们的房子里都没有空调,但我们住的上客房有空调,冲凉房里样样俱全。师父对我们这些弟子真是太好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只有一个心愿:弘扬上师的法门,让更多的人受益。
师:你说2003年见到我,我已经记不得了。不过想起十二年前出关时的情景,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十年建庙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梦醒来,庙建好了,当时的煎熬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好在我这个人没心没肺,什么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会留在心里。当事情发生时,可能很煎熬;一旦过去,就真的过去,没有痕迹了。
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是非常反对这个观点的。中国人都有信仰,而且天生就有信仰。我们信什么?信老天爷,信玉皇大帝,不然怎么说头顶三尺有神明呢?这种信仰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虽然中国人没有系统的信仰,信仰某种具体宗教的人很少,但只要是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儒释道的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构成的。所以不要再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已经渗透进骨髓里,这种信仰是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而西方人把宗教分得很清楚,你信什么教,他信什么教,所以西方国家的宗教与民族战争不断。
说到中华民族正经历伟大的复兴,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有两个人的回答还比较准确:首先把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但还要加上一句:随时待命听招呼。比如作为和尚,我们的职责不仅是把寺庙管理好,如果县领导有意让我们配合地方搞旅游,我们也要配合好。所以第一步是守本位,第二步是听招呼。只有在听招呼时,一个人的格局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如果人家还叫你做别的事,你不做,作为出家人,你就是没有奉献精神。共产党员不是有一句话,“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吗?那么,我们出家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呢?我们不仅是佛陀的工具,也是众生的工具。众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要有呼有应,一呼就应,这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心态。
现在的出家人不应该还持过去的老观念,让想学法的信徒来求法。只要人家想知道,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一个人只要能做事,能奉献,这就是你的价值所在。如果你很有能力但从不做事,谁都没有从你身上受益,你的价值从何体现呢?学佛的人都…
《行动才有说服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