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親。
第二個關于如何處理親情的問題。我出家了,父母都健在,已經七十多歲了,我每年都回去看望他們。我想把接他們到廟裏來住,但他們來了,吃頓飯,住一宿就走了。我問爲什麼不多住幾天,他們說:“哎呀,你們寺廟的規矩多,不習慣。”他們覺得在廟裏不自在,只是來看看我。
盡管我們出了家,但並不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樣,放棄家庭,不顧親情。有一部份出家人告訴居士說:既然你學佛信教,就要放棄工作、老婆、老公、孩子……全部都要放下。這就是邪知邪見,不懂佛法的真實精神。佛教首先講報四重恩,其中就有一個報父母恩。如果一個修行人對自己的家庭都不負責任,親情關系都處理不好,不能讓家人安心,即便出了家,他的心也不會安。一個對家庭都不負責的人,會對親朋好友同事和他人負責嗎?既然不能負責,又談什麼成佛度衆生呢?
但是,家庭親情的確很磨人,世間上最難超越的恐怕就是親情和兒女私情了,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是,一旦做了就要負責,尤其對父母要無條件地孝順和遵從。古人講盡孝不能等待,孝養父母是每個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乘父母還在,乘我們現在還有這個能力,一定要好好善待父母,孝養父母。即便父母的思想觀念錯了,說的話不對,我們也不能馬上反駁,讓他們傷心生氣。因爲我們所受的教育和他們不一樣,見的世面、經曆的事情都不一樣,難免和他們有代溝。我們可以不按他們說的去做,但他們的話還是要恭恭敬敬地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老去,我們怎麼對待父母,我們的下一代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第叁個問題說我帥。你只看到我好的一面,沒看到我發脾氣的樣子。每個人都有他的優缺點,但是,就像照相一樣,我們總是把好的一面對著鏡頭,把不好的一面掩藏起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多數人都是這樣,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爲和觀念。交朋友,要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也要讓對方了解自己不足的一面。既然你做了我的朋友、同事,在欣賞我優點的同時,也必須了解我的缺點,接受我的缺點,否則彼此是很難友好、持久地相處、合作的。而人犯錯誤往往是周圍的人給了他機會,如果不給他機會,他的惡習就無由施展,他好的一面就會發揮得更好。所以佛教有個觀點:管好你的身口意,不要給對方造業的機會。如果你沒管好自己的身口意,讓對方造業了,你要承擔一半的罪業。
問:請上師介紹修行法門。
師:你可以把我的《降服其心》多讀幾遍,裏面講的都是修行方法。《善用其心》講思想、心態方面多一些。實際上在《降服其心》中我講了一百多種修行方法,社會上傳的很多修行法門都跳不出這些範圍。盡管所用的名詞名相不同,表達的方式不一樣,但理念是一致的。學佛的關鍵是落實。一個人想在任何領域有所造詣,有所成就,都必須去行,光想光說,你的理想是無法實現的,行動必須走在語言之前。
問:是否可以用王道推行宗教?
師:道講究自然,不能完全靠人爲、勉強,甚至壓迫的方式去推動。每個人的根器不一樣,好的東西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比如我們都知道要做一個正直、陽光的人,大家也都喜歡與坦誠、率真的人打交道,交朋友。既然如此,爲什麼並不是每個人都正直、陽光、坦誠、率真呢?因爲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吸收和消化能力不一樣。不僅如此,還有些人看人做事的心態是負面的,他們的素質不夠,無法把自己陽光的一面發掘和展示出來。
的確,曆史上是有些帝王將相利用他們的政權來傳播佛法。但是,一旦他們的政權過時過期,人們該信什麼,不信什麼,還是回複原態。在當時看來,這或許是一種好現象,但過後還是行不通。這就是根器和緣分的問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能聽到《金剛經》已經是大福報了,如果聽到《金剛經》又能受持,則是更大的福報和功德。爲什麼?這說明你曾在一佛、二佛乃至七佛那裏都種過善根,修過福報。有的人知道佛法很好,但不去受持,這是業力使然;也有很多人不僅信佛,還出了家,但並不是真正渴望道;還有一部份人甚至只是感覺寺廟的氛圍、環境和生活方式很適合他,就幹脆到寺廟來生活。比如當初我出家並不是因爲信佛,而是感覺寺廟的氛圍特別適合我,出家人的理念我特別欣賞,特別能接受。直到出家一兩年後,對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生起了道心和出離心,才立志要好好修學佛法,將來弘揚佛法,做一個合格的法師。
有的人認爲我們出家人是在情感上受了打擊、刺激,或事業上遭受了挫敗,才出家學佛的。的確有這種情況,但並非每個人都因爲這個原因而出家。可以說每個人信佛出家都各有因緣。佛教主張用自然的方式傳播佛法,比如我把寺廟的門打開,你進來,我就給你講,你請教我,我就給你說,幾乎是以一種被動的方式在傳教。而基督教不一樣,他們是主動去敲你的門,說:“上帝讓我來給你傳福音。”采用的是一種主動的方式。而且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叁次,每次來都會給你帶點禮物,一直說到你信上帝,接受上帝爲止。我們中國很多學生到國外留學,才下飛機,就有許多素不相識的基督徒很熱情地問你:“你需要什麼服務?”然後幫你拎包,找房子,帶你去大學、商場等等,給你無微不至的幫助與服務,弄得你不好意思,最後不得不信他的教,跟著他去教堂聽布道。而佛教不同,你跑到東華寺來,一問我不說,二問你不說,叁問我還把你吼一頓:“別說了!”或者說:“你的根器不夠,回去悟吧。”所以基督教在西方國家傳播特別容易。而中國人的頭腦很複雜,不像西方人那麼單純。如果有一天我們和尚也挨家挨戶去敲門傳道,送真理,肯定會被罵:神經病!傳什麼教!佛教裏面不是有句話叫“無事不登叁寶殿”嗎?你來到這座寺廟,必定是心中有所疑惑,需要出家人爲你答疑解惑。如果沒有疑惑,你怎麼會登叁寶殿呢?
問:請問上師,佛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的任務是什麼?
師:你們認爲是什麼?佛教在其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做什麼?怎麼做?
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無論這個世界是好是壞,只有你自己成了光源,才能發光發亮,照耀他人。
答: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認真修行辦道,其次是做好淨化人們心靈的工作,爲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但現在很多有錢的中國人都往國外跑,女孩子也想往外嫁。爲什麼我們不能讓外國人崇尚中國文化呢?
師:現在一些西方國家已經開始以學漢文化爲榮。
問:從物質上來說,我現在什麼都不缺,有十幾家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車。我很感恩上師。2003年我就跟上師學佛至今,我發大願不出家,要賺更多的錢來供養上師,供養父母,供養東華寺和所有的僧尼。我帶著母親走遍了東南亞所有的寺院,但我的心最後還是回到了東華寺,因爲我們的心系著上師和東華寺的僧衆。記得2003年第一次見到上師時,他剛從洞裏出來,穿著一襲白褂長衫,胸前挂著一串珠子,就像仙人一樣飄了過來。當時我的感覺是:好美啊!一副孤傲不羁,目空一切的樣子。我和我的道家師父給他頂禮,我媽媽瘸著腿也給他頂禮,可是他拂袖而去。當時我覺得這位師父真是神仙啊,太高傲了!但是,當2008年我們再次來到東華寺時,上師帶著我們全家參觀了整個東華寺。那時我深切地感受到什麼叫謙卑,什麼叫大菩薩。我一直後悔自己對上師的錯解,看上師光盤,我一直在流淚:2003年上師最需要我們這些弟子幫助的時候,我沒有出力;等寺廟建好了,我卻來享福了。出家師父們的房子裏都沒有空調,但我們住的上客房有空調,沖涼房裏樣樣俱全。師父對我們這些弟子真是太好了!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只有一個心願:弘揚上師的法門,讓更多的人受益。
師:你說2003年見到我,我已經記不得了。不過想起十二年前出關時的情景,好像剛剛發生一樣。十年建廟就像做了一場夢,一夢醒來,廟建好了,當時的煎熬也不知是怎麼熬過來的。好在我這個人沒心沒肺,什麼事過去了就過去了,不會留在心裏。當事情發生時,可能很煎熬;一旦過去,就真的過去,沒有痕迹了。
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是非常反對這個觀點的。中國人都有信仰,而且天生就有信仰。我們信什麼?信老天爺,信玉皇大帝,不然怎麼說頭頂叁尺有神明呢?這種信仰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液裏。雖然中國人沒有系統的信仰,信仰某種具體宗教的人很少,但只要是個中國人,骨子裏都有儒釋道的信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釋道構成的。所以不要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已經滲透進骨髓裏,這種信仰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而西方人把宗教分得很清楚,你信什麼教,他信什麼教,所以西方國家的宗教與民族戰爭不斷。
說到中華民族正經曆偉大的複興,我們應該做什麼。我覺得有兩個人的回答還比較准確:首先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好。但還要加上一句:隨時待命聽招呼。比如作爲和尚,我們的職責不僅是把寺廟管理好,如果縣領導有意讓我們配合地方搞旅遊,我們也要配合好。所以第一步是守本位,第二步是聽招呼。只有在聽招呼時,一個人的格局才能真正顯示出來。在把本職工作做好的基礎上,如果人家還叫你做別的事,你不做,作爲出家人,你就是沒有奉獻精神。共産黨員不是有一句話,“共産黨員是塊磚,哪裏需要往哪裏搬”嗎?那麼,我們出家人給自己的定位是什麼呢?我們不僅是佛陀的工具,也是衆生的工具。衆生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要有呼有應,一呼就應,這才是一個出家人應有的心態。
現在的出家人不應該還持過去的老觀念,讓想學法的信徒來求法。只要人家想知道,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的所學所知毫無保留地奉獻出來。一個人只要能做事,能奉獻,這就是你的價值所在。如果你很有能力但從不做事,誰都沒有從你身上受益,你的價值從何體現呢?學佛的人都…
《行動才有說服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