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行動才有說服力▪P3

  ..續本文上一頁知道菩薩還有一個名字叫“不請之友”,你不請我,我主動去幫你。《阿彌陀經》是怎麼來的呀?沒有人請佛講《彌陀經》,佛是無問而自說的。就像有的信徒來到萬行面前,很想讓萬行給他指點兩句,但又不好意思開口。我知道他的內心狀態,就主動問他:“今年多大了?屬什麼的?是幹什麼工作的?……”主動爲他解惑。一個學佛的人必須有爲衆生服務的心態,而且只要人家接觸了你,就能受益,只有這樣,你的存在才有價值和意義。

  問:我們學佛應該從何做起?

  師:先從做人開始。做人的標准是以佛爲標准。我常說一句話:學佛先做人,做人先學佛。大家在心裏念一念。每個人都可以讓自己的存在變得很有價值,讓自己的人生變得很有意義,讓自己無論走到哪裏都成爲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缺了你就不圓滿。生而爲人,就應該工作,對得起自己的一日叁餐。如果還有機會讓我們做更多的事,我們就應該以歡喜心去接受和面對。既然有這個機會和平臺,你也有這樣的頭腦、才能和健康的身體,就應該多做事。

  有的人很想做事,但沒有機會、平臺和環境,人力、物力、財力等條件都不具備。而有的人具備這些外在的條件,又不願意做事。實際上做得越多,從因果的角度來說,你的功德福報成就得越快。抛開因果來談,你的人氣也會越來越旺,人脈越來越廣。管理學上有一句話:細節決定成敗。我再加上一句:人脈決定成敗。你再能幹,再細心,再會用心,沒有人氣人脈,你的成功也很難持久。

  人氣是如何聚集的呢?爲衆生服務。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五年、十年,自然你就把人氣聚集過來,把人脈建立起來了。你不要想著一付出馬上就有收獲,不要有這種索取的心態。一個人從付出中得到的收獲會更大。如果你有付出、奉獻的心態,你的心量、張力和格局會越來越大,能力會越來越強。都說幹大事的人有大量,沒有大量怎麼能成大事呢?爲什麼那麼多人學佛多年,都沒有與佛相應,自身也沒有改變呢?有個概念大家要搞清楚:想成佛,就必須以佛的標准、格局、心量來要求自己,只有這樣你才會進步,才會一步步向佛靠近。你學了佛,還和身邊的人一般見識,跟他們比較、計較、對抗,這怎麼能說明你是在學佛呢?學了佛就該與佛一般見識,不該與人一般見識,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

  問:我想學佛,是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師:這要看你的因緣。你想出家,如果父母阻攔反對,而且他們確實需要人照顧,那就說明你出家的因緣條件不具備。但是,在家是不會妨礙你修行學佛的。每個人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對家庭盡職盡責,就是在修行。

  一個人無論學佛與否,首先都要盡職盡責,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就是在奉獻。我有一個觀點:你每天把本職工作做好,不去做壞事,這本身就是在做好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還需要人做好事嗎?之所以還需要人做好事,說明還有一部份人沒有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沒做到位的原因很多:條件不具備,能力、實力不夠。所以有一部份人條件比較好,能力因緣都具足,在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之余還有多余的力量,就出來做好事。

  所以出家與否是看自己的因緣,千萬不要認爲出家才好修行,才會有成就,在家成就不了,這個觀念大錯特錯。出家佛叫悉達多,在家佛叫維摩诘,他們都成就了。出家佛弘法主要是靠外緣的力量,靠在家人護法。在家人護法的力量往往比出家人的大。出家人只是個“演員”,需要在家人爲他搭建舞臺。一個出家人想弘法,沒有好的舞臺,是沒辦法圓滿的。

  大家知道佛的第一座寺廟叫什麼名字,是誰建的嗎?是給孤獨長者建的祇園精舍。你們再看東華寺建得這麼好,是誰建的呢?你們以爲是萬行建的?萬行又不會做生意,又不會印鈔票,只是一個給信徒看家的和尚,信徒把錢和物捐到寺廟裏,我只是把它們用好,把廟蓋好而已。寺廟真正的主人是你們信徒,不是我們和尚。所以希望你們經常回家來住啊。你們看,蓋這個養正堂花了好幾百萬,都是功德主捐助的。他們給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修學環境,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你有條件做事不去做,就是一種罪惡。就像剛才有人說:“我們吃這個地球,又糟蹋這個地球。”沒錯!我們人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糟蹋這個地球,也可以保護、保養這個地球的。我們這張嘴既可以宣揚功德,也可以傳播是非,就看你想扮演什麼角色,給自己什麼定位。每個人都可能成爲一個好人或者一個壞人,但是既然學了佛,就要把自己定位爲一個好人,一個奉獻者,這是一種高尚的選擇。

  問:我在家修行有很多牽絆,請問應該如何處理?

  師:每個人的因緣條件不一樣,可以說這就是你的業力。爲什麼你不能像出家人那樣單純地出家修行呢?因爲你世間的功課沒有完成,還要繼續完成你昨天沒有完成的功課。我經常開玩笑說:“爲什麼我這一世還要做和尚呢?因爲上一世沒做好。如果這一世沒有完成做和尚的使命,下一世還是要繼續做和尚。所以我告訴自己:這一世一定要做一個優秀的和尚,來世就不再做和尚了。

  問:那您來世想做什麼?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來世要做什麼?我也問過自己來世要做什麼,想來想去,還是做和尚!(掌聲、衆笑、師樂)

  師:來世做個什麼和尚呢?做個清閑自在的和尚,不要像這世這麼累。每個人做事只要努力盡力就好。事情在我們身邊發生,都是來曆練、考驗、成就我們的。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經曆了很多磨砺的人。我們能爲大衆做點事,應該感到幸運,不要有抱怨之心:爲什麼這種事讓我碰上了?爲什麼要我做,不讓別人做呢?因爲今天你多爲別人做點事,明天你會更好,因果循環是真實不虛的。

  有時我們會問:爲什麼我做了那麼多好事,卻得不到回報,沒有受益呢?第一,因果是需要時間來驗證的,你做得還不夠;第二,你做的方法可能是錯的,你認爲你做的是好事,實際上未必是好事。你認爲幫這個人幫對了,可能恰恰幫錯了。本來這個人是需要你的激勵,但你沒有激勵他,而是給他錢財上的資助,結果滋長了他的惰性。所以在扶貧這件事上有這樣一個觀點:扶物質之貧,還要扶精神之貧。給予他人物質,還要給予他人精神的支持與鼓勵。幫助一個貧窮的人,物質是其次,只有讓他的心靈成長,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對症下藥,即便給予了很大的物質上的幫助,收到的成效可能會很小。

  而且人與人之間還有一個緣分的問題。所以釋伽牟尼佛在度化衆生時,經常告訴弟子:你今天要去度這個人,你和他的緣分好,本來他是不信佛的,但你一去他就會生歡喜心,就會信佛。這個緣又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呢?是因爲過去世他在你這裏受益了,所以這一世一見到你他就歡喜,你說什麼他都不會反對。佛教裏說:“未成佛,先結衆生緣。”你有了廣大的善緣,做事才會有貴人相助。你沒有大願,就沒有行動力,就不會廣結善緣;你有了願力,才會努力去實踐你的願力,當你努力時,你的貴人就會越來越多。

  問:請問上師如何超越情欲?

  師:情欲超越升華後就變成了慈悲心。如果你能把心打開、放大、擴展,它就是慈悲心。實際上情欲和慈悲從某個角度講是同一個力量,只是處于不同層面而已。大家都知道,當初釋伽牟尼佛是看到衆生深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無法超越和解脫,想通過修道找到解決之道,才出家修行的。實際上還有一層原因,身在皇宮中的他,看到堂兄、叔父們那麼激烈地爭奪王位,而自己又沒有能力改變父輩們之間的爭鬥,親情的推動力讓他生起了大悲心,使他不得不想辦法去改變這種局面,從這個角度他改變不了,就從另一個角度去改變。所以才有後來一系列的事情發生:出家、悟道、回到家族裏度衆生。

  所以一個人的情感往往是驅使事情發展的原動力。佛教有一句話: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正因爲如此,我們才學佛,才奉獻。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情,也是大悲心。如果一個人活著只是爲了自己,這樣的人生也太沒有價值和意義了。世間上有很多人爲情所困,那是因爲他們沒有聞道、得道。只有當你入了道,與道溝通了,你的身心靈才會真正的充沛、富有,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安甯與滿足。

  爲什麼有許多人擁有了財色名利還不滿足呢?因爲他所有的努力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感官和物欲,他努力的方向錯了。一個人真正的需求,是在滿足了一定的物質需求之後,對精神的需求。當初佛祖在物質上可以說是應有盡有,爲什麼他的心還不安,還不滿足呢?看到皇宮中奢靡的生活,他覺得是愚昧,是迷失了方向。一個人不應該把心放在感官、物欲的滿足和享受上,這些是短暫而不真實,不究竟的。就世間事而言,什麼事都比不上學佛更重要更迫切。當然,出家學佛並不代表什麼事都不做,只接受別人的供奉,出了家一樣要勞動,要工作。唐朝佛教那麼興盛,和尚也一樣耕田種地。真正修學佛法的人,他的付出是會讓很多人受益的,他所接受的有限的供養與他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所以,在這裏奉勸在家的信徒們,給老板打工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要想著老板一個月給我二千塊,我就幹二千塊的活。很多人是這麼想,這麼做的。但你是個佛教徒,就不能這樣想,這樣做。力量和智慧用了仍然在,甚至越用越多,而且心越用越細,頭腦越用越靈活。就怕你長期懈怠不用,有一天要用時,已經開動不了了。

  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自然會心懷天下,爲了理想而努力,不會沈溺于情欲之中,爲情欲所困。當然,按佛教的說法,人是分叁界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生理的欲望;色界,有心理的欲望——情欲;無色界,生理和心理的欲望都突破超越了。超越生理的欲望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超越情欲則要下一番功夫。比如說八十年代臺灣的歌後鄧麗君,我在出家前後相當長…

《行動才有說服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表裏如一就是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