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行动才有说服力▪P3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菩萨还有一个名字叫“不请之友”,你不请我,我主动去帮你。《阿弥陀经》是怎么来的呀?没有人请佛讲《弥陀经》,佛是无问而自说的。就像有的信徒来到万行面前,很想让万行给他指点两句,但又不好意思开口。我知道他的内心状态,就主动问他:“今年多大了?属什么的?是干什么工作的?……”主动为他解惑。一个学佛的人必须有为众生服务的心态,而且只要人家接触了你,就能受益,只有这样,你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

  问:我们学佛应该从何做起?

  师:先从做人开始。做人的标准是以佛为标准。我常说一句话:学佛先做人,做人先学佛。大家在心里念一念。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很有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很有意义,让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缺了你就不圆满。生而为人,就应该工作,对得起自己的一日三餐。如果还有机会让我们做更多的事,我们就应该以欢喜心去接受和面对。既然有这个机会和平台,你也有这样的头脑、才能和健康的身体,就应该多做事。

  有的人很想做事,但没有机会、平台和环境,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都不具备。而有的人具备这些外在的条件,又不愿意做事。实际上做得越多,从因果的角度来说,你的功德福报成就得越快。抛开因果来谈,你的人气也会越来越旺,人脉越来越广。管理学上有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我再加上一句:人脉决定成败。你再能干,再细心,再会用心,没有人气人脉,你的成功也很难持久。

  人气是如何聚集的呢?为众生服务。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五年、十年,自然你就把人气聚集过来,把人脉建立起来了。你不要想着一付出马上就有收获,不要有这种索取的心态。一个人从付出中得到的收获会更大。如果你有付出、奉献的心态,你的心量、张力和格局会越来越大,能力会越来越强。都说干大事的人有大量,没有大量怎么能成大事呢?为什么那么多人学佛多年,都没有与佛相应,自身也没有改变呢?有个概念大家要搞清楚:想成佛,就必须以佛的标准、格局、心量来要求自己,只有这样你才会进步,才会一步步向佛靠近。你学了佛,还和身边的人一般见识,跟他们比较、计较、对抗,这怎么能说明你是在学佛呢?学了佛就该与佛一般见识,不该与人一般见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佛的加持。

  问:我想学佛,是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师:这要看你的因缘。你想出家,如果父母阻拦反对,而且他们确实需要人照顾,那就说明你出家的因缘条件不具备。但是,在家是不会妨碍你修行学佛的。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对家庭尽职尽责,就是在修行。

  一个人无论学佛与否,首先都要尽职尽责,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奉献。我有一个观点:你每天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去做坏事,这本身就是在做好事。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事做好了,还需要人做好事吗?之所以还需要人做好事,说明还有一部份人没有把自己的事做好做到位。没做到位的原因很多:条件不具备,能力、实力不够。所以有一部份人条件比较好,能力因缘都具足,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之余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出来做好事。

  所以出家与否是看自己的因缘,千万不要认为出家才好修行,才会有成就,在家成就不了,这个观念大错特错。出家佛叫悉达多,在家佛叫维摩诘,他们都成就了。出家佛弘法主要是靠外缘的力量,靠在家人护法。在家人护法的力量往往比出家人的大。出家人只是个“演员”,需要在家人为他搭建舞台。一个出家人想弘法,没有好的舞台,是没办法圆满的。

  大家知道佛的第一座寺庙叫什么名字,是谁建的吗?是给孤独长者建的祇园精舍。你们再看东华寺建得这么好,是谁建的呢?你们以为是万行建的?万行又不会做生意,又不会印钞票,只是一个给信徒看家的和尚,信徒把钱和物捐到寺庙里,我只是把它们用好,把庙盖好而已。寺庙真正的主人是你们信徒,不是我们和尚。所以希望你们经常回家来住啊。你们看,盖这个养正堂花了好几百万,都是功德主捐助的。他们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修学环境,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有条件做事不去做,就是一种罪恶。就像刚才有人说:“我们吃这个地球,又糟蹋这个地球。”没错!我们人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糟蹋这个地球,也可以保护、保养这个地球的。我们这张嘴既可以宣扬功德,也可以传播是非,就看你想扮演什么角色,给自己什么定位。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好人或者一个坏人,但是既然学了佛,就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好人,一个奉献者,这是一种高尚的选择。

  问:我在家修行有很多牵绊,请问应该如何处理?

  师:每个人的因缘条件不一样,可以说这就是你的业力。为什么你不能像出家人那样单纯地出家修行呢?因为你世间的功课没有完成,还要继续完成你昨天没有完成的功课。我经常开玩笑说:“为什么我这一世还要做和尚呢?因为上一世没做好。如果这一世没有完成做和尚的使命,下一世还是要继续做和尚。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一世一定要做一个优秀的和尚,来世就不再做和尚了。

  问:那您来世想做什么?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来世要做什么?我也问过自己来世要做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做和尚!(掌声、众笑、师乐)

  师:来世做个什么和尚呢?做个清闲自在的和尚,不要像这世这么累。每个人做事只要努力尽力就好。事情在我们身边发生,都是来历练、考验、成就我们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经历了很多磨砺的人。我们能为大众做点事,应该感到幸运,不要有抱怨之心:为什么这种事让我碰上了?为什么要我做,不让别人做呢?因为今天你多为别人做点事,明天你会更好,因果循环是真实不虚的。

  有时我们会问: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却得不到回报,没有受益呢?第一,因果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你做得还不够;第二,你做的方法可能是错的,你认为你做的是好事,实际上未必是好事。你认为帮这个人帮对了,可能恰恰帮错了。本来这个人是需要你的激励,但你没有激励他,而是给他钱财上的资助,结果滋长了他的惰性。所以在扶贫这件事上有这样一个观点:扶物质之贫,还要扶精神之贫。给予他人物质,还要给予他人精神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一个贫穷的人,物质是其次,只有让他的心灵成长,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对症下药,即便给予了很大的物质上的帮助,收到的成效可能会很小。

  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个缘分的问题。所以释伽牟尼佛在度化众生时,经常告诉弟子:你今天要去度这个人,你和他的缘分好,本来他是不信佛的,但你一去他就会生欢喜心,就会信佛。这个缘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是因为过去世他在你这里受益了,所以这一世一见到你他就欢喜,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反对。佛教里说:“未成佛,先结众生缘。”你有了广大的善缘,做事才会有贵人相助。你没有大愿,就没有行动力,就不会广结善缘;你有了愿力,才会努力去实践你的愿力,当你努力时,你的贵人就会越来越多。

  问:请问上师如何超越情欲?

  师:情欲超越升华后就变成了慈悲心。如果你能把心打开、放大、扩展,它就是慈悲心。实际上情欲和慈悲从某个角度讲是同一个力量,只是处于不同层面而已。大家都知道,当初释伽牟尼佛是看到众生深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无法超越和解脱,想通过修道找到解决之道,才出家修行的。实际上还有一层原因,身在皇宫中的他,看到堂兄、叔父们那么激烈地争夺王位,而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父辈们之间的争斗,亲情的推动力让他生起了大悲心,使他不得不想办法去改变这种局面,从这个角度他改变不了,就从另一个角度去改变。所以才有后来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出家、悟道、回到家族里度众生。

  所以一个人的情感往往是驱使事情发展的原动力。佛教有一句话: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学佛,才奉献。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情,也是大悲心。如果一个人活着只是为了自己,这样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了。世间上有很多人为情所困,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闻道、得道。只有当你入了道,与道沟通了,你的身心灵才会真正的充沛、富有,你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与满足。

  为什么有许多人拥有了财色名利还不满足呢?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官和物欲,他努力的方向错了。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是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的需求。当初佛祖在物质上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为什么他的心还不安,还不满足呢?看到皇宫中奢靡的生活,他觉得是愚昧,是迷失了方向。一个人不应该把心放在感官、物欲的满足和享受上,这些是短暂而不真实,不究竟的。就世间事而言,什么事都比不上学佛更重要更迫切。当然,出家学佛并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只接受别人的供奉,出了家一样要劳动,要工作。唐朝佛教那么兴盛,和尚也一样耕田种地。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他的付出是会让很多人受益的,他所接受的有限的供养与他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所以,在这里奉劝在家的信徒们,给老板打工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要想着老板一个月给我二千块,我就干二千块的活。很多人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但你是个佛教徒,就不能这样想,这样做。力量和智慧用了仍然在,甚至越用越多,而且心越用越细,头脑越用越灵活。就怕你长期懈怠不用,有一天要用时,已经开动不了了。

  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志向,自然会心怀天下,为了理想而努力,不会沉溺于情欲之中,为情欲所困。当然,按佛教的说法,人是分三界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生理的欲望;色界,有心理的欲望——情欲;无色界,生理和心理的欲望都突破超越了。超越生理的欲望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超越情欲则要下一番功夫。比如说八十年代台湾的歌后邓丽君,我在出家前后相当长…

《行动才有说服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表里如一就是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