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
念三字明的时候,气一定要吸满,而且要沉到丹田并停留三到五秒钟,它会自动分送到身体的各个末梢神经。如果没有停留,马上呼出去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我们把气吸进来,还没有呼出去就感觉气已经瘪了呢?就是因为气已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了。气沉下去,身体的力量就会反弹上来往上走。为什么使用喷雾器的时候要往里面加气呢?因为一加气,水就喷出来了。我们炼宝瓶气、拙火定的道理也是这样,这是一种物理的原理。前面的气往下一沉,丹田的能量就从后尾巴骨、尾闾穴、后脊梁骨升上来。 如果前面的气不往下沉,而是往上浮,背后的气就会往下走,生理的欲望就随之产生。为什么修炼到一定阶段要闭关禁语呢?一说话,丹田的气、胸腔的气就从嘴巴出去。前面的气一出去,背后的气就往下沉。如果闭口不说话,乃至很少起心动念,前面的气就会往下沉,越往下沉,背后的气就往上升得越快,越彻底,就越容易开顶。 为什么有些人很爱说话,不说话心里就不舒服呢?因为他的气憋在胸腔,不吐出去会憋得难受,说完就不闷了。像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就是有意识地把气沉下去,让力量从后背升上来。这样记忆力还会变好,所谓的“还精补脑”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有些人的额头会鼓出来呢?就是后面的力量升上来了。后面的力量没升上来,额头是不会鼓出来的。但是气憋得太久也不行,憋得太久又没有分散到身体的各个末梢神经,它就会反弹到胸腔,打坐的时候就会一直打嗝。打嗝怎么办呢?就要深呼深吸,把胸腔的气呼出去。这段时间流行感冒又开始了,一到秋冬季节转换的时候,感冒的人特别多,大家要注意。为什么在季节转换的时候我们会感冒生病呢?因为我们的身体不能与季节同步变化。
HH,我知道你非常有道心,很渴望用功,但一直用不上功。你每天来打坐是怎么用功的?我看你睡得那么香,天天都在睡觉!
答:打坐的时候腿痛得受不了,一拿下来,一舒服就开始昏沉了,睡着了自己也不知道。下了座之后,我就念一个小时的佛号。
师:盘着腿念不是很好吗? 答:念着念着就睡着了(众笑)。观呼吸也是,一会儿就睡着了。
师:还是念头没有提起来,你把念头放下了,你的身体就要睡觉。 答:如果打坐的时候一直念三字明我就不会困,一止静我就困。
师:那就尝试一下让腿不要动,任它痛,否则腿一拿开,一舒服就要睡了。 打坐一旦养成睡觉的习惯就很难再用功了,因为身体的神经有记忆功能,一旦形成了记忆,到了特定时间身体就要睡觉。就像有的人思考问题喜欢托下巴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来灵感,生智慧的姿势。比如万行把腿一盘,眼睛一闭,脖子一伸,腰杆子一挺,吸一口气停留几秒钟,智慧就来了,这个姿势就容易让他产生智慧。出家人应该以一个固定的姿势来修炼,不能东倒西歪。如果一盘腿就昏沉,你就必须克服这个障碍,改变这个记忆模式。出家人讲法必须是盘腿的姿势,到哪里讲法都盘着腿,不能有其他姿势。所以你必须适应这个姿势,锁定这个姿势。 可是很多人用这个姿势并没有获得灵感,而是相反,一盘腿就睡觉,要么就是一盘腿妄念更多。但是基于我们的身份,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一个长期打坐的人最忌讳的,一是昏沉,二是驼背。打坐的人一旦驼背,就意味着气往下沉,中气下陷,后脊梁就挺不起来。中气往上一升,后背自然就挺直了。就像轮胎一样,气一足就挺起来,气不足就瘪下去,凹下去。怎么让气足呢?就是练宝瓶气。 一开静大家就要往外呼一呼气,把刚才打坐时浮上来没有沉下去的气呼出去,否则气一旦到了胸腔,再往下沉就很难了。气在胸腔以下还可以沉下去,但要有盘腿的基础。没有盘腿的基础,气到了胸腔还不如把它呼出去,否则憋在胸腔就会胸闷,烦躁,妄念多。长期这样就会形成惯性,气到这里都不往下沉,身体稍微一运动就气喘吁吁。如果每一口气都沉入丹田,即便做剧烈运动也不会气喘吁吁,而且体力比常人要强得多。人体的丹田就像一个宝库。为什么古人把它称为“丹田”呢?万物产之于田地,我们身体的能量也由此产生并储存在这里,能量就是丹,就是一团光。但是现在我们多数人的丹田都是空的,荒的,不产能量。
问:你们都说丹田发热,为什么我的丹田是凉的,而且印堂、后脑勺也是凉飕飕的,头顶痒痒的,麻麻的呢?
师:身体凉是不对的,尤其丹田凉是不对的,这说明你身体的寒气过重。修行到某个阶段,头部是会感到清凉,但那是在身体的能量升上来以后。当一个人体质虚弱要生病的时候,头就会热。一个健康的人头是凉的,丹田和手脚是热的。
问:那要怎样驱寒呢?
师:可以练功,吃药。
问:为什么我们修行都用有为法呢? 师;有为法比较容易捕捉,就像手里有一根拐杖,更容易让人上路。
问:您说的“觉照”是不是无为法?
师:可以说是无为法,因为没有过多地在身体上用功,而是直接在心态上用功,倾向于无为。
问:当(觉照)守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呢?
师:守不住可以用有为法。比如守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数吸、观窍等等,这些都是在身体上下功夫,都是属于有为法。在心态上用功属于无为法。
问:念佛持咒是属有为还是无为呢?
师:念佛持咒属于无为法。只要在身体上用功就是有为法。有为法最大的优点是刚开始修炼的时候容易上路。但是一旦走上三步以后,意念就容易停留在身体上,很难抛开身体直接在心态上用功。本来修行是要空掉身体,但一上来就空掉很难。针对这种情况,过去的祖师就让弟子先在身体上用功一个阶段,然后再把身体空掉。但是一旦在身体上用功,再空掉就很难了。
问:刚开始打坐的时候,我全身放松,感觉很舒服,全身像充了电似的,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那时候我好像没用什么功。现在练莲花功,不知道气到了什么地方,感觉好像很沉很沉。当练到高峰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去了。
师:身体上的反应一旦察觉到,明白以后,就要把它空掉,不要让念头总停留在身体上,让身体把念头拉下来,要让念头带着身体的觉受跑。坐禅最大的忌讳是身体的觉受拉着念头跑。无论什么反应都是境界,境界就是生理的现象和心理的反应,都是一个过程,都要把它空掉, 在心态上用功夫。
问:为什么禅宗的大德化成虹光身的很少,而藏地修破瓦法化成虹光身的多呢?
师:修的法、走的路线不一样。藏传佛教刚开始在身体上用功的比较多,身体的基础打得比较牢,有些人的确可以修成虹光身,比如一米八的个子,死了以后在半年内浓缩到一米左右。尽管达到这种境界,也未必证明他已经明心见性,了生死了。这只是一种功夫,只要每天重复一个方法,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功夫不代表智慧,智慧不是靠时间的累积可以获得的。但是只要投入时间,掌握了方法,就会出功夫。 汉传佛教的禅宗特别注重“悟”。可是这个“悟”也误导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不学习不打坐了,认为修行就是悟。但是藏传佛教随便一个活佛,一个喇嘛都读过上万卷经书,几乎都要把他们藏传佛教的经典研究一遍,头脑里装满了他们的大藏经,而且有几部大论必须背诵,不会背诵是不会让他们出来讲法的。所以他们的知识非常丰富,文字功底、佛学基础特别扎实,文字般若很高,在这个基础上修行很容易开大智慧。我们汉传佛教的修行人要么就真的开了大智慧,要么连知识都没有,不要说开智慧了,因为汉传佛教不主张在经典上死下功夫。 修完有为法之后必须修无为法,从生理转到心理上来修。生理虽然是基础,但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人一定要有一个阶段专修身体。如果身体没有转化,没有健康的基础,想在心性上达到一定高度是很难的。出家人是职业修行,一辈子修行,必须从身体上下手,花十年二十年在身体上下功夫。而在家人修行是在生活中顺手捎带,没有太多时间在身体上用功,可以在心态的转变上下功夫,直接悟空性,证空性。
问:请教上师,我在梦中或者观想中看着上师的眼睛,上师用眼睛跟我说话,这是不是心灵上的沟通?
师:心灵的沟通不需要用眼睛,连想都不需要想万行,甚至连佛菩萨都不需要想。这个力量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你只要给它空间,它自然就会出来,你不给它空间,它就不会出来。为什么我们不给它空间呢?因为我们的爱好、嗜好太多了。如果我们的嗜好少,或者暂时把嗜好空掉,我们先天的力量自然就会显现。昨天不是有人
问:“不是说不需要修,本自具足吗?”这个先天的力量是不需要修的,那为什么还要修呢?修的是我们后天六根的嗜好,八识里面储存的业习。世俗的嗜好、后天的嗜好多了,习气多了,你的头脑、身心整天都去捕捉这些嗜好,被自己的习气所转,先天的力量就出不来。
问:这些习气、嗜好一出现,马上就能觉察到,这是不是就是在修?
师:对,一出来就能觉察就是在修。
问:为什么在用功的时候,如果没有念头,感觉会有点昏沉,有念头的时候还有点觉知呢?
师:这就是你提紧或者提松的结果。昏沉的时候可以把念头提紧一点,用功的方法刻意一点。太散乱的时候也可以提紧一点。但是提得太紧,身体可能会很疲劳。这个力度要自己慢慢去感受,用多大的力量自己比较清楚。
问:百汇穴裂开属于开顶吗?
师:那不叫开顶,只能叫开百汇穴。开百汇穴不是宗教讲的开顶,开梵穴轮,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问:心里有问题自己能回答,这是跟上师沟通了吗?
师:不是,这是妄想,是在自言自语。
问:您主张学佛要有自己的佛学思想。我想念佛的人往生之后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西方极乐世界…
《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