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神與化身的關系
念叁字明的時候,氣一定要吸滿,而且要沈到丹田並停留叁到五秒鍾,它會自動分送到身體的各個末梢神經。如果沒有停留,馬上呼出去是沒有意義的。爲什麼我們把氣吸進來,還沒有呼出去就感覺氣已經癟了呢?就是因爲氣已經輸送到身體的各個角落了。氣沈下去,身體的力量就會反彈上來往上走。爲什麼使用噴霧器的時候要往裏面加氣呢?因爲一加氣,水就噴出來了。我們煉寶瓶氣、拙火定的道理也是這樣,這是一種物理的原理。前面的氣往下一沈,丹田的能量就從後尾巴骨、尾闾穴、後脊梁骨升上來。 如果前面的氣不往下沈,而是往上浮,背後的氣就會往下走,生理的欲望就隨之産生。爲什麼修煉到一定階段要閉關禁語呢?一說話,丹田的氣、胸腔的氣就從嘴巴出去。前面的氣一出去,背後的氣就往下沈。如果閉口不說話,乃至很少起心動念,前面的氣就會往下沈,越往下沈,背後的氣就往上升得越快,越徹底,就越容易開頂。 爲什麼有些人很愛說話,不說話心裏就不舒服呢?因爲他的氣憋在胸腔,不吐出去會憋得難受,說完就不悶了。像這樣的人怎麼辦呢?就是有意識地把氣沈下去,讓力量從後背升上來。這樣記憶力還會變好,所謂的“還精補腦”就是這個道理。爲什麼有些人的額頭會鼓出來呢?就是後面的力量升上來了。後面的力量沒升上來,額頭是不會鼓出來的。但是氣憋得太久也不行,憋得太久又沒有分散到身體的各個末梢神經,它就會反彈到胸腔,打坐的時候就會一直打嗝。打嗝怎麼辦呢?就要深呼深吸,把胸腔的氣呼出去。這段時間流行感冒又開始了,一到秋冬季節轉換的時候,感冒的人特別多,大家要注意。爲什麼在季節轉換的時候我們會感冒生病呢?因爲我們的身體不能與季節同步變化。
HH,我知道你非常有道心,很渴望用功,但一直用不上功。你每天來打坐是怎麼用功的?我看你睡得那麼香,天天都在睡覺!
答:打坐的時候腿痛得受不了,一拿下來,一舒服就開始昏沈了,睡著了自己也不知道。下了座之後,我就念一個小時的佛號。
師:盤著腿念不是很好嗎? 答:念著念著就睡著了(衆笑)。觀呼吸也是,一會兒就睡著了。
師:還是念頭沒有提起來,你把念頭放下了,你的身體就要睡覺。 答:如果打坐的時候一直念叁字明我就不會困,一止靜我就困。
師:那就嘗試一下讓腿不要動,任它痛,否則腿一拿開,一舒服就要睡了。 打坐一旦養成睡覺的習慣就很難再用功了,因爲身體的神經有記憶功能,一旦形成了記憶,到了特定時間身體就要睡覺。就像有的人思考問題喜歡托下巴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個適合自己來靈感,生智慧的姿勢。比如萬行把腿一盤,眼睛一閉,脖子一伸,腰杆子一挺,吸一口氣停留幾秒鍾,智慧就來了,這個姿勢就容易讓他産生智慧。出家人應該以一個固定的姿勢來修煉,不能東倒西歪。如果一盤腿就昏沈,你就必須克服這個障礙,改變這個記憶模式。出家人講法必須是盤腿的姿勢,到哪裏講法都盤著腿,不能有其他姿勢。所以你必須適應這個姿勢,鎖定這個姿勢。 可是很多人用這個姿勢並沒有獲得靈感,而是相反,一盤腿就睡覺,要麼就是一盤腿妄念更多。但是基于我們的身份,我們必須克服這個困難。一個長期打坐的人最忌諱的,一是昏沈,二是駝背。打坐的人一旦駝背,就意味著氣往下沈,中氣下陷,後脊梁就挺不起來。中氣往上一升,後背自然就挺直了。就像輪胎一樣,氣一足就挺起來,氣不足就癟下去,凹下去。怎麼讓氣足呢?就是練寶瓶氣。 一開靜大家就要往外呼一呼氣,把剛才打坐時浮上來沒有沈下去的氣呼出去,否則氣一旦到了胸腔,再往下沈就很難了。氣在胸腔以下還可以沈下去,但要有盤腿的基礎。沒有盤腿的基礎,氣到了胸腔還不如把它呼出去,否則憋在胸腔就會胸悶,煩躁,妄念多。長期這樣就會形成慣性,氣到這裏都不往下沈,身體稍微一運動就氣喘籲籲。如果每一口氣都沈入丹田,即便做劇烈運動也不會氣喘籲籲,而且體力比常人要強得多。人體的丹田就像一個寶庫。爲什麼古人把它稱爲“丹田”呢?萬物産之于田地,我們身體的能量也由此産生並儲存在這裏,能量就是丹,就是一團光。但是現在我們多數人的丹田都是空的,荒的,不産能量。
問:你們都說丹田發熱,爲什麼我的丹田是涼的,而且印堂、後腦勺也是涼飕飕的,頭頂癢癢的,麻麻的呢?
師:身體涼是不對的,尤其丹田涼是不對的,這說明你身體的寒氣過重。修行到某個階段,頭部是會感到清涼,但那是在身體的能量升上來以後。當一個人體質虛弱要生病的時候,頭就會熱。一個健康的人頭是涼的,丹田和手腳是熱的。
問:那要怎樣驅寒呢?
師:可以練功,吃藥。
問:爲什麼我們修行都用有爲法呢? 師;有爲法比較容易捕捉,就像手裏有一根拐杖,更容易讓人上路。
問:您說的“覺照”是不是無爲法?
師:可以說是無爲法,因爲沒有過多地在身體上用功,而是直接在心態上用功,傾向于無爲。
問:當(覺照)守不住的時候怎麼辦呢?
師:守不住可以用有爲法。比如守身體的某個部位,或者數吸、觀竅等等,這些都是在身體上下功夫,都是屬于有爲法。在心態上用功屬于無爲法。
問:念佛持咒是屬有爲還是無爲呢?
師:念佛持咒屬于無爲法。只要在身體上用功就是有爲法。有爲法最大的優點是剛開始修煉的時候容易上路。但是一旦走上叁步以後,意念就容易停留在身體上,很難抛開身體直接在心態上用功。本來修行是要空掉身體,但一上來就空掉很難。針對這種情況,過去的祖師就讓弟子先在身體上用功一個階段,然後再把身體空掉。但是一旦在身體上用功,再空掉就很難了。
問:剛開始打坐的時候,我全身放松,感覺很舒服,全身像充了電似的,不知道那是什麼境界,那時候我好像沒用什麼功。現在練蓮花功,不知道氣到了什麼地方,感覺好像很沈很沈。當練到高峰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到什麼地方去了。
師:身體上的反應一旦察覺到,明白以後,就要把它空掉,不要讓念頭總停留在身體上,讓身體把念頭拉下來,要讓念頭帶著身體的覺受跑。坐禅最大的忌諱是身體的覺受拉著念頭跑。無論什麼反應都是境界,境界就是生理的現象和心理的反應,都是一個過程,都要把它空掉, 在心態上用功夫。
問:爲什麼禅宗的大德化成虹光身的很少,而藏地修破瓦法化成虹光身的多呢?
師:修的法、走的路線不一樣。藏傳佛教剛開始在身體上用功的比較多,身體的基礎打得比較牢,有些人的確可以修成虹光身,比如一米八的個子,死了以後在半年內濃縮到一米左右。盡管達到這種境界,也未必證明他已經明心見性,了生死了。這只是一種功夫,只要每天重複一個方法,堅持十年二十年叁十年,自然會有這樣的結果。功夫不代表智慧,智慧不是靠時間的累積可以獲得的。但是只要投入時間,掌握了方法,就會出功夫。 漢傳佛教的禅宗特別注重“悟”。可是這個“悟”也誤導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不學習不打坐了,認爲修行就是悟。但是藏傳佛教隨便一個活佛,一個喇嘛都讀過上萬卷經書,幾乎都要把他們藏傳佛教的經典研究一遍,頭腦裏裝滿了他們的大藏經,而且有幾部大論必須背誦,不會背誦是不會讓他們出來講法的。所以他們的知識非常豐富,文字功底、佛學基礎特別紮實,文字般若很高,在這個基礎上修行很容易開大智慧。我們漢傳佛教的修行人要麼就真的開了大智慧,要麼連知識都沒有,不要說開智慧了,因爲漢傳佛教不主張在經典上死下功夫。 修完有爲法之後必須修無爲法,從生理轉到心理上來修。生理雖然是基礎,但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人一定要有一個階段專修身體。如果身體沒有轉化,沒有健康的基礎,想在心性上達到一定高度是很難的。出家人是職業修行,一輩子修行,必須從身體上下手,花十年二十年在身體上下功夫。而在家人修行是在生活中順手捎帶,沒有太多時間在身體上用功,可以在心態的轉變上下功夫,直接悟空性,證空性。
問:請教上師,我在夢中或者觀想中看著上師的眼睛,上師用眼睛跟我說話,這是不是心靈上的溝通?
師:心靈的溝通不需要用眼睛,連想都不需要想萬行,甚至連佛菩薩都不需要想。這個力量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你只要給它空間,它自然就會出來,你不給它空間,它就不會出來。爲什麼我們不給它空間呢?因爲我們的愛好、嗜好太多了。如果我們的嗜好少,或者暫時把嗜好空掉,我們先天的力量自然就會顯現。昨天不是有人
問:“不是說不需要修,本自具足嗎?”這個先天的力量是不需要修的,那爲什麼還要修呢?修的是我們後天六根的嗜好,八識裏面儲存的業習。世俗的嗜好、後天的嗜好多了,習氣多了,你的頭腦、身心整天都去捕捉這些嗜好,被自己的習氣所轉,先天的力量就出不來。
問:這些習氣、嗜好一出現,馬上就能覺察到,這是不是就是在修?
師:對,一出來就能覺察就是在修。
問:爲什麼在用功的時候,如果沒有念頭,感覺會有點昏沈,有念頭的時候還有點覺知呢?
師:這就是你提緊或者提松的結果。昏沈的時候可以把念頭提緊一點,用功的方法刻意一點。太散亂的時候也可以提緊一點。但是提得太緊,身體可能會很疲勞。這個力度要自己慢慢去感受,用多大的力量自己比較清楚。
問:百彙穴裂開屬于開頂嗎?
師:那不叫開頂,只能叫開百彙穴。開百彙穴不是宗教講的開頂,開梵穴輪,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
問:心裏有問題自己能回答,這是跟上師溝通了嗎?
師:不是,這是妄想,是在自言自語。
問:您主張學佛要有自己的佛學思想。我想念佛的人往生之後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西方極樂世界…
《精氣神與化身的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