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写尽悲欢是他乡--苏东坡

  写尽悲欢是他乡--苏东坡

  凉凉的风,微微地拂过江面,清清的月,柔柔地注视着人间。静静的夜,一个人影,拄着杖,凄清孤单地徘徊在冷冷的江边。他,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可敬、最光辉夺目的艺术巨匠——苏轼。此时,夜色如水,水面似镜,望着那澄净的江水,所有的往事在他的脑海里一一浮现。

  想起了故乡,那蜀地美丽的风光是多么地令人向往:蓝蓝的天,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在这如画的山水间有着多少美好的童年记忆啊。无忧的童年里,有母亲的慈爱,有父亲的教读,有弟弟的嬉戏,天伦之乐,读书之趣,让整个童年的时光浓浓地弥漫着家的馨香和书的墨香。

  年少轻狂的苏轼,因为聪慧,在一片师长的赞扬声中长大,于是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并以此自勉。虽然此时的苏轼棱角分明个性张扬,但是,从这小小的对联的撰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善于自省并及时改正错误的子瞻,而这也是日后能从纷繁的世事中解脱出来的原因之所。 

  21岁的苏轼满怀着一腔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来到了繁华之都——京城开封。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初露头角,其中“立法贵严,责人贵宽”的观点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并对他致以极高的评价:“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天下。”这句话可谓一语成谶,后来的苏轼不仅在那个时代文章诗词独步天下,直至千年之后仍为人们广为流传赞叹。只是当时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在这次考试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苏东坡考试时,居然在进士考卷里杜撰典故,由于编得太像,连欧阳修这样学富五车的人物也没看出来,事后问他典故什么来头,苏轼答曰:想当然耳(想当然耳成语的来头)。面对如此有趣的才子,欧阳大人除了赞叹他太有才了还能说什么呢?他父亲苏洵也有才,但由于不会胡诌,总是名落孙三。他老人家感慨地说,谁说考进士易?老夫如登天!谁说考进士难?小儿如拾芥! 

  春风得意的人生,仿佛昭示了无限光明的前程,踌躇满志的子瞻走上了入仕之途。

  现实的残酷让天真的的苏轼有些措手不及,他胸中有治国安邦之略,却没有应对官场的世故圆滑之才。因为与发起变法的王安石政见难以一致,生性耿直的苏轼自请外调,于是他到杭州做通判。之后,他又陆续调往密州(山东)、徐州(江苏)、湖州(浙江)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就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直到他42岁,遭遇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

  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时,为谢主隆恩,他作《湖州谢上表》说了一通皇恩浩荡的套话。由于在里面夹上几句牢骚话,结果御史们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皇帝下令拘捕苏轼的消息被苏轼的好友提前得知,于是及时地送信给苏轼。我们可爱并豪迈的苏轼,此时面对朝廷的官差时,他的行为极为天真。在官差来到之前,他赶紧请假,但是刚请假完,官差就来了,太守官衙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什么事发生。苏轼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礼迎接他,应当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苏轼迫不得已,硬着头皮穿上官衣官靴,面见官差。

  在官差把苏轼带走时,太守官衙的人全都吓得手足无措,个个躲躲藏藏,但老百姓都出来看太守启程,县志记载,老百姓都泪如雨下。其实不仅是在湖州,几乎苏轼所待过的地方,百姓都尊重并敬爱他们的长官,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一片为民的赤子之心。

  苏轼途经扬州江面和太湖时,都想跳水自杀。他不知道要判什么罪,并且怕他的案子会牵连好多朋友。等再一想,真跳了水,会给弟弟招致麻烦,只好作罢。

  苏轼被送进御史台监狱后,提讯时,主动交代说,自为官始,他曾有两次记过记录。一次是任凤祥通判时,因与上官不和而未出席秋季官方仪典,被罚红铜八斤。另一次是在杭州任内,因小吏挪用公款,他未报呈,也被罚红铜八斤。“此外,别无不良记录”。

  从这两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格。苏轼自己曾经说过“性不忍事,如食中有蝇,吐之而已矣”,他总是与上司不合,却与下属及百姓相处极为融洽。所以他一次是因赌气不出席秋季仪典而被罚,一次是为包容下属而被罚。他的爱妾朝云还有一个更著名的评价,“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老是不合时宜,老是一吐为快,当然麻烦就来了。所谓麻烦,无非是贬,越贬越远,黄州惠州儋州,一直贬到了海南岛。

  苏轼对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认在诗中批评新政。许多的诗,若不是这次经作者解释,还真没多少人知到其中奥妙与用意,苏轼也恰恰是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也所以在后来被贬之后,他反省自我时,曾说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在狱中的日子,有人形容是“通宵辱骂,不忍闻”,那段不堪的日子,我们可以由此窥见一斑。

  当御史们极力搜集致苏轼于死地的证据时,正直人士也在全力营救苏轼。宰相吴充以及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都出来仗义执言,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

  最后,乌台诗案以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为结局。  

  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

  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

  

  除了生活的困苦、精神的萎顿,他最痛苦还是内心依然对朝廷怀抱有幻想,这在他的著名的寒食帖中可以看出。

  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从这首诗里,苏轼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

  南方的清明前后,细雨绵绵,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

  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飘摇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

  苏轼归心似箭,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当然,我们相信豁达的子瞻不会就此失去生活的信心,于是在一场淋漓的急雨中,他于穿林打叶声中,淡泊地吟啸徐行;于山头斜照迎下,旷达地拄杖回首。他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的豪迈放纵从此氤氲了整个历史。不济的时运,多舛的命途,并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心屈服。

  虽然他的内心也有过无限的苦闷,“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他由衷的感叹。他明白营营苟苟追名逐利,结果只会是让自己成为了名与利的奴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也希望自己能忘怀荣辱,一叶小舟,从此相忘于江湖。他多么希望从此远离尘世的纷争,寻一方广阔的山水,走一回自由的人生。但是最终,他没有弃官归隐,即使信佛,也没有遁入空门,他昂然地迎向生命中那些未知的风雨。也许,他已经悟到了真正的山水在哪里,自由在哪里。  

  在黄州时,苏轼曾经给一位好友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据说,有一次苏轼在大街上不小心与一醉汉相撞,醉汉对苏轼是挥拳即打,而苏轼被打倒在地后,竟然哈哈大笑。这笑声,不要以为是他的豪迈,亦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在“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落寞中,“自喜渐不为人识”,只能是无奈中的自我开解。于是,他整日与…

《写尽悲欢是他乡--苏东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石头的梦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