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九讲

  金刚精要引导文

  初学悦耳.宝藏库(前行引导)

  龙萨娘波尊者 造论

  妙音龙多加参尊者 传授

  普巴扎西仁波切 汉译

  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传讲

  12月04日传讲内容

  【原文】

  戊一、入座前行

  依于三摩地无障之幽静山处,安坐褥垫,身要端直,意宜静憩,排出三节风,观一切疾病、邪魔、罪障由此清净,并作清净发心而祈祷:“三世诸佛之密意与事业总集之本体,乃为调伏如我等心相续而显现之,呼唤大宝上师!吾等一切苦乐如何显现,恩师遍知!祈请大悲加持吾等不净之自相续即成清净心;加持吾非法之自相续行于正法;加持断除暂时修法与究竟所断之障而行于正法道;加持修道中逆缘诸迷惑悉净灭;加持不遮止一切幻象而显现智慧矣。”故勿如空谷犬吠,应随文入观,专一而祈祷。

  【正文讲解】

  今天我们继续宣讲论义之“入座前行”。

  闻法的时候,对闻法的方式、动机与行为正确无误的行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常常反观自心。

  自心的这个“心”指的是恒常不断、数以百千万计的众多妄念。无有间断的妄念,也就是这个心,称之为相续。这个心念要经常去反观,观察这个心识是善还是不善,及时去改变自己的相续,就称之为反观自心。如是这般无误取舍自己的动机和行为,才可以趋入正法。

  如在前行中所宣:“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将自相续不善的动机、无记的动机转变为善念,称之为自净其意,清净自己的相续即为佛教,不是改造身语就是佛教。

  华智仁波切曰:“ 非以发髻非以棍 ”,若只是改变身语,这只是道貌之相;只有改变心,才是心善身语善。

  “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 ”。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调伏自心而宣说。这个心是最重要的。

  一、四厌离心的重要性

  本师释迦牟尼佛次第而说法,首先宣说的是四谛法义。即:了知苦谛、断除集谛、修持道谛、现证灭谛。

  世尊转*轮的时候,首先所宣为苦谛。

  如果没有认识痛苦,就无法生起脱离痛苦之心及出离心,无法趋于正法之道。

  当认识一切苦难与痛苦之时,就自然对轮回生起厌离之心及超越轮回解脱之心;思维四厌离的功德,首先就是暇满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这样修持、思维就能生起对此生的厌离。

  其次思维业之因果与轮回过患,断除对来生的执着,对轮回生起厌离之心。

  修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断除我执与自私自利的心。

  今天所讲的法义是暇满难得。而暇满难得非常重要,不光是了知而且要细致思维铭记于心,并且在座上与座间分开,具要而修行,将其纳入自己的心相续。

  对初学者来说,由于不具备见解和修行,因此无法依见解和修行调伏自相续,唯有暇满难得与四厌离心才能调伏自己的心相续,此四厌离心非常重要,必须铭记于心。

  如果没有好好修四厌离心,那么你的相续无法生起真正的出离心,即便生起也无法坚固,修行也是无法圆满的。比如,有人依止寂静之处修行十几年,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最终被世间八法所染污,为了名闻利养去修建寺院、四处讲法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四厌离心之基础没有打好。

  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真正的佛弟子,若想此生修行圆满,不被世间八法所染污,四厌离心之基础必须在心相续中稳固。如噶当派之四依法教言所云:“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

   恒常去修持四厌离心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时时去观修,必须以此来调伏自心。

  二、入座前行

  “首先所宣是入座前行,依于三摩地无障之幽静山处,安坐褥垫,身要端直,意宜静憩,排出三节风,观一切疾病、邪魔、罪障由此清净,并作清净发心而祈祷。”

  入座前行以前也详细地宣讲过,今天再重复宣讲一次,希望大家铭记于心。在入座的时候,这些次第要一一具备。座上与座间的次第和要点要详细地铭记于心,如实奉行,这样的修行才能具要。具要的话,修的才是正法;如果不具要的话,无法成为正法。

  (一)打坐要点

  打坐必须要有头有尾,具备打坐的次序。有些人认为打坐就是坐在那里,处于无念当中为打坐;有些人认为虽然在起妄念,但是自己认为没有起任何妄念,在改造当中去打坐,认为这是打坐;还有一些人认为观修或者念诵,以心的造作方式去坐一段时间为打坐;有些人在打坐当中,念诵很多数量的心咒,认为这样是打坐;这些都不是打坐。打坐必须有头有尾,打坐的次第必须要具备。

  打坐必须具备三殊胜,即前行、正行和结行。如果没有被三殊胜所摄持,你所做的打坐都是道貌之相,并非正道;你所修之法都是道貌之法,并非正法。对于上等根机者,已经达到座上和座下没有区别,

  

   自然没有前行、正行和结行之分,这种根机的弟子如同白天的星星一样,非常稀少。即便具备这样的根机者,若依照上师的教言而次第修行,修行之中决定不会有任何的歧途、偏道和误道。

  比如说当我们平常吃一顿清香的米饭,必须要具备灶具、火和水等等因缘。如果不具备这些因缘的话,仅有米和面无法做成米饭。如同这个比喻般,如果在打坐当中,身要、语要和气要等要点不具备的话,这样的打坐也无法成为真正的正法,无法成为真正的打坐,道貌之相而已。这样去修的话,自然会出现很多歧途、偏道和误道。打坐当中必须要具备这些要点和次第。

  (二)打坐地处

  “依于三摩地无障之幽静山处”,三摩地为寂止。地处要选择适合修寂止、不起妄念的清静之处。比如说,在路边人多车多的地方、喧哗嘈杂的地方,心无法清静下来,相续当中无法生起寂止。修法的时候不该依止这样的地处,要选择无障之寂静之处。

  比如入座之处很潮湿、有石块、不净的呕吐物、不平,或者悬崖边及山边不稳定之处,这些都不是寂静之处,都要避免。没有这些违缘的平整地处才称之为寂静之处。

  (三)排风要点

  身要以毗卢七支坐法端直而坐,在打坐期间要一一奉行此要点。具备身要入座以后,语要排出三节佛风。

  排风有龙萨和龙钦的传承,这里宣说的是龙萨的传承。

  手结定印放于脐下四指处。首先用右手的食指压住右鼻孔排风,

  

   所缘之观想为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及所造的一切罪障、习气、疾病、邪魔、打坐中的昏沉、掉举和迷茫等,通过排风得到清净,如是观想而排气;复次,右手结定印放于脐下四指处,用左手食指压住左鼻孔排风,同时观想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及所造的一切罪障、习气、疾病、邪魔、打坐中的昏沉、掉举和迷茫等,通过排风而清净,如是观想而排气;最后,双手结定印在脐下四指处,双鼻排气,同时观想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及所造的一切罪障、习气、疾病、邪魔、打坐中的昏沉、掉举和迷茫等,通过排风而清净,如是观想而排气。

  身要毗卢七支坐法的必要性在于,身中有脉,脉中有气,心识随气而住。身直则脉直,脉直则气止,所起之妄念自然会减少,心自然会堪能,有如是之功德。

  排风的必要在于以所缘而净障。在排风之中,所缘观想为自他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贪嗔痴及所造的一切罪障、习气、疾病、邪魔、打坐中的昏沉、掉举和迷茫,通过排气而清净,此时所缘观想而净障。打坐之中,不会被迷乱所束缚,也不会出现障碍等违缘,具足如是功德。

  (四)调整发心

  排三节或者九节佛风后,要清净地发心。此时要反观自己的修法动机,为什么修学大圆满法而打坐?此时的动机若为不善,比如为了遣除病魔,或者躲避国王的惩罚,或者为了名闻利养,若仅仅是为了此生的话,并非修行者的行为。此时通过反观应该知道,真正的修行

  

   者的行为是怎样的,以菩提心而摄持的清净发心非常重要。

  如果此时的动机是既非善也非恶的无记发心,应该及时转变。把不善的发心断除掉,把无记的发心转变为清净之善念发心,也即为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等十不善念,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之因等十善念、六度及究竟佛果。

  不管是出家男众、出家女众,还是在家男众、在家女众,此时的动机非常关键非常重要。前行是一切法之开始,一切法之基础。前行基础非常重要,大家不仅仅要闻而且要思,一定要铭记于心。不管你是修四厌离心、五加行、窍诀和顿超,此时的动机非常关键。

  如果没有把前行铭记于心如理奉行的话,就是五不持之颠倒持。有些人认为没有前行的基础,可以修窍诀,这就是颠倒持。

  没有前行之基础,想修窍诀和顿超,也是无法做到的。没有按照次序而修,颠倒而修无法修成正行;即便去修的话,也是道貌之相,是口中之法,并非正法。此时所宣说的前行是一切法之基础,希望大家如理去思维,如理去奉行是非常重要的。

  三、祈祷上师

  (一)祈祷上师的重要意义

  当此时的动机转变为菩提心的时候,在自己的前方观想上师。观想上师后专一而祈祷:“三世诸佛之密意与事业总集之本体,乃为调伏如我等心相续而显现之,呼唤大宝上师!吾等一切苦乐如何显现,恩师遍知!祈请大悲加持吾等不净之自相续即成清净心;加持吾非法

  

   之自相续行于正法;加持断除暂时修法与究竟所断之障而行于正法道;加持修道中逆缘诸迷惑悉净灭;加持不遮止一切幻象而显现智慧矣。”

  祈祷的时候要随文思意。若如空谷犬吠般,仅仅是念诵词句或者口头上祈祷,无法得到上师之大悲加持。

  上师是三世诸佛之密意与事业总集之本体,为调伏如我等心相续而显现,…

《金刚精要引导文——初学悦耳·宝藏库之前行引导 第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