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之光▪P3

  ..续本文上一页观剎那定。

  所有三相(三法印)

   《清净道论》中提到:某人先观诸行为无常,然而只是观无常是无法解脱的,因为必须也观诸行为苦及无我,所以他观它们为苦与无我(《清净道论》第二十一章,段八八))。这显示只观无常而已,或苦而已,或无我而已,是无法证得圣道的;只有轮流观此三相之下,禅修者才能达到圣道。

  堕入有分

   在此书中,我们有简要的说明如何透过各种不同的传统业处培育安止定,例如:安般念、白骨观与白遍等,这些业处都能达到近行定与安止定。在即将进入禅那定之前的定是近行定,已进入禅那的定是安止定。

   《清净道论》(第四章,段三二,三三)里有提及禅修者在近行定时会有堕入有分的可能性,它提到:「有两种定:即近行定与安止定,心以两种方式得定,即于『近行地』或于『获得地』。在此,心以舍断诸盖而于近行得定,及以诸禅支的显现而于获得地得定。这两种定的差别是:在近行时诸禅支不够强固,由于它们不够强固,所以在近行定生起时,心取禅相为目标后再堕入有分,就如同幼孩被人扶起站立而又屡屡跌倒在地。但在安止定时的诸禅支是强而有力且稳固的,由于它们在安止定生起时是强固的,所以心在中止有分流之后,可以作为善速行整夜整日持续不断,就有如强健之人,定坐而起之后,可以整天站着」 。

  应该留意的事项

   对于培育近行定或安止定作为修观禅基础的禅修者,当他的定力已达到足够的程度时,如果他辨明四界就能见到许多极微的「色聚」(rupa kalapa),他必须进而分别这些色聚,依据诸色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粒色聚里的四界及其所造色。这些能够辨别的智慧即名「色分别智」(rupa pariccheda bana)。这时候,他将能亲自透彻地以正见知见究竟色。

   此后,他必须辨别每个生起的识与心所。这些识与心所组合称为「名聚」(nama kalapa)。当他能够依据诸名法的相、味(作用)、现起、足处(近因),辨别每个名聚里的每个名法,这时候的智慧即是「名分别智」(nama pariccheda bana)。因此,若禅修者还不能如此辨别色法与名法,他即未证得「名色分别智」(nama rupa pariccheda bana)。再者,如果禅修者也还不能以智辨别过去与未来的名色法,他是不可能亲自以智知见是什么过去因引生了今世的名色法,或是什么现在因将会引生什么未来名色法。所以对于不知道过去与未来名色及其因的禅修者,是不能说他已证得了「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所以,如果禅修者还没有证得这三智,就有如天空距离地面那么地遥远,距离证得真实观智太遥远了,更别提知见圣道、圣果及涅槃。

   如果由于还未培育真正的观智而离证悟涅槃甚远,禅修者就应该认真的注意《清净道论》里所说的,即修习任何业处至近行定或相等于近行定之禅修者是可能会堕入有分的。如此一再的提示,是因为有些堕入有分的禅修者自称:「我智见无所有」或「所缘与观照之心都灭尽了」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涅槃,但事实上他们只是堕入有分而已。由于他们没有能力辨明有分心及其所缘,所以他们说:「我智见无所有」或「所缘与观照之心都灭尽了」。

   然而,如果他们继续培育缘摄受智,他们即将晓得这时候还是有有分心的存在,而它们的所缘(目标)就是前世临终心识的所缘。只是由于识太微细及自己还不能辨别名、色与诸因,所以禅修者并不能觉察到它。

   另一点应指出:在证悟无为涅槃时心识是不会灭尽的,道心与果心两者都取无为涅槃为所缘。唯一能够中止心识生起的时刻是在「灭尽定」(nirodha samapatti)里,而只有拥有四色、四无色禅八定的诸阿罗汉与阿那含圣者,才能证得灭尽定。所以,某些禅修者所报告的「识已灭尽」或「心已灭尽」是不可能的,也与证悟真正的涅槃不相符合。 ]

  

  

  帕奥禅师 讲

  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 & others﹙净法比丘等﹚

  英译中:Bhikkhu Santagavvesaka﹙本寂比丘﹚

  关于智慧有光明,佛陀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盐品》(Anguttara nikaya, Ⅲ, 100, Lonaphala-vagga)有叙述: Yato ca kho bhikkhave adhicittamanuyutto bhikkhu kalena kalam samadhinimittam manasikaroti , kalena kalam paggahanimittam manasi karoti , kalena kalam upekkhanimittam manasikaroti , tam hoti cittam mudub ca kammaniyab ca pabhassarab ca , na ca pabhavgu , samma samadhiyati asavanam khayaya「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于适当时思惟三摩地因,于适当时思惟精勤因,于适当时思惟舍因故,其心是软,又堪任、又极光净、及不易坏,为漏尽而正确得定」。

   禅修者有时候注意在以定为主的禅相上,尝试发展定力;有时候注意在以精进为主的禅相上,他尝试拥有精进;有时候注意在以舍为主的禅相上,他尝试拥有舍,这表示他这样修习以平衡定、精进和舍三法。在这里所谓的增上心到底是什么心呢?由修习奢摩他(止)的心和修习毗婆舍那(观)的心,两者都称为「增上心」。尝试发展被称为增上心的奢摩他及毗婆舍那的比丘,他须要有时候注意在以定为主的禅相上;有时候注意在以精进为主的禅相上;有时候注意在以舍为主的禅相上。如果他这样修习,将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Tam hoti cittam mudubca kammaniyabca pabhassarabca「他的心成为柔软,适合作业与极光净」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修习心将变得柔软且适合于操作。当有了柔软和适业的心之后,假如他希望拥有定,就能够获得定;假如他希望转换到毗婆舍那,他就能够转换到毗婆舍那。假如他希望了解色法,他就能够辨识色法;假如他希望了解名法,他就能够辨识名法;如果他希望知道因,他就能够知道因;如果他希望知道果,他就能够辨识果。只要他希望修习什么业处,他就能够专心在那里,他的心变为适合操作。不止如此,同时他的心将变得灿烂而且极光净(pabhassara)。这是佛陀所教导的。因此,在这称为增上心的奢摩他修习心,有这极光净的光吗?对的,没错!在这称为增上心的毗婆舍那修习心,有极光净的光吗?对的,没错!

  禅修者不要仅仅注意在以定为主的禅相;也不要只是注意在以精进为主的禅相;也不要单单注意在以舍为主的禅相,他必须平等的注意定、精进及舍三法。如果精进过度,心将变得掉举、散乱;过度在定,心将陷于懈怠、厌烦;过度在舍,心将陷于愚痴。因此,定和精进的平衡,对禅修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有两种精进:身精进和心精进,两种都必须够坚强。虽然禅修者的身体是坐着,假如他不够精进而使得他的心散乱在外面种种的所缘上,他能够成功吗?不,他不能!虽然他一直希望尝试去打坐,假使身体不能持续坐着,缺乏身精进,他能够成功吗?不,他不能!所以(两种)精进是必须的。同时,定也是必要的。若精进、定同时存在,他必须将心平衡的保持在禅修的所缘上,不要过度的热情与冷漠。假如他不感兴趣,他的修习心将变得微弱,过度的狂热,心则陷于动摇、散乱。因此,他必须要能够把心平衡地保持在禅修的所缘上,这就叫做「中舍性」,但在这里称为「舍相」。

  在定和精进达到平衡之后,如果禅修者能够善用舍的力量,则他的奢摩他修习心与毗婆舍那的修习心,将变得柔软且适合于操作、适合任何业处的修习。Pabhassara(极光净)他的心将变得光明灿烂。Na ca pabhavgu 他的心将不会被称为所敌对的盖(nivarana)烦恼(kilesa)所破坏。Samma samadhiyati asavanam khayaya他的心将安稳的住立,直到漏(asava)尽,证得阿罗汉果。依据佛陀这样的教导,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修习心中有光吗?有光。无论如何,大多数人只晓得在毗婆舍那的修习心,尤其在生灭智的阶段有光,而实际上在奢摩他的修习心所产生的光明则少人知道。

   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有一部叫做《睡意经》(Pacalayamana sutta),这一部经是叙述关于大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的经过。在此经中,佛陀教导大目犍连尊者日以继夜的增强光明(Aloka)以期克服惛沉和睡眠。依照疏钞 有四种光明。在《增支部》的《光明经》(Aloka sutta)和《放光经》(Abha sutta),佛陀也提到四种光:一、日光,二、月光(包括星光),三、火光,四、智慧之光。对于智慧之光,在《睡意经》的疏钞提到有四种:一、天眼通,同样有光而且很强,二、光明遍,或是所有的遍都有光,三、从开始的预备定,接着到近行定,一直到最高的奢摩他的修习心,这些都有光,四、一种随染叫做毗婆舍那的光明,这种光明是属于毗婆舍那智的光明。有上述这四种光明。

   如果这样的话,有人将会问:在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修习心两者都有光,为什么还特别强调称为毗婆舍那的随染光明呢…

《智慧之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菩提资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