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P10

  ..续本文上一页如一只放恣的马,当被车夫鞭打、催促时,缩进双脚,坐了下来。这人就如这马一般。

  

  六月三日

  看见有德行、定力、观察力、借藉知识与观察而得到解脱的这麽一个比丘,能令人获益不浅;听见有关这麽一个比丘之事迹,能令人获益不浅;前去拜访他,坐在他身边,牢记他所说的一切,跟随他过圣洁生活,能令人获益不浅。

  

  六月四日

  婆罗门阿拉摩南嗒(Aramadanda)说:「克遮那(Kaccana)师父,何以贵族,婆罗门与居士们经常相互争吵?」

  「这是因为他们对感官欲乐加以执著、贪恋;受感官欲乐所束缚、奴役。」

  「克遮那师父,何以沙门们也相互争吵呢?」

  「这是因为他们对观念加以执著、贪恋;受观念所束缚、奴役。」

  

  六月五日

  妇女掌握了四种能力便掌握了这个世界。那四种?妇女应妥善料理事务、妥善管理工人、获得丈夫爱戴、妥善守护丈夫的财产。

  妇女应如何妥善料理事务?她在料理丈夫的家业时,不论是羊毛业或棉花业,都能驾轻就熟,毫不厌倦,并且能灵活地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安排和进行。

  妇女应如何妥善管理工人?她对丈夫家里的各个工人,不论是佣人、送信员或打杂者等人的工作,已完成与未完成部份都能了如指掌。她对患病者的病情也清楚明了,并且依他们所应得的份量分配软硬食物。

  妇女应如何获得丈夫的爱戴?她不做丈夫不喜爱的任何事情,即使该事能解救自己性命,她也不做。

  妇女应如何妥善守护丈夫的财产?她应妥善储藏丈夫所带回来的钱、粮食、金、银等,小心保管,绝不盗偷、滥用或浪费。

  

  六月六日

  在一场争执中,触犯者与责骂者若不自我检讨,将使纠纷难以和解、引发不愉快的争吵,导致大家不能和睦共处。双方应如何自我严厉检讨呢?触犯者应反省:「我犯了过错,被他看见了;他因此生气,就当面指责我,我恼怒了,便到别人面前去造谣。总之,错的是我。」责骂者应如何自我严厉检讨呢?他应反省:「这人做错了一些事,被我看见了。若他不曾做错,我就见不著。既然他已犯了错,又让我看见,使我感到不满而责骂他。他恼了便到别人面前造谣。所以,错的是我。」

  诚然,如果双方都能自我严厉检讨,大家就能和睦共处了。

  六月七日

  有四种人照耀了僧团,他们具有高深智慧、守持戒律、充满信心、学问渊博与依法修持。他们是那四种人?即比丘、比丘尼、善男与信女。

  谁若有智慧、充满信心、学问渊博,

  守持戒律与依法修持,

  便被誉为「僧团之光」。

  德行高尚的比丘,

  学问渊博的比丘尼,

  满怀信心的善男信女,

  正是他们照耀了僧团,

  他们被誉为「僧团之光」。

  六月八日

  

  摩伦亚铺达(Malunkaputta)对世尊说:「长者,当我禅定时,想起了:「对於世界是有限的、是无限的、是既有限又无限的、或既非有限,亦非无限的推测;对於灵魂与身体是同一的或不同一的推测;对於如来入灭後是存在或不存在、既存在亦不存在或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推测,这种种推测,世尊都不曾加以解释,把它们搁置在一旁,不加以理会。长者,如果您不为我解释这些推测,我将舍弃这修行。如果您确实知道答案,就应该为我解说,否则,您就坦白承认您不晓得吧!」

  「摩伦亚铺达,我可曾对你说:来!做我的弟子,我将为你解答这些问题吗?」

  「没有,老师。」

  「那,你可曾对我说:唯当您解答这些问题後,我才成为您的弟子吗?」

  「没有,老师。」

  「既然如此,你这傻子在发甚麽牢骚呢?如果有人说要等到这些疑问全被解答後才成为我的弟子,那麽,可能还未获得解答时,他已死去了。这就有如一个被一支毒箭射伤的人一样,当朋友为他请来医生诊治伤口时,他说道:『等一等,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谁射的?他是甚麽出身?是高的、矮的、肥的或瘦的?否则,我不愿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用以射这箭的弓是弹力弓、十字弓或长弓?否则,我不愿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由芦草制的、木头制的或竹子制的?否则,我不愿把箭拔出。在把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头是普通型或锯齿型?是牛齿造的或是铁造的?否则,我不愿把箭拔出。』早在这些问题能被完全解答之前,那人已死了。同样的,如果有人要等到世界是有限或无限等问题被清楚解答之後才愿意成为我的弟子,恐怕在获得解答之前,他们已死去了。」

  「是否要过圣洁生活,决定不在於探究世界是否有限的、是无限的、是既有限又无限的或既非无限,亦非有限的。是否要过圣洁生活,决定不在於灵魂与身体是同一或不同一的。不论世界是否有限或无限,生、老、病、死、悲伤、苦恼、痛苦、哀痛与失望等依然存在。我的教诲乃是为了断除这一切。对我没有解释的,你要了解这些是还没有被解释的,对我有解释的,你要了解这些是已经被解释的。我不解释的是甚麽呢?是你所问的那些推测性问题。为甚麽呢?因为它们与修行的目标无关,它不是圣洁生活的基础,不能助长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得涅槃。我所解释的是甚麽呢?是四圣谛。为甚麽呢?因为它与修行的目标相关连,是圣洁生活的基础,能助长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和证得涅槃。」

  

  六月九日

  须菩提尊者与一位虔信的比丘来会见世尊。他们坐下後,世尊问道:「须菩提,这位比丘是谁呀?」

  「世尊,他是一位虔诚信徒,是一名虔诚信徒的儿子,来自虔诚信徒的家庭。」

  「但是,须菩提,他是否具备虔信者的传统特质呢?」

  「世尊,请现在就告诉我何谓虔信者的传统特质,以便我能分辨这比丘。」

  「那就仔细听著吧!比丘应有德行,遵守修行纪律,有良好的修行,能看清最微小过错的危险性,秉持戒律行事。再者他应多闻佛法,用心学习并谨记在心。这些佛法不论是在开头、中间或结尾的部份,不论是在文句上或字义上都很美妙。这些佛法也将圣洁生活的完美与纯净完全展现出来。虔信弟子应多听、多记、多朗诵、多思考和多以智慧来洞察这些佛法。」

  「再者,他亲近善者,与善者交往,与善者结伴。」

  「又,他应平易近人、有耐性、聪明灵巧、理解力强,是很好的谈话对象。」

  「又,他与同修接触时,不论是大事或小事,都表现得既聪明又精力充沛,能为同修著想并且正确、妥善地处理事情。」

  「再者,他喜爱佛法,从精深的佛法与戒律中获得大喜悦,而且乐於与他人叙述说这一切。」

  「又,他能以坚强的毅力来摒除恶习,以坚定不移的定的意志来培育善德,不因具备善德会附带负荷而退却。」

  「又,他能轻易地证得那意识清净、能带来今世快乐的四禅。」

  「又,他能记起他的前世│一世、二世、五世、十世、一百世、十万世。」

  「又,他有著比凡人更为清净、卓越的天眼通,能观见众生的生灭。」

  「最後,他能在此生中以自力了悟、断除烦恼、获得心念的自由、以智慧而获得的自由,并坚守这自由。须菩提,这就是虔信者的传统特质。」

  

  六月十日

  流浪汉沙曼拉卡尼(Samandakani)问舍利佛尊者:「尊者,请问如何辨别好与不好?」

  「尊长,轮回并不好,终止轮回才是好。有轮回就会发生以下不好的现象:冷与热、饥与渴、屎与尿、火灼伤、杖打伤、枪打伤、以及亲友相聚时对自己的辱骂中伤。但是,当轮回终止时,就会有以下好的现象:没有冷与热、没有饥与渴、没有屎与尿、没有火灼伤、杖打伤、枪射伤以及亲友相聚时不会对自己加以辱骂中伤。」

  

  六月十一日

  修习正精进有四种方法。那四种?即发愿阻止尚未升起之恶念的升起,并且努力精进、全力以赴来完成这目标。发愿去除已经升起之恶念,并且努力精进、全力以赴来完成此目标。发愿培育尚未升起之善念,并且努力精进,全力以赴来完成这目标。发愿促成已经升起之善念,愿它持久、不混乱、进一步发展、扩大、滋生、达至圆满,并且努力精进,全力以赴来完成这目标。

  

  六月十二日

  放弃恶行│这是办得到的。如果不可能办到,我也不会催促你们这麽做。既然是办得到的,因此,我对你们说:「放弃恶行」。如果放弃恶行会招致损失与悲伤,我就不会催促你们。但,既然放弃它能滋长利益和快乐,我就催促你们:「放弃恶行」。

  培育善行│这是办得到的。如果不可能办到,我也不会催促你们这麽做。既然是办得到的,因此,我对你们说:「培育善行」。如果培育善行会招致损失与悲伤,我就不会催促你们。但,既然培育它能滋长利益和快乐,我就催促你们:「培育善行」。

  

  六月十三日

  导师应视学生如儿子,学生则应视导师若父亲,如此,彼此便能互相尊重与顺从,能和睦共处,在求法与修行的过程中成长与进步。

  

  六月十四日

  一个人对如来的信心确定不疑、坚固不变、不为任何隐士、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世人所动摇,他可以正确无误地说:「我是真佛子,由佛口中生出、由佛法中生出,为佛法所创,是佛法的继承人。」

  六月十五日

  世尊说:「语言如果具有某四种素质,可称得上是善语,非恶语、无过失之言语、不为智者所责备之言语。那四种?即说话时的用语是美妙而不丑陋的、正确而无谬误的、温和而不刻薄的、真实而非撒谎的。」

  有德者称美妙之言语为第一,

  称正确无谬误之言语为第二,

  称温和不刻薄之言语为第三,

  称真实非撒谎之言语为第四。

  这时,梵只娑(Vangisa)尊者从座位处站起来,把法衣的上端披在肩上,合掌礼敬佛陀,说道:「世尊,我想起了一些东西。」接著,梵只娑尊者用以下词语赞美世尊:

  人应只说…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的开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