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10

  ..續本文上一頁如一只放恣的馬,當被車夫鞭打、催促時,縮進雙腳,坐了下來。這人就如這馬一般。

  

  六月叁日

  看見有德行、定力、觀察力、借藉知識與觀察而得到解脫的這麽一個比丘,能令人獲益不淺;聽見有關這麽一個比丘之事迹,能令人獲益不淺;前去拜訪他,坐在他身邊,牢記他所說的一切,跟隨他過聖潔生活,能令人獲益不淺。

  

  六月四日

  婆羅門阿拉摩南嗒(Aramadanda)說:「克遮那(Kaccana)師父,何以貴族,婆羅門與居士們經常相互爭吵?」

  「這是因爲他們對感官欲樂加以執著、貪戀;受感官欲樂所束縛、奴役。」

  「克遮那師父,何以沙門們也相互爭吵呢?」

  「這是因爲他們對觀念加以執著、貪戀;受觀念所束縛、奴役。」

  

  六月五日

  婦女掌握了四種能力便掌握了這個世界。那四種?婦女應妥善料理事務、妥善管理工人、獲得丈夫愛戴、妥善守護丈夫的財産。

  婦女應如何妥善料理事務?她在料理丈夫的家業時,不論是羊毛業或棉花業,都能駕輕就熟,毫不厭倦,並且能靈活地用不同方法或途徑去安排和進行。

  婦女應如何妥善管理工人?她對丈夫家裏的各個工人,不論是傭人、送信員或打雜者等人的工作,已完成與未完成部份都能了如指掌。她對患病者的病情也清楚明了,並且依他們所應得的份量分配軟硬食物。

  婦女應如何獲得丈夫的愛戴?她不做丈夫不喜愛的任何事情,即使該事能解救自己性命,她也不做。

  婦女應如何妥善守護丈夫的財産?她應妥善儲藏丈夫所帶回來的錢、糧食、金、銀等,小心保管,絕不盜偷、濫用或浪費。

  

  六月六日

  在一場爭執中,觸犯者與責罵者若不自我檢討,將使糾紛難以和解、引發不愉快的爭吵,導致大家不能和睦共處。雙方應如何自我嚴厲檢討呢?觸犯者應反省:「我犯了過錯,被他看見了;他因此生氣,就當面指責我,我惱怒了,便到別人面前去造謠。總之,錯的是我。」責罵者應如何自我嚴厲檢討呢?他應反省:「這人做錯了一些事,被我看見了。若他不曾做錯,我就見不著。既然他已犯了錯,又讓我看見,使我感到不滿而責罵他。他惱了便到別人面前造謠。所以,錯的是我。」

  誠然,如果雙方都能自我嚴厲檢討,大家就能和睦共處了。

  六月七日

  有四種人照耀了僧團,他們具有高深智慧、守持戒律、充滿信心、學問淵博與依法修持。他們是那四種人?即比丘、比丘尼、善男與信女。

  誰若有智慧、充滿信心、學問淵博,

  守持戒律與依法修持,

  便被譽爲「僧團之光」。

  德行高尚的比丘,

  學問淵博的比丘尼,

  滿懷信心的善男信女,

  正是他們照耀了僧團,

  他們被譽爲「僧團之光」。

  六月八日

  

  摩倫亞鋪達(Malunkaputta)對世尊說:「長者,當我禅定時,想起了:「對於世界是有限的、是無限的、是既有限又無限的、或既非有限,亦非無限的推測;對於靈魂與身體是同一的或不同一的推測;對於如來入滅後是存在或不存在、既存在亦不存在或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的推測,這種種推測,世尊都不曾加以解釋,把它們擱置在一旁,不加以理會。長者,如果您不爲我解釋這些推測,我將舍棄這修行。如果您確實知道答案,就應該爲我解說,否則,您就坦白承認您不曉得吧!」

  「摩倫亞鋪達,我可曾對你說:來!做我的弟子,我將爲你解答這些問題嗎?」

  「沒有,老師。」

  「那,你可曾對我說:唯當您解答這些問題後,我才成爲您的弟子嗎?」

  「沒有,老師。」

  「既然如此,你這傻子在發甚麽牢騷呢?如果有人說要等到這些疑問全被解答後才成爲我的弟子,那麽,可能還未獲得解答時,他已死去了。這就有如一個被一支毒箭射傷的人一樣,當朋友爲他請來醫生診治傷口時,他說道:『等一等,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誰射的?他是甚麽出身?是高的、矮的、肥的或瘦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用以射這箭的弓是彈力弓、十字弓或長弓?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毒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是由蘆草製的、木頭製的或竹子製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在把箭拔出之前,我要知道箭頭是普通型或鋸齒型?是牛齒造的或是鐵造的?否則,我不願把箭拔出。』早在這些問題能被完全解答之前,那人已死了。同樣的,如果有人要等到世界是有限或無限等問題被清楚解答之後才願意成爲我的弟子,恐怕在獲得解答之前,他們已死去了。」

  「是否要過聖潔生活,決定不在於探究世界是否有限的、是無限的、是既有限又無限的或既非無限,亦非有限的。是否要過聖潔生活,決定不在於靈魂與身體是同一或不同一的。不論世界是否有限或無限,生、老、病、死、悲傷、苦惱、痛苦、哀痛與失望等依然存在。我的教誨乃是爲了斷除這一切。對我沒有解釋的,你要了解這些是還沒有被解釋的,對我有解釋的,你要了解這些是已經被解釋的。我不解釋的是甚麽呢?是你所問的那些推測性問題。爲甚麽呢?因爲它們與修行的目標無關,它不是聖潔生活的基礎,不能助長割舍、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或證得涅槃。我所解釋的是甚麽呢?是四聖谛。爲甚麽呢?因爲它與修行的目標相關連,是聖潔生活的基礎,能助長割舍、放棄、鎮定、寂靜、高深知識、覺悟和證得涅槃。」

  

  六月九日

  須菩提尊者與一位虔信的比丘來會見世尊。他們坐下後,世尊問道:「須菩提,這位比丘是誰呀?」

  「世尊,他是一位虔誠信徒,是一名虔誠信徒的兒子,來自虔誠信徒的家庭。」

  「但是,須菩提,他是否具備虔信者的傳統特質呢?」

  「世尊,請現在就告訴我何謂虔信者的傳統特質,以便我能分辨這比丘。」

  「那就仔細聽著吧!比丘應有德行,遵守修行紀律,有良好的修行,能看清最微小過錯的危險性,秉持戒律行事。再者他應多聞佛法,用心學習並謹記在心。這些佛法不論是在開頭、中間或結尾的部份,不論是在文句上或字義上都很美妙。這些佛法也將聖潔生活的完美與純淨完全展現出來。虔信弟子應多聽、多記、多朗誦、多思考和多以智慧來洞察這些佛法。」

  「再者,他親近善者,與善者交往,與善者結伴。」

  「又,他應平易近人、有耐性、聰明靈巧、理解力強,是很好的談話對象。」

  「又,他與同修接觸時,不論是大事或小事,都表現得既聰明又精力充沛,能爲同修著想並且正確、妥善地處理事情。」

  「再者,他喜愛佛法,從精深的佛法與戒律中獲得大喜悅,而且樂於與他人敘述說這一切。」

  「又,他能以堅強的毅力來摒除惡習,以堅定不移的定的意志來培育善德,不因具備善德會附帶負荷而退卻。」

  「又,他能輕易地證得那意識清淨、能帶來今世快樂的四禅。」

  「又,他能記起他的前世│一世、二世、五世、十世、一百世、十萬世。」

  「又,他有著比凡人更爲清淨、卓越的天眼通,能觀見衆生的生滅。」

  「最後,他能在此生中以自力了悟、斷除煩惱、獲得心念的自由、以智慧而獲得的自由,並堅守這自由。須菩提,這就是虔信者的傳統特質。」

  

  六月十日

  流浪漢沙曼拉卡尼(Samandakani)問舍利佛尊者:「尊者,請問如何辨別好與不好?」

  「尊長,輪回並不好,終止輪回才是好。有輪回就會發生以下不好的現象:冷與熱、饑與渴、屎與尿、火灼傷、杖打傷、槍打傷、以及親友相聚時對自己的辱罵中傷。但是,當輪回終止時,就會有以下好的現象:沒有冷與熱、沒有饑與渴、沒有屎與尿、沒有火灼傷、杖打傷、槍射傷以及親友相聚時不會對自己加以辱罵中傷。」

  

  六月十一日

  修習正精進有四種方法。那四種?即發願阻止尚未升起之惡念的升起,並且努力精進、全力以赴來完成這目標。發願去除已經升起之惡念,並且努力精進、全力以赴來完成此目標。發願培育尚未升起之善念,並且努力精進,全力以赴來完成這目標。發願促成已經升起之善念,願它持久、不混亂、進一步發展、擴大、滋生、達至圓滿,並且努力精進,全力以赴來完成這目標。

  

  六月十二日

  放棄惡行│這是辦得到的。如果不可能辦到,我也不會催促你們這麽做。既然是辦得到的,因此,我對你們說:「放棄惡行」。如果放棄惡行會招致損失與悲傷,我就不會催促你們。但,既然放棄它能滋長利益和快樂,我就催促你們:「放棄惡行」。

  培育善行│這是辦得到的。如果不可能辦到,我也不會催促你們這麽做。既然是辦得到的,因此,我對你們說:「培育善行」。如果培育善行會招致損失與悲傷,我就不會催促你們。但,既然培育它能滋長利益和快樂,我就催促你們:「培育善行」。

  

  六月十叁日

  導師應視學生如兒子,學生則應視導師若父親,如此,彼此便能互相尊重與順從,能和睦共處,在求法與修行的過程中成長與進步。

  

  六月十四日

  一個人對如來的信心確定不疑、堅固不變、不爲任何隱士、婆羅門、天神、魔羅、梵天或世人所動搖,他可以正確無誤地說:「我是真佛子,由佛口中生出、由佛法中生出,爲佛法所創,是佛法的繼承人。」

  六月十五日

  世尊說:「語言如果具有某四種素質,可稱得上是善語,非惡語、無過失之言語、不爲智者所責備之言語。那四種?即說話時的用語是美妙而不醜陋的、正確而無謬誤的、溫和而不刻薄的、真實而非撒謊的。」

  有德者稱美妙之言語爲第一,

  稱正確無謬誤之言語爲第二,

  稱溫和不刻薄之言語爲第叁,

  稱真實非撒謊之言語爲第四。

  這時,梵只娑(Vangisa)尊者從座位處站起來,把法衣的上端披在肩上,合掌禮敬佛陀,說道:「世尊,我想起了一些東西。」接著,梵只娑尊者用以下詞語贊美世尊:

  人應只說…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