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P11

  ..續本文上一頁出既不傷害自己,

  亦不傷害他人之言語,

  這才是真正美妙之言語。

  應說出溫和之言語,

  令人喜悅、受人歡迎之言語,

  不含惡意之言語,

  友善地與他人交談。

  真實之言語不腐朽,

  這是永恒不變之法則,

  有德者堅持使用:

  真實、有用、正確之言語。

  佛陀所說之言語,

  使人贏得安樂、

  斷除煩惱、證悟涅槃。

  這確實是至上之言語。

  六月十六日

  有人認爲一個人造了業,他往後的一切經曆就已由這業注定了。若這說法是真的,那麽人就不可能過聖潔生活了,因爲解除煩惱的機會根本不存在。若有人認爲一個人造了業,他往後便會嘗到業報。若這說法是真的,那麽人就有可能過聖潔生活了,因爲有解除煩惱的機會存在。

  例如有一個人造了一個小惡業,他今世可能嘗到業報,也可能完全不會嘗到業報。試想,那一類人會因犯了小罪過而下地獄呢?一個對身、口、意的培育不加留意的人,尚未啓發智慧,尚未訓練自己,是個渺小的人。他的生命是受到局限、不會快樂的。一個小惡業可能導致這樣的人墮入地獄。

  現在有一個小心地發展身、口、意的人,已啓發了智慧、已訓練自己,已不是個渺小的人。他的生命是不受限製、是無可衡量的。這樣的人造了小惡業,在今世可能嘗到業報或完全不曾嘗到業報。

  假設有一個人在一杯水中撒入一喱鹽,那水便喝不得了。爲甚麽呢?因爲那杯子很小。又假設一人在恒河裏撒了一喱鹽,那河水還是可以喝,爲甚麽呢?因爲那河水太多了。

  

  六月十七日

  天神問世尊:「長者,所有的隱士和婆羅門都教同樣的法,遵守同樣的戒律,欲求同樣的東西,追求同樣的目標嗎?」

  「不是的,衆神之王!這世間由多種不同的因素合集而成,人們依附著其中一些因素,強烈地沈溺於它們之中。他們說道:「只有這是真實的,其余都是假的。因此,所有的隱士和婆羅門都不教導同樣的法,遵守同樣的戒律、欲求同樣的東西,追求同樣的目標。」

  六月十八日

  

  悲憫的能力是甚麽?悲憫有四根支柱、即慷慨布施;至上的善語是反覆地向全神專注的聽衆說法;最高的幫助是鼓勵、激發那些缺乏信心者立信、缺德者立德、吝啬者布施、愚癡者開啓智慧。至上的一視同仁是平等對待預流者與預流者、一來果者與一來果者、不還果者與不還果者、聖人與聖人。這就叫做悲憫的能力。

  

  六月十九日

  在這世上,生命是無常而難以預測的,

  生命是艱難、短暫並且充滿苦惱的。

  有生必有死,這是世事的本質,

  有老必有亡,這是世事的發展。

  果實成熟了,可能在清晨時掉落,

  同樣的,人生下來後,隨時都可能死亡。

  陶工所製造的各種鍋壺,

  最終總會破裂,

  同樣的,所有的生命最終也必定結束。

  不論老、少、愚、智,

  沒有人能逃出死亡的陷阱,

  全都會步向死亡。

  他們被死亡所征服,

  他們又投生到另一個世界,

  父親既救不了自己的兒女,

  家庭也救不了成員。

  瞧啊!在親屬們的注視、哀哭流淚之下,

  人們一個一個地被擡走,

  就像牛被送到屠宰場一樣。

  故,老死是世間極其自然之事,

  故,智者看透了世界的真相,

  他並不悲傷。

  

  六月廿日

  當有不生不滅存在時,

  爲何還要追求被老死所束縛的欲樂呢?

  一切的誕生都離不開疾病與死亡。

  這是永生不滅的,

  這是永生不滅之境界,

  沒有悲傷與嗔恨,

  沒有障礙與絆倒,

  沒有畏懼與燃燒。

  這是永生不滅之境界,

  過去曾爲許多人證得,

  自我努力者,今日也可證得,

  不肯努力者,沒法子證得。

  

  六月廿一日

  梭那(SONA)尊者獨自修習禅定時想著:「世尊的弟子們都以充沛的精力修行,我也是世尊的弟子,但心念卻脫離不了煩惱。我家境富裕,大可放棄修行,還俗回家享受一番,並繼續行善。」

  這時,世尊知道了梭那的心念,如伸出手一般,輕易地出現在梭那面前,對他說:「梭那,你未出家之前是不是很善於彈琴?」

  「是的,世尊。」

  「當琴弦太緊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不,世尊。」

  「那當琴弦太松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不,世尊。」

  「當琴弦調得不太緊,也不太松,音調適中時,琴聲悅耳嗎?可以彈奏嗎?」

  「是,可以的,世尊。」

  「同樣的,梭那,太過急切求成,會導致慌亂;太過松弛,又會導致懶散,惟有堅持平衡,使各方面平衡發展,才能達到有價值的證悟。」

  

  六月廿二日

  米鄰陀(Milindl)國王問道:「那先尊者,信心有甚麽特質?」

  「信心有甯靜與發奮兩種特質。」

  「甯靜怎麽是信心的特質呢?」

  「當信心升起時,它能破除一切障礙。當心念沒有障礙時,一切都清澈、純淨和甯靜。」

  「舉個例子給我聽吧!」

  「有一個國王帶領四支軍隊│象隊、騎兵隊、戰車隊與步兵隊過一條小溪。溪水被大軍踐踏得渾濁不清。這時,國王可能說:「取水來!我們一齊暢飲。」部下可能回答道:「遵命,陛下。」於是,部下們取了國王的淨化汙水之寶石。放入水中,使水中各種藻類消失,使泥濘沈澱。溪水便恢複了清澈、純淨與平靜。於是,他們把水呈遞給國王,說道:「陛下,請喝吧!」

  心念就如水一樣,衆人像認真修習禅定的學生,煩惱就有如水藻和泥濘,而信心有如淨化汙水的寶石。當放入淨化汙水的寶石時,水藻消失、泥濘沈澱、水就變得清澈、純淨與平靜。同樣的,當信心升起時,便能消除一切障礙。沒有了障礙的心是清澈、純淨與甯靜的。」

  「尊者,發奮又怎麽是信心的特質呢?」

  「陛下,當認真修習禅定的學生看到他人的心念已解脫了,自己就發奮證入預流、一來、不來或阿羅漢果位;修習禅定以證得尚未證得的、掌握尚未掌握的、了悟尚未了悟的。因此,發奮是信心的特質。」

  「舉個例子給我吧!」

  「正如一片大雨雲,化爲雨水降落在高山上。雨水奔流下斜坡,灌滿了山溝、山谷、小溪與河流,乃至把河堤給沖破了。現在有一群人站在河邊,由於對河的深度、寬度一無所知,所以感到害怕、不敢前進。有一個對自己的能力與力氣很有自信的人趨近河邊,綁上纏腰布,跳入水中,並渡了河。其他人看見了,也紛紛跟著渡河了。同樣的,認真修習禅定的學生看到他人的心念已解脫了,自己就發奮證入預流、一來、不來或阿羅漢果位;修習禅定以證得尚未證得的、掌握尚未掌握的、了悟尚未了悟的。因此,發奮是信心的特質。

  六月廿叁日

  當我們想著:「某某人傷害了我、正在傷害我、將傷害我」的時候,就已起了瞠恨心。

  當我們想著:「某某人傷害了我心愛、珍惜的人、正在傷害我心愛、珍惜的人、將傷害我心愛珍惜的人」的時候,就已起了瞠恨心。

  當我們想著:「某某人善待了我不喜愛、珍惜的人、, 正在善待我不喜愛、珍惜的人、將善待我不喜愛、珍惜的人」的時候,就已起了瞠恨心。

  我們就是這樣無端端地被激煩。

  

  六月廿四日

  「比丘們!婆羅門和居士們給了你們很大的幫助。他們供給你們法衣、乞 B居所、椅座、藥物與療病用品。你們也給了婆羅門和居士們很大的幫助。你們教導那不論是在開頭、中間或結尾部份,不論是在文句上或字義上都很美妙的佛法;向他們宣說了聖潔生活的完美與純淨。因此,在聖潔生活裏,兩方應相互扶持,以便渡過洪水,斷除煩惱。」

  

  六月廿五日

  佛陀有如傳下佛法遺産的人;佛法就是那筆遺産;僧團則有一群孩子,是遺産的繼承人;他們繼承了佛法。

  

  六月廿六日

  有些沙門、婆羅門接受信徒們供養,同時也以卑下的技藝來謀生。他們從事不正當的職業如相手術、相命、蔔凶吉、解夢、尋找身上的吉徵、觀鼠蔔凶吉、以米糠、米粉、谷粒、酥油等物祭祀火神、以口中之物或血祭神、觀看指尖、房屋學、園地學、烏鴉學、占蔔壽命、製造避箭符、解說畜生的呼叫等等。沙門喬達摩不從事這些卑下的技藝,這些不正當的職業。

  

  六月廿七日

  正如黎明是朝陽的先驅,一樣的,親近真、善、美是邁向八正道的先驅。當一個人與真、善、美爲友時,便一定能培育與發展八正道。

  

  六月廿八日

  德行圓滿的人不用故意想:「願我脫離懊悔」,因爲德行圓滿的人自然會脫離懊悔。脫離懊悔的人不用故意想:「願我喜悅」,因爲脫離懊悔的人自然會喜悅。

  

  六月廿九日

  一個專心致力於清淨的人在睡覺時、醒覺時都很快樂、他的五根清淨,心念也清淨。他知廉恥、怕犯錯、有信心,決心證得最高境界。他深受同修們尊敬與推崇。他既使不能證得最高境界,至少也能往生善道。

  

  六月叁十日

  世上有兩種人的恩惠最難回報。那兩種?即是你的父親與母親。縱使你將他們背在背上一百年,支持他們、爲他們敷藥、沐浴、按摩四肢及清除排泄物等等,也都不足以回報他們。即使你給他們掌管整個世間的權力,也不足以回報他們。爲甚麽呢?因爲父母爲孩子們付出很多│扶養他們、培育他們、把他們帶入這個世間。然而誰若能使其不信佛法的父母相信佛法、無德行的父母變成有德行、吝啬的父母變得慷慨好施、愚癡的父母開啓了智慧,那他便已回報了父母。他所做的比報答父母恩惠所需的還要多。

  

  七月

  

  七月一日

  正如所有星星的光輝合起來都不及明月的十六分之一;正如秋天雨季的最後一個月,天空無雲彩,太陽升起後,散發光芒,驅走一切黑暗;正如在黎明前,星星散發出光亮。同樣的,爲了能往生在善道而造的善業,及不上使心解脫的慈愛的十六分之一。這慈愛所散發的光輝,超越了一切善行。

  讓慈愛無限滋長

  專注心念觀察輪回的終止

  他所受束縛便…

《佛陀法語(一日一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開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