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特权,不同于其他的人。
因此,不管我们痛苦或快乐,都应该让我们的心保持平静,以准备面对接下来的情况。
无论如何,我们的心会偏离如大地。心比较像蜡,当靠近火时,它会变得软弱,感到压力。当遇上无法预知的痛苦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振作,而陷于绝望之中,加深了痛苦的程度。有时候,我们会对生命感到不满而愤世嫉俗,这样一来,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愁苦。
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会感到绝望,而掉入痛苦的深渊里。来自各方面的折磨和压力,堆积在心里,带来了绵绵无尽的痛苦。有些人会因此而患病,有些人因无法找到解决的方法,而以自杀来了结性命。
先辈教导我们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他们的人生经验丰富,会利用所有可能的方式,当作教材用以训练我们的心,让我们有能力去应付生活上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生命确实是无常的。
那些没有心理准备,接受生命无常的人,就难以接受无法预料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无常,训练我们的心,使其有如大地般的平稳坚固。
当我们遇上无法预料的失望、恐慌和折磨时,就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真谛,即是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的存在都将流转于成、住、坏、空,无人能够逃脱。生、老、病、死是必然的发展,这是生命的真谛。
先辈劝诫我们,要让心平稳坚固定如大地的话,一定要了解这个世界,在生命中,我们会碰到失望的事情,这好比我们吃一碗饭,好吃的一半,难吃的一半,你必须把整碗吃完,而你无法预料的是,你会先吃到哪一半。
佛陀为我们开示了八项导致人类感到满意和失望的事情。它们就是世俗八风,可分为两组:即是导致心动摇,以及导致心惧怕。动摇的心,期盼接收到它所喜爱东西与事情,这包括:
1)利:就是金钱物质的各项利益,如房子、汽车、配偶、财产和珠宝。
2)誉:就是官阶、地位、权力和势力。
3)称:就是各种称赞,各种绮语。
4)乐:就是在物资和感情上随心所欲,舒适安乐。
这些都是人们所喜爱的。如果他们没拥有它们,就会设法去寻找。当他们得到了,就会执着它们。他们想要得到它们,就会越忧虑,就会越妒忌。当心中充斥这些感受,就称为痴迷的心。
害怕的心,就是惶惑不安,对所失去的东西或不满意的事情感到忧虑,这包括了:
1)衰:就是失去所拥有的,如:损伯金钱、房子,孩子或配偶。
2)毁:就是失去了权力,地位或被革职。
3)讥: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批评。
4)苦:就是身心受苦。
当它们还未来临时,我们便开始害怕。而当他们来时,我们祈求它们赶快离开。当它们离开了我们,我们还是害怕它们再回来。
先辈教导我们,以静坐将心安定静止,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解生命的真谛,以防止我们受到世俗八风的影响和伤害。
静坐修行的目地,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安于平静,以及保持心境祥和的感觉。
当我们面对失去财富,名誉,批评或刁难时,我们的心就能保持平静,警觉和坚强。当我们得到财富,名誉,认同或快乐时,我们的心也能保持平静,不执着。
一个能注意到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者,能以静坐训练自己的心,使它能平稳坚固如大地。当心静止时,我们就能发觉到世俗八风的无常性。拥有的财富能瞬间失支,名誉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面对毁誉、利衰、称讥、苦乐,始终都会消失的事实。大体上它有三种特性,佛教称为:“三法印”:
“三法印”是世间所有事物的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价值。黄金的价值,来自它光亮黄澄的色泽。钻石的价值,在于它的硬度以及璀璨的色泽。玻璃的价值,是因它的洁净和反射性强。而人类却是因为有心和思想,而更具价值。但是本质上,不管有生命或无生命,所有的东西都拥有三种同样的特性:
1)无常(anicca):生命是无常的,我们的生命无法永久维持在同样的阶段。生命随着时间而改变,分秒变异,昨天不等于今天,我们昨天怎么样,并不代表今天也会如此。
2)苦(dukkha):痛苦在这里并不表示愁苦和落泪,每个人的痛苦都不同,即使是个人的痛苦,也会有身心灵层面的不同,以及程度和感觉上的差异。因为无常,所以“变”才是永恒长存在,某天它也是会消失的。
3)非我(anatta):肉体不是真正的我。没有真正实在恒定的存有,也没有属于任何人必然拥有的存有,它超越了我们的控制,并且我们也无法保持或真正的占有它”。
例如:我们墙角不支防止老化、患病、死亡。如果对我们的肉身进行分析,会发现它是由血液、肌肉、骨头、肌肤和其他的内脏所组成的。它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暂时的我,会随着时间而衰败,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不了解这三种特性,就会被迷惑,或惧怕世俗八风,因而时常活在痛苦中。
佛陀明了世上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为了让人类能学习将心静止如大地,做教导静坐,这样,我们就不会受到世俗八风的影响。
我们的先辈一直提醒我们要将心静止,因为这样才能以这三种特性来观察世界。不管是否我们会遇上世俗八风,我们都受到这些真理的约束。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训练我们能将心静止并且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无常。
如果我们能为无法预料的事情做好准备,我们就控制自己的心,保持警惕,如实生活。每个人都能体悟到这三种世间法的本质,就会了解,无常其实才是恒常。
谁能看到生命的真谛,并能尝试将他们的心静止,而不被世俗八风所影响,就有如大地,不会被芬香或恶臭之物所影响,能能够提升他们的德行到达更高的境界。这就是能防止离婚的第四道真言。
总 结
维持婚姻的关键,是在于能提升个人的德行。而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具备以下的四个因素:
1)要能独立自主。
2)要懂得选择适合的伴侣。
3 )要有一个婚姻顾问。
4)要知道如何净化自己的心。
这四个因素都是指导原则,我们的先辈以此来提升我们的德行。婚后,有许多义务和责任在等待着我们。有时候虽然十分难受,也要忍耐。
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战胜它们。因此我们必须能提升本身的德行到某个程度,才能处理所有婚姻上的问题,否则无法维持美满的婚姻。
当一对夫妻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完全感到满意后,那就只有两个问题存在。
(一)必须继续“容忍”任何将面对的人或事物。
(二)必须保持“冷静”面对无法预料的情况。
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遵循先辈们所提供的这些指导原则,家庭的冲突就不会发生。每个人都能提升他们的心灵品质,到达更高的层次,离婚就不会出现,孩子也就会有良好的榜样可以效仿。
生活通过心灵的提升,进而改善社会,提振经济。如果世界上的每个家庭,都能奉行这些指导原则,全世界人类都能受惠。
任何人如果迫不急待地想结婚,首先就达到以下的四项目标,才能拥有成功的婚姻。这四项目标,就是:
1)要能独立自主;
2)要懂得选择适合的伴侣;
3)要有一位婚姻顾问;
4)要懂得如何净化自己的心;
一个人能专心行善、老实工作,把身体当成是一块擦脚夫布,那么,他就会有颗平静的心;不会妒忌他人。他们的德行会因此而升华,成为子孙们的好模范。而家庭成员也会感到高兴和自豪,进而共同快乐的生活。
三、夫妻如何真诚相爱
达那悟陀法师编写了一本书,名为《生命的吉祥》,说明如何真诚相爱是夫妻双方都必须重视的课题,因此,我们希望从佛教的观点为家庭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
如何真诚相爱
夫妻之间相处在一起,说难不难,说容易,那也不尽然。但是,他们之间能相处愉快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些认为那是命运使然,而有些嫉妒者则认为那是因为女方拥有丰厚的嫁妆所致。而伟大的佛陀只用了一个词作为答案:仁慈。就是说彼此要互相仁慈,只有遵循四项仁慈的原则(四摄法)才能相处愉快。
1、布施,就是分享,给予。
要相处愉快就必须懂得分享,以婚姻而言,婚后双方应该把收入存在同一个户头,共同分享,否则将会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分享,相处在一起就不会愉快。除此之外,还必须共同进退,一起面对生活上所发生的问题。当一方有困难时,另一方必须伸出援手,加以扶持协助。
2、悦语,就是互相说好话。
当要向对方提出意见时,必须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以免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怨恨。因此,婚前要悦语,婚后更应该悦语。
3、共识,就是见解一致,并且共同承担。
当发生问题时,夫妻应该用佛法来观照问题的原因,而且要时常学习佛法,亲近佛法僧,深厚佛学知识,种下善美因缘,并且将所学所悟用于日常生活。一般上,当双方吵架时,都会互相推诿责任,指责对方。其实,他们应该感到内疚,为什么没有设法找出一致的办法来避免发生冲突。
4、尽责…
《温暖之家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