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特權,不同于其他的人。
因此,不管我們痛苦或快樂,都應該讓我們的心保持平靜,以准備面對接下來的情況。
無論如何,我們的心會偏離如大地。心比較像蠟,當靠近火時,它會變得軟弱,感到壓力。當遇上無法預知的痛苦時,我們會發現自己無法振作,而陷于絕望之中,加深了痛苦的程度。有時候,我們會對生命感到不滿而憤世嫉俗,這樣一來,將爲我們帶來更多的愁苦。
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會感到絕望,而掉入痛苦的深淵裏。來自各方面的折磨和壓力,堆積在心裏,帶來了綿綿無盡的痛苦。有些人會因此而患病,有些人因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以自殺來了結性命。
先輩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的無常。他們的人生經驗豐富,會利用所有可能的方式,當作教材用以訓練我們的心,讓我們有能力去應付生活上突如其來的變化,因爲生命確實是無常的。
那些沒有心理准備,接受生命無常的人,就難以接受無法預料的損失。因此,我們應該了解生命的無常,訓練我們的心,使其有如大地般的平穩堅固。
當我們遇上無法預料的失望、恐慌和折磨時,就必須意識到生命的真谛,即是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的存在都將流轉于成、住、壞、空,無人能夠逃脫。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發展,這是生命的真谛。
先輩勸誡我們,要讓心平穩堅固定如大地的話,一定要了解這個世界,在生命中,我們會碰到失望的事情,這好比我們吃一碗飯,好吃的一半,難吃的一半,你必須把整碗吃完,而你無法預料的是,你會先吃到哪一半。
佛陀爲我們開示了八項導致人類感到滿意和失望的事情。它們就是世俗八風,可分爲兩組:即是導致心動搖,以及導致心懼怕。動搖的心,期盼接收到它所喜愛東西與事情,這包括:
1)利:就是金錢物質的各項利益,如房子、汽車、配偶、財産和珠寶。
2)譽:就是官階、地位、權力和勢力。
3)稱:就是各種稱贊,各種绮語。
4)樂:就是在物資和感情上隨心所欲,舒適安樂。
這些都是人們所喜愛的。如果他們沒擁有它們,就會設法去尋找。當他們得到了,就會執著它們。他們想要得到它們,就會越憂慮,就會越妒忌。當心中充斥這些感受,就稱爲癡迷的心。
害怕的心,就是惶惑不安,對所失去的東西或不滿意的事情感到憂慮,這包括了:
1)衰:就是失去所擁有的,如:損伯金錢、房子,孩子或配偶。
2)毀:就是失去了權力,地位或被革職。
3)譏: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批評。
4)苦:就是身心受苦。
當它們還未來臨時,我們便開始害怕。而當他們來時,我們祈求它們趕快離開。當它們離開了我們,我們還是害怕它們再回來。
先輩教導我們,以靜坐將心安定靜止,把注意力轉移到了解生命的真谛,以防止我們受到世俗八風的影響和傷害。
靜坐修行的目地,是爲了讓我們的心安于平靜,以及保持心境祥和的感覺。
當我們面對失去財富,名譽,批評或刁難時,我們的心就能保持平靜,警覺和堅強。當我們得到財富,名譽,認同或快樂時,我們的心也能保持平靜,不執著。
一個能注意到自己的快樂和痛苦者,能以靜坐訓練自己的心,使它能平穩堅固如大地。當心靜止時,我們就能發覺到世俗八風的無常性。擁有的財富能瞬間失支,名譽也是如此。我們一定要面對毀譽、利衰、稱譏、苦樂,始終都會消失的事實。大體上它有叁種特性,佛教稱爲:“叁法印”:
“叁法印”是世間所有事物的本質。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它的價值。黃金的價值,來自它光亮黃澄的色澤。鑽石的價值,在于它的硬度以及璀璨的色澤。玻璃的價值,是因它的潔淨和反射性強。而人類卻是因爲有心和思想,而更具價值。但是本質上,不管有生命或無生命,所有的東西都擁有叁種同樣的特性:
1)無常(anicca):生命是無常的,我們的生命無法永久維持在同樣的階段。生命隨著時間而改變,分秒變異,昨天不等于今天,我們昨天怎麼樣,並不代表今天也會如此。
2)苦(dukkha):痛苦在這裏並不表示愁苦和落淚,每個人的痛苦都不同,即使是個人的痛苦,也會有身心靈層面的不同,以及程度和感覺上的差異。因爲無常,所以“變”才是永恒長存在,某天它也是會消失的。
3)非我(anatta):肉體不是真正的我。沒有真正實在恒定的存有,也沒有屬于任何人必然擁有的存有,它超越了我們的控製,並且我們也無法保持或真正的占有它”。
例如:我們牆角不支防止老化、患病、死亡。如果對我們的肉身進行分析,會發現它是由血液、肌肉、骨頭、肌膚和其他的內髒所組成的。它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真正的我。它只是暫時的我,會隨著時間而衰敗,並不是永恒不變的。
人類不了解這叁種特性,就會被迷惑,或懼怕世俗八風,因而時常活在痛苦中。
佛陀明了世上所有一切事物的真相。爲了讓人類能學習將心靜止如大地,做教導靜坐,這樣,我們就不會受到世俗八風的影響。
我們的先輩一直提醒我們要將心靜止,因爲這樣才能以這叁種特性來觀察世界。不管是否我們會遇上世俗八風,我們都受到這些真理的約束。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訓練我們能將心靜止並且能坦然地面對生命的無常。
如果我們能爲無法預料的事情做好准備,我們就控製自己的心,保持警惕,如實生活。每個人都能體悟到這叁種世間法的本質,就會了解,無常其實才是恒常。
誰能看到生命的真谛,並能嘗試將他們的心靜止,而不被世俗八風所影響,就有如大地,不會被芬香或惡臭之物所影響,能能夠提升他們的德行到達更高的境界。這就是能防止離婚的第四道真言。
總 結
維持婚姻的關鍵,是在于能提升個人的德行。而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必須具備以下的四個因素:
1)要能獨立自主。
2)要懂得選擇適合的伴侶。
3 )要有一個婚姻顧問。
4)要知道如何淨化自己的心。
這四個因素都是指導原則,我們的先輩以此來提升我們的德行。婚後,有許多義務和責任在等待著我們。有時候雖然十分難受,也要忍耐。
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戰勝它們。因此我們必須能提升本身的德行到某個程度,才能處理所有婚姻上的問題,否則無法維持美滿的婚姻。
當一對夫妻對自己的婚姻生活完全感到滿意後,那就只有兩個問題存在。
(一)必須繼續“容忍”任何將面對的人或事物。
(二)必須保持“冷靜”面對無法預料的情況。
如果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能遵循先輩們所提供的這些指導原則,家庭的沖突就不會發生。每個人都能提升他們的心靈品質,到達更高的層次,離婚就不會出現,孩子也就會有良好的榜樣可以效仿。
生活通過心靈的提升,進而改善社會,提振經濟。如果世界上的每個家庭,都能奉行這些指導原則,全世界人類都能受惠。
任何人如果迫不急待地想結婚,首先就達到以下的四項目標,才能擁有成功的婚姻。這四項目標,就是:
1)要能獨立自主;
2)要懂得選擇適合的伴侶;
3)要有一位婚姻顧問;
4)要懂得如何淨化自己的心;
一個人能專心行善、老實工作,把身體當成是一塊擦腳夫布,那麼,他就會有顆平靜的心;不會妒忌他人。他們的德行會因此而升華,成爲子孫們的好模範。而家庭成員也會感到高興和自豪,進而共同快樂的生活。
叁、夫妻如何真誠相愛
達那悟陀法師編寫了一本書,名爲《生命的吉祥》,說明如何真誠相愛是夫妻雙方都必須重視的課題,因此,我們希望從佛教的觀點爲家庭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
如何真誠相愛
夫妻之間相處在一起,說難不難,說容易,那也不盡然。但是,他們之間能相處愉快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些認爲那是命運使然,而有些嫉妒者則認爲那是因爲女方擁有豐厚的嫁妝所致。而偉大的佛陀只用了一個詞作爲答案:仁慈。就是說彼此要互相仁慈,只有遵循四項仁慈的原則(四攝法)才能相處愉快。
1、布施,就是分享,給予。
要相處愉快就必須懂得分享,以婚姻而言,婚後雙方應該把收入存在同一個戶頭,共同分享,否則將會互相猜疑。如果不能分享,相處在一起就不會愉快。除此之外,還必須共同進退,一起面對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當一方有困難時,另一方必須伸出援手,加以扶持協助。
2、悅語,就是互相說好話。
當要向對方提出意見時,必須先站在對方的立場爲對方著想,以免傷了對方的自尊心,使其産生怨恨。因此,婚前要悅語,婚後更應該悅語。
3、共識,就是見解一致,並且共同承擔。
當發生問題時,夫妻應該用佛法來觀照問題的原因,而且要時常學習佛法,親近佛法僧,深厚佛學知識,種下善美因緣,並且將所學所悟用于日常生活。一般上,當雙方吵架時,都會互相推诿責任,指責對方。其實,他們應該感到內疚,爲什麼沒有設法找出一致的辦法來避免發生沖突。
4、盡責…
《溫暖之家 第二章 培育品性善良的孩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