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者阿迦曼传▪P33

  ..续本文上一页全出於定境。

  根据尊者阿迦曼的解释,这个独特的禅境是兼具了预言和象徵,他预言在他逝世的时候,将有两个年轻的比丘得到像他一样的果证,但他没有提到他们的名字。关於象徵方面,阿罗汉能够运用禅思和内明,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当身、心诸蕴仍然相互纠缠而必需交互作用的时候,作为减轻身心痛苦的工具。这个交互作用将持续到诸蕴和解脱彼此切断的过程—叫做「死」的时候,之後,禅思和内明就停止运作而以有情世间的熄灭存在。

  尊者阿迦曼说,当大象退入坚固的山洞岩壁而他仍在它的背上时,他并不害怕,他让大象执行它认为适当的任务。令人欣慰的是大约在他逝世的时候,之前不久或之後不久,将有两位年轻的比丘证得像他一样的果证。

  禅境中比较独特的是他对两个比丘的开示,告诉他们回去先要完成他们的自我开发,当时看起来好像他真的就要逝世了。不幸地—对作者而言—即使问他也不会透露两位比丘的名字。

  自从听到这个禅境,直到尊者阿迦曼逝世,作者很渴望知道这两位比丘的名字,所以他试着观察所有他的弟子们,去猜测他们可能是谁,因此忽略了自己的过失,并忘记了事实上一个高果证的人,不像其他世俗凡夫,他绝不会自我宣传的,而必然是具有最高程度的辨识力和自制力,否则,他们将不会拥有这样的果证。成为自我宣传的牺牲品,将会招来智者不屑的怜悯,同时招来愚者敌对的批评,伴着轻信者疯狂的兴奋。

  096帮助饿鬼和地狱众生

  尊者阿迦曼给予各种境界和不同种类的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们的帮助,是他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尤其是当他住在旷野中的时候,愈是偏僻和隐密的地方,他们就愈常来访,来访的肉眼所看不见的客人数目也就愈多,他们来亲近他,不是为了听法和询问就是为了从危险和痛苦中得到援救。後面这一群包括了饿鬼,他们等着接受由他们的亲戚所分享给他们的功德果报。这些在悲惨境界的饿鬼和众生,已经长期等待着去享受由他们的亲戚们所做的功德果报,然後回向他们,让他们能够,至少局部地,解除强烈的痛苦,因为他们已经受苦多麽长久了,那是人间的日历所不能计量的。同样的,他们将来还要受苦多久,也是不能计量的。

  这些在痛苦和悲惨中的众生,其中能够来陈述他们的苦境者,经常亲近尊者阿迦曼,请他帮忙转告他们的亲戚们有关他们的痛苦,让那些亲戚们能够在做功德的时候,想到他们并将果报回向他们。但是当尊者阿迦曼问起他们亲戚的名字时,他们所给他的名字,他或那时期的任何人都完全不认识。他们已经在那些境界里痛苦了几百或几千年(时间的计算是根据那些境界本身的计时),它的长久是不能以人间的时间来计算的。即使在他们局部地解除了痛苦而在较少强烈痛苦的境界中,他们还是在一个不是很好的地方,因为他们在这样的境界里已经很久了,所以在那个地区追溯不到他们的亲戚或子孙後代。这样的例子经常可见,而他们就像无主的动物,等待着有人来援救他们。

  也有那些死了不太久的,就可以得到帮助了,知道他们亲戚或子孙的名字,找得到他们住的地方。像这种情况下,尊者阿迦曼会连络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每次要把功德果报回向他们已故的亲戚。有些情况下,也能享受到别人非个别的回向功德果报,他们并不是他们的亲戚(这种情况下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尊者阿迦曼自己,例行将功德果报回向一切有情众生,这回向遍及所有痛苦中的众生,除了那些只能享有自己亲戚所回向的功德果报者之外。

  尊者阿迦曼说,在痛苦中的这些饿鬼和众生,多得不能计算他们的种类和数量。他们群集在他的四周并请求他的帮助,比其他任一种类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还要多。换言之,他们就像泰语所说的「透过别人的鼻孔在呼吸」(就像乞丐)。这就是在人间的时候,未曾做过任何好事的结果。这是显示做功德的重要性的一课,不论是用慷慨布施的形式或其它的形式。我们都是游荡穿梭於生死轮回的各种生存境界中的流浪者,那是明智的,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准备一些在紧要关头的时候要用的资粮,因为我们是自己业力的继承人而要对它的果报负责,不论我们将要生於较低或较高的境界,感受任何程度的痛苦或快乐,都是由於自己的业力。去希望或依靠别人的帮助,就像透过别人的鼻孔在吸呼。

  尊者阿迦曼非常善於与各种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们往来,他也能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他们(给予说法或开示,回答问题,回向功德果报,追踪饿鬼的亲戚或子孙等),只是他未向他的弟子们显露他所知道的一切。当听着他对饿鬼和恶道众生的记述时,我们不禁恐惧战栗着,然而,对恶业果报的恐怖远甚於对饿鬼本身的恐怖。如果人们能够看清楚善恶业的果报,就像他们在看其它物质的东西那样,他们一定会恐怖於恶业并远离它,就像他们不敢碰触火焰一样。他们也会热切於行善,它有清凉的力量而带来快乐的结果,那就不会有像今日世界上有那麽多的烦恼和悲哀了。

  097认识天堂和地狱

  当尊者阿迦曼在解释有关於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和他们各种生存境界的法义和事实时,一位阿迦尊者,也是他的弟子,提出他的建议如下:「既然很明显的,人们不能认清善恶业的果报,因为他们不能像尊者阿迦曼那样看到这些肉眼看不见的众生的境界,那麽尊者阿迦曼何不把这些向所有的人们解说,让他们相信业力的果报,因为佛陀和他的圣弟子们也曾经这麽做?这一来,人们将会感激尊者阿迦曼的努力,就像他对其他的弟子们所做的一样。」

  尊者阿迦曼说:「如果我不分青红皂白地做这样的启示,我将会被指控为疯狂,提出这项建议的人也是一样,然後我的其他比丘弟子们也一样。佛陀的教义属於有辨识力的智者,宣说教义是要让有辨识力的人们依此修习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提供这样(不可思议和不能证明)的事实给予所有的人们,其结果是弊多於利的。甚至更明显的事实,人们在各种环境、传统和特殊时地的价值意识下,都还常常不知道什麽可以做和什麽不可以做。虽然法义超越世间的真理,但是当它被运用於世间时,还是必须谨慎地特别注意到世间的传统、倾向和其它因素。

  佛陀是比其他所有的人先了解事实真相的正觉者,但他永远不会没有机智和辨识力。时机、环境和听众的根性都要予以考虑。必须记住,没有念住控制的智慧是不能产生任何所预期的结果,相反的,可能造成没有利益而不是所希望的结果。当然,我们可能不在乎别人所说的,但是由於缺乏念住的防护,有害的结果将会无可避免地回到自己身上来,这是不能予以忽视的。关於这些事情的真相是不可思议的,不能为了让人们兴奋而予以轻率地处理。我们不应该称赞或骄傲於这种探讨佛教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必须是基於智慧,这才是佛陀所赞许的,就是透过这个方法才能使佛法保存到後世。现在,如果你有一笔钱,多得可以行善或作恶,为了那笔钱和你自己的安全,你将会怎麽做?」

  「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守护它。」那个比丘说。

  「为了你自己和钱财的安全,你将如何运用你的智慧?」尊者阿迦曼问。

  「我将挪出一部份的钱来帮助其他的人们,然後把其馀的存放在一个适当的地方,不让任何人看到或知道它放在那里。」

  「现在我们回到有关於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的真相来,如果你已经知道所有的这些真相,你如何把它们教给人们,使它们有利於你自己和别人,而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有害的结果?」

  「我必须很谨慎地处理它们,就像处理我的钱财一样。」那个比丘回答。

  「那麽,你就知道我的论点了。刚才你还要求我不分青红皂白地向人们透露所有关於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的真相,没有考虑到任何可能会发生的有害结果,你看,你是多麽粗心,你知道到底是智者比愚人多,还是愚人比智者多?又是那一种人们才能够为後世保守和维护教义?」

  「这是我自己的过失,」那个比丘说:「我希望其他人们知道这些我以前从未听别人说过的奇特的真相,我猜想其他人们也会同样地感动。我让自己冲昏了头,我没有想到这麽做可能会发生什麽不良後果,也没有想到到底是否智者多於愚人或者相反,现在我知道了,愚人多於智者。例如,在一个村子里,只有很少的人们了解有关戒德或法义的真理。其馀的人们则不在乎什麽是善恶,也不在乎为什麽他们会在这里和他们将会到那里去。他们只爱寻欢作乐而平白浪费了他们的生命,那些能够为後世保守和维护正法的人,必定是那些拥有智慧和辨识力的人。这在国家事务上和正法事务上都是真确的,其馀的人们就会因为少数人的播种而得到收获。」

  「你必须知道,宗教或是法义的事务远比国家事务来得微妙。它们需要一种更深的智慧,一种绝不能运用於破坏性目的的智慧,而是一种只会增进开发和进步的智慧。用八正道来说,这就叫做正见和正志,藉着它们,一个人的言语和行为就会被塑造和开发出来。

  「正禅思(正定)必须永远由正见支持着,否则它就会变成所谓的「枯木禅」(什麽都不知道)。智慧必须做为禅思的基础,心里所想到的知识,或是心意外触所知道的,或是应该如何处理或评价这些事情或环境—所有这些都必须用智慧予以分析、评鉴和判断,以防止自我迷惑。

  「有无限量的知识,内在、外在都有,必须透过禅思的开发才能认知,这对於那些有意实证和观察各种事情的人,尤其真确,要防止心意活动本身的潜能是不可能的。在这儿,就必须召唤智慧予以消化和选择,除掉某些事物而保留其它的。没有智慧,即使禅思也不能作任何有效方法的利用,因为禅思者仍旧被间歇性的快乐和悲哀所困扰着。这种影响力,若非用智慧予以无情的了断,就会顽强地持续打扰着心意,丧失它既得的安宁和进步。因此,在每一阶段的心意开发里,智慧是绝对必需的。

  「那些已经出…

《尊者阿迦曼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