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弘法导引
[ 注:此为第五届净土弘法人才培训班所用手册,也可供大家弘法或自修参照。]
净土弘法的宗旨:以净土五经一论为纲领,以中国净土宗祖师著作为标准,兼以通途教理为依据,灵活运用四悉檀之善巧,观机逗教,循循善诱,普令众生回归弥陀愿海,成就念佛往生之大事。
一、通途基础教理
(一)三皈、五戒、十善
可参考印祖:“三皈五戒十善义”——见《印祖文钞》正编卷四
(二)因果类
如下几方面书可备讲授(或讲经时引用公案):
1、佛典公案
《贤愚经》、《杂宝藏经》、《百缘经》 等佛经中所讲因果公案
2、 可参考印祖文钞有关因果的论文
3、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及《安士全书》中:万善先资(戒杀)、欲海回狂(戒邪淫)
(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
可参考《大智度论》相关章节。
二、净土经论等
(一)经论
1、《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常讲。
2、《阿弥陀经要解》,可常讲。
《阿弥陀经疏钞》,可讲第一卷十门开启之前八章。
3、《观经四帖疏》,重点可讲净业三福及
九品往生章(尤其上品上生章对三心的注释)
4、《无量寿经》,重点可讲四十八愿章、三辈往生章、及三偈章。
5、《往生论》与《往生论注》,可常讲。
6、《普贤行愿品》,有机缘可讲。
(二)祖师著作
1、印祖文钞可常讲,如《一函遍复》、《与徐福贤女士书》、《禅净四料简》等。
2、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劝修净土诗》。
3、《彻悟禅师语录》,《念佛伽陀百偈》。
4、《净土十要》的著述,悉是良佳讲题。
(三)可参照的法宝
1、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记.附-圆通章讲记》。
2、大安法师编著的书籍《净土宗教程》、《净宗法语大观》浓缩佛言祖语成篇,可随机撷取。
3、大安法师主讲的光盘《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往生论注》、《净土资粮—信愿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三、弘法法师(或老师)行为规范
(一)总依佛言祖语,别依净土五经一论和震旦国净土宗祖师的思想为准绳。
(二)平等尊重大小乘一切法门,不得讪谤善知识、他宗门庭。
(三)弘法法师应断以下过失:
1、唯恐他人胜过自己的嫉妒心。
2、说法不及时,推延懈怠。
3、因再三宣说所生之疲厌心。
4、说法时赞叹自己功德,宣说他人之过失。
5、于佛法有悭吝心,覆藏而不宣说。
6、有考虑财物之染污心,若所供财物微薄,则不愿说法;若所供财物丰厚,遂生欢喜而开演佛法。若自己仍执著财物,宣说佛法时,以不收供养为善。如是说法,发心即会清净如法,功德倍增。
以上六种皆是导致传法不清净之因,当努力断除。
四、净土修学内容、顺序建议
五、净土闻思修
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也应经常闻思净土经论。比如,对西方净土的来源,阿弥陀佛的大愿海,西方净土的独有优点,其依报、正报的功德庄严,往生净土的殊胜利益,往生的正因和违缘,修持净土的方法,弥陀名号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闻才能了解。多闻之后,又要多思惟忆念。如果由思惟引发了决定信解,那就能引生往生净土坚定的信念和切愿。在真信切愿推动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净土正因,步步切实,决定成功,可以说“往生净土,万牛莫挽”。以这个原因,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所以先由闻思引生正确知见,这是最初的关键。在决定不疑正确见解的摄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点一滴都能成为净土资粮,而且是纯正的资粮,由此开始踏上了往生净土的真实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为整个心和阿弥陀佛相应,功德不可思议。按这样发展,虽然还身处娑婆世界,其实已成为极乐国的人。
相反,若没有闻思净土的经论,对净土没有生起真信切愿,则修持净土容易沦为影子之道。(当然并不排除宿世已种过深厚善根,一听就能深信不移,这并非此处所指的对象。可以反观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愿望还微弱,那一定要闻思净土的经论,听经闻法。各人都有自知之明,真正反观自心就知道信愿的真切程度。)
不闻思是怎样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应的呢?(此处,“闻”不只是听闻,十法行中的书写、阅读、讽诵、开演等都归属在内。)比如,没有听闻思惟过阿弥陀佛为了我们而无量劫积功累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恩德,我们就不会去忆念,也就无从生起对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闻思得不够,观察和忆念未到量,则信心和感恩心就较弱,心不猛利、不常久。如是即便修一点,与法相应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显。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会了知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威神之力不可思议、四十八愿宏深广大,也就不能由衷地发起对佛的皈依心,这样即便形相上向阿弥陀佛合掌、礼拜,但和以很猛的皈依心礼拜相比,功德相差很远。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远比单凭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决志求生净土。
或者,没有闻思,就不了解娑婆世界的三苦、八苦、五痛、五烧,就不能真正观察到娑婆世界纯粹是苦性,遇到世间的顺逆境,仍会耽著不舍,无法较多投注心力修持净土。比如,一个人对苦谛思惟得深彻,出离心坚固,他就能放下世间,一心修净土。而另一人不知轮回是苦,根本没有出离心,虽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间的念头不断。两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悬殊。
或者,不闻思,就不知道净土不可思议的利益,不会缘此思惟观察,也就难以生起欣求极乐的心,更不可能让欣求心达到强烈,以及持续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中。不闻思,无法深刻了解《阿弥陀经》所说的“无有诸苦,但受诸乐”极乐世界“乐”的内涵,也就发不起求往生的心。
再比如,若没有对因果深入闻思,就无法引生对因果的信心,这样正知正念不容易坚固,平常起心动念,恶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师说:“心地上了不起恶,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所以,有没有深信因果的正见,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远。(当然,此处闻思业果是指如理如量的闻思,而且能以法为镜反省自己。走马观花般的闻思或者不得要领的闻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没有闻思过菩提心的教法,就不会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发菩提心是修行及增上品位的关键。事实上,有没有菩提心摄持念佛,功德相差悬殊。印光大师说:“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又说:“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闻思,对于净土的理解就很肤浅,证入的品位也不高。《观无量寿经》中所讲上品上生的条件,其中一条是“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目的也是提高对大乘的见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资粮,从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没有闻思最基础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常、恶趣苦等含义,就不知道怎么珍惜时间修习净土,怎么让心专一。相反,对此等若获得了定解,则一提正念,就能很快进入修行。如《彻悟语录》中说:“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这段开示就是将无常的教法直接和净土的修行结合,显示为实修的指导。开示中所说的“知”,也只有通过闻思才能强有力地引发。如果经过反复思惟让珍惜人生的心强烈、持续,单以这个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费时间的恶习。
印光大师开示:“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这是将无常和恶趣苦显示为实修的指导。若想强有力地生起这一正念,基础仍是闻思无常和恶趣苦。如果闻思获得定解又反复思惟,那就能让怖畏心越来越强,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让心转入念佛。
总之,要知道由闻思修修心的方法和顺序,对此获得正确知见之后,不会认为闻思和净土念佛没有关系。通过闻思,可以让我们不贪着世间,深信切愿,精进念佛,成就往生,获得较高品位。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任何人、事、物、人生的现象,也都能用佛法来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身语意。
如此,面对轮回时,清楚了知是不净、是苦、…
《净土弘法导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