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弘法導引
[ 注:此爲第五屆淨土弘法人才培訓班所用手冊,也可供大家弘法或自修參照。]
淨土弘法的宗旨:以淨土五經一論爲綱領,以中國淨土宗祖師著作爲標准,兼以通途教理爲依據,靈活運用四悉檀之善巧,觀機逗教,循循善誘,普令衆生回歸彌陀願海,成就念佛往生之大事。
一、通途基礎教理
(一)叁皈、五戒、十善
可參考印祖:“叁皈五戒十善義”——見《印祖文鈔》正編卷四
(二)因果類
如下幾方面書可備講授(或講經時引用公案):
1、佛典公案
《賢愚經》、《雜寶藏經》、《百緣經》 等佛經中所講因果公案
2、 可參考印祖文鈔有關因果的論文
3、 《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骘文》及《安士全書》中:萬善先資(戒殺)、欲海回狂(戒邪淫)
(叁)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四攝
可參考《大智度論》相關章節。
二、淨土經論等
(一)經論
1、《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常講。
2、《阿彌陀經要解》,可常講。
《阿彌陀經疏鈔》,可講第一卷十門開啓之前八章。
3、《觀經四帖疏》,重點可講淨業叁福及
九品往生章(尤其上品上生章對叁心的注釋)
4、《無量壽經》,重點可講四十八願章、叁輩往生章、及叁偈章。
5、《往生論》與《往生論注》,可常講。
6、《普賢行願品》,有機緣可講。
(二)祖師著作
1、印祖文鈔可常講,如《一函遍複》、《與徐福賢女士書》、《禅淨四料簡》等。
2、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勸修淨土詩》。
3、《徹悟禅師語錄》,《念佛伽陀百偈》。
4、《淨土十要》的著述,悉是良佳講題。
(叁)可參照的法寶
1、大安法師編著的書籍《淨土資糧—信願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講記.附-圓通章講記》。
2、大安法師編著的書籍《淨土宗教程》、《淨宗法語大觀》濃縮佛言祖語成篇,可隨機撷取。
3、大安法師主講的光盤《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往生論注》、《淨土資糧—信願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叁、弘法法師(或老師)行爲規範
(一)總依佛言祖語,別依淨土五經一論和震旦國淨土宗祖師的思想爲准繩。
(二)平等尊重大小乘一切法門,不得讪謗善知識、他宗門庭。
(叁)弘法法師應斷以下過失:
1、唯恐他人勝過自己的嫉妒心。
2、說法不及時,推延懈怠。
3、因再叁宣說所生之疲厭心。
4、說法時贊歎自己功德,宣說他人之過失。
5、于佛法有悭吝心,覆藏而不宣說。
6、有考慮財物之染汙心,若所供財物微薄,則不願說法;若所供財物豐厚,遂生歡喜而開演佛法。若自己仍執著財物,宣說佛法時,以不收供養爲善。如是說法,發心即會清淨如法,功德倍增。
以上六種皆是導致傳法不清淨之因,當努力斷除。
四、淨土修學內容、順序建議
五、淨土聞思修
我們想求生極樂世界,也應經常聞思淨土經論。比如,對西方淨土的來源,阿彌陀佛的大願海,西方淨土的獨有優點,其依報、正報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殊勝利益,往生的正因和違緣,修持淨土的方法,彌陀名號的功德等等,都要由多聞才能了解。多聞之後,又要多思惟憶念。如果由思惟引發了決定信解,那就能引生往生淨土堅定的信念和切願。在真信切願推動下,身心投入修持,修一分就是一分淨土正因,步步切實,決定成功,可以說“往生淨土,萬牛莫挽”。以這個原因,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
所以先由聞思引生正確知見,這是最初的關鍵。在決定不疑正確見解的攝持下,所有的修行下至一點一滴都能成爲淨土資糧,而且是純正的資糧,由此開始踏上了往生淨土的真實之道。而且,修的效果非常好,因爲整個心和阿彌陀佛相應,功德不可思議。按這樣發展,雖然還身處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爲極樂國的人。
相反,若沒有聞思淨土的經論,對淨土沒有生起真信切願,則修持淨土容易淪爲影子之道。(當然並不排除宿世已種過深厚善根,一聽就能深信不移,這並非此處所指的對象。可以反觀自己,如果只是模糊的信心,往生的願望還微弱,那一定要聞思淨土的經論,聽經聞法。各人都有自知之明,真正反觀自心就知道信願的真切程度。)
不聞思是怎樣造成修持的不得力和不相應的呢?(此處,“聞”不只是聽聞,十法行中的書寫、閱讀、諷誦、開演等都歸屬在內。)比如,沒有聽聞思惟過阿彌陀佛爲了我們而無量劫積功累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恩德,我們就不會去憶念,也就無從生起對佛的信心和感恩心。或者,聞思得不夠,觀察和憶念未到量,則信心和感恩心就較弱,心不猛利、不常久。如是即便修一點,與法相應的程度也很差,效果也不明顯。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會了知阿彌陀佛的智慧、慈悲、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四十八願宏深廣大,也就不能由衷地發起對佛的皈依心,這樣即便形相上向阿彌陀佛合掌、禮拜,但和以很猛的皈依心禮拜相比,功德相差很遠。
或者,不知道依仗佛力超越生死遠比單憑自力容易,就不能死心依止佛力,決志求生淨土。
或者,沒有聞思,就不了解娑婆世界的叁苦、八苦、五痛、五燒,就不能真正觀察到娑婆世界純粹是苦性,遇到世間的順逆境,仍會耽著不舍,無法較多投注心力修持淨土。比如,一個人對苦谛思惟得深徹,出離心堅固,他就能放下世間,一心修淨土。而另一人不知輪回是苦,根本沒有出離心,雖然口中念佛,心中追求世間的念頭不斷。兩人念佛的效果肯定相差懸殊。
或者,不聞思,就不知道淨土不可思議的利益,不會緣此思惟觀察,也就難以生起欣求極樂的心,更不可能讓欣求心達到強烈,以及持續到行住坐臥的一切威儀中。不聞思,無法深刻了解《阿彌陀經》所說的“無有諸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樂”的內涵,也就發不起求往生的心。
再比如,若沒有對因果深入聞思,就無法引生對因果的信心,這樣正知正念不容易堅固,平常起心動念,惡念多善念少,念佛的功效也差。印光大師說:“心地上了不起惡,全體是善,其念佛也,功德勝于常人百千萬倍。”所以,有沒有深信因果的正見,在念佛的效果上相差甚遠。(當然,此處聞思業果是指如理如量的聞思,而且能以法爲鏡反省自己。走馬觀花般的聞思或者不得要領的聞思,起不到大的效果。)
或者,沒有聞思過菩提心的教法,就不會深刻認識到菩提心的重要性,不知道發菩提心是修行及增上品位的關鍵。事實上,有沒有菩提心攝持念佛,功德相差懸殊。印光大師說:“念佛須善發心者,心爲修持之主。心若與四宏誓願合,則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無量無邊。”又說:“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爲四恩、叁有法界衆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
或者,不聞思,對于淨土的理解就很膚淺,證入的品位也不高。《觀無量壽經》中所講上品上生的條件,其中一條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目的也是提高對大乘的見解,增上大乘的福慧資糧,從而提高往生品位。
或者,如果沒有聞思最基礎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無常、惡趣苦等含義,就不知道怎麼珍惜時間修習淨土,怎麼讓心專一。相反,對此等若獲得了定解,則一提正念,就能很快進入修行。如《徹悟語錄》中說:“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淨,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熏修淨業。”這段開示就是將無常的教法直接和淨土的修行結合,顯示爲實修的指導。開示中所說的“知”,也只有通過聞思才能強有力地引發。如果經過反複思惟讓珍惜人生的心強烈、持續,單以這個善心,就有力量改正浪費時間的惡習。
印光大師開示:“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爲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爲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爲德能,以修善爲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這是將無常和惡趣苦顯示爲實修的指導。若想強有力地生起這一正念,基礎仍是聞思無常和惡趣苦。如果聞思獲得定解又反複思惟,那就能讓怖畏心越來越強,由此一提正念,就有力量讓心轉入念佛。
總之,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順序,對此獲得正確知見之後,不會認爲聞思和淨土念佛沒有關系。通過聞思,可以讓我們不貪著世間,深信切願,精進念佛,成就往生,獲得較高品位。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任何人、事、物、人生的現象,也都能用佛法來看待,以佛法思惟,以佛法指導自己的身語意。
如此,面對輪回時,清楚了知是不淨、是苦、…
《淨土弘法導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