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理思维,对治瞋心▪P4

  ..续本文上一页烈。

  一、邪见者说:对损害者瞋恚是合理的,因为他是造成损害的因素、具有过失的缘故。

  破斥:

  另外,此因也成立,因为对方愚痴不明业果而作损害,自己也愚痴不懂瞋恚的过患而生瞋心。

  二、邪见者说:对损害者生瞋是合理的,因为我不能容忍他对我的伤害。

  破斥:

  身为菩萨应当安忍任何损害,因为菩萨趣入利他之行后,就要遵循自己的承诺摄受一切众生,更不能伤害任何众生。

  此因也决定成立,因为:声闻仅仅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尚且都能不生瞋心,何况菩萨已投入利益一切有情的修行中,更不应该对有情生瞋心。譬如,被魔困扰的人,连一般人都不会对他生瞋,何况承诺一定要为他治疗的医生。

  总之,我们应通过观察所依,认识到对怨敌生瞋没有任何道理。因为:第一,自己对事物(……)的执著是造成痛苦的主要因素。第二,因生瞋而想对怨敌本为苦性的五蕴身制造痛苦,这是业果愚的表现。第三,自己已受了菩萨戒,所依是菩萨的誓言,若对众生生瞋,则从根本上破坏了这一所依。

    B2、显示理应悲愍

  “理”是道理,即众生都是亲人而且都是刹那坏灭、三苦随逐的本性。由于这些道理,菩萨本应悲悯众生,怎么能对众生起瞋心呢?

  “宿生亲善想”,即一切有情过去生都是自己亲爱之人的观想。

    B2.1、修宿生亲善想

  菩萨对怨害有情如何修习宿生亲善想呢?

  以下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来转变观念。

  应当思惟:在茫茫人海中,不容易找到少数几个人,在往昔漫长的轮回转世中,不曾做过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师长等。

  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有情,几乎都是前世的亲人或师长。思惟此理之后,须明白:一切怨敌无不是亲人(原先认为是怨敌的,其实无不是自己的亲人)。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内心若能肯定、深信这一点,以下的瞋心即会平复,安忍就会生起。

  依想堪忍

  “如理思惟”:“如”是符合,符合道理的思惟就是如理思惟。这是修行的关键。

  像这样合乎道理地思惟,不知不觉就会转变观念,即对怨敌舍弃瞋恨的想法,安住在他是很亲爱、很和善的观想中。

  有了这一层基础,安忍就能水到渠成地生起。所以,并不是要你强忍硬忍,这其中有许多善巧方便,若能按照方法训练纯熟,安忍也不难做到。这就像射箭一样,通过反复练习之后,就很容易射中目标。

  亲善想串习坚固之后,内心就能安住亲善想中,这时心很柔软,要残忍也残忍不起来。这样,当怨敌伤害自己时,依靠亲善想,自然就能不起瞋心了。

    B2.2、修习苦想

  菩萨对怨害有情如何修习苦想呢?

  菩萨应这样观察:有情当中那些事事如意圆满之人,尚且时时为苦苦、坏苦、行苦随逐,不能解脱三苦,何况处于衰损中的有情!

  如理思维苦谛,就要思维苦苦、坏苦和行苦。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人的出离,普通人平时不会说出离,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烦的时候,才会想到要出离。不用说这样的出离没有希求解脱的成分,就连对轮回的厌离也谈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极的逃避,而且只是逃离人道中暂时的苦苦,还没有意识到坏苦和行苦。一旦情况好转,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坏苦,也就是众生所谓的生活美满、工作顺利的时候,他们就立即不出离了,高高兴兴地继续世俗生活去了。

  对苦苦的厌离,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狱里的众生。地狱里的众生,痛苦没有停息的时候,一直处在惊恐、惨叫的过程中,因此他们分分秒秒都在想着离开这个苦难之地,对于地狱,他们连一丝一毫的留恋和不舍都不会生起,只要能够脱离地狱,他们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但是这还不是出离心,因为他们只是对地狱的厌离,一旦脱离地狱,便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坏苦去了。

  坏苦就是会变坏的苦,世间则称之为快乐、幸福。也就是一切有漏的乐是坏苦。一切凡夫都喜欢快乐,厌离痛苦,但是什么是快乐,却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凡夫所说的快乐,具体就是欲界的快乐和色界的禅悦,而这些以佛法的智慧眼看来,却统统都是苦。它们苦在哪里呢?苦就苦在这些所谓快乐的背后,隐藏着更强大、更长久的苦苦,也就是说,想要尝试这些快乐的凡夫,在不久之后,就要面临着难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贴切地给它取了一个坏苦的名字。

  因此坏苦就像有毒的美食,吃起来虽然美味,但是后患无穷,[如7天后就会死去,] 有智慧的人,事先就会看到它们的后果,不会被它所诱惑。

  人们常说人间的欲乐难以放下,比如说汽车、别墅、爱情(财宝、名利、官位)等等,其实在欲界天人看来,人间的这些享用是那么地低级,比起他们的优越环境和男女之间的情爱,人间的生活就和猪的生活没有两样。同样,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来,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么的低级,没有档次。色界初禅天获得的,就是断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叫“离生喜乐”,色界天在禅定的内在快乐上越来越深入,最后甚至意识到了禅定的快乐也是一种累赘,而进入到了纯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这样就进入到了无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乐,都是会变坏的,会失去的,苦苦在之后还是会再卷土重来,所以都属于坏苦,是同样追求不得的。

  那么修持境界高的一类外道,对于坏苦的厌离心是非常强的。它们为了消除他们所谓的业障,往往会抛弃现世的一切快乐追求,而专门选择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单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发生。

  因此,作为内道的佛弟子,当自己对世间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时候,应该想想(1)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们可能正在可怜自己呢;(2)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们为了那些错误的目标,都能够放下一切,坚持苦行,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去追求那些坏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弃坏苦,但是他们不知道坏苦之上,还有一层行苦,这是只有内道佛教之中才宣说了的。

  所谓行苦,这应该从因和果两个侧面去理解。从果上看,我们的这个身心,是从过去的烦恼和业力中产生的,来源就非常的不清净。并且一直受着过去的业和烦恼的支配而变化着,经中说:“若非常,即是苦。”;从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蕴,烦恼就会和它形影不离,[潜伏着无量的烦恼种子,所以一遇到外缘,都会立即引发贪、瞋、痴等某种烦恼,]随着烦恼就会造业,因此而必将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苦来。

  所以,生死之中即便是最兴盛的人——梵天、帝释天或者总统、富豪,也是被业惑所困,毫无自由,就这样以业力在生死海中一波又一波地漂泊。众生都是这样困于行苦之中的可怜悯者。

  我自己的生命体,他人的生命体,这一切都是以苦为它的体性。怨敌愚痴无知,才会在我这样以苦为体性的生命体上,再给我增加痛苦(我本来已够苦了,他还要给我添加痛苦,这是他的无知),我现在既然学了佛法,知道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怎么能在他苦性的生命体上,再给他添加一层痛苦呢?

  B2.3、小结合说

  理应悲悯众生,这里修法的基础是亲善想、无常想以及苦想,此三想一旦坚固,便能如理作意。即应至心思惟:眼前的怨家本是我前世的父母、亲人(亲善想),他沉溺在轮回中,刹那坏灭(无常想),时时遭受三苦逼恼,现在又被烦恼魔迷惑狂乱,如疯病发作般,毁坏自己今生来世的义利(苦想)。因此,我应当哀悯他们,不悲悯他尚且不合理,何况去瞋恚、报复呢?

  这样思惟之后,自然对他生起哀怜,而不起瞋恚。

  《大智度论》说:诸佛菩萨以大悲为根本,从大悲出生。瞋是灭坏大悲的剧毒,菩萨瞋恨可怜的众生,尤其不适宜。如果毁坏了大悲的根本,怎么能称为菩萨呢?菩萨又能从何出生呢?因此,大乘人应当修习忍辱。

    C、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分二:

    一、破除不喜怨家富乐 

    二、破除欢喜怨家衰损

  “破除不喜怨敌富乐喜其衰损”,即应破除不喜欢怨敌安乐而喜欢他衰败的心态。

    C1、破除不喜怨家富乐

  所破是见怨家圆满、安乐时,嫉妒不欢喜的心态。能破是思惟自己发菩提心时,立誓利乐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情成佛的本愿。

  首先,以两对相违来破除菩萨不喜怨家富乐的心态。

  第一对相违:

  本来为了利乐有情而发菩提心,现在有情自己获得安乐,你反而瞋恚他。

  这是第一对相违,即:发愿时承诺要将最大的成佛安乐给予有情,但现在有情自己稍得些许安乐,你反而不乐意。这是口中承诺的与心中所想的相违。

  第二对相违:

  你发愿时又说“但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成为三界应供,得到所有众生的恭敬供养”。然而现在见到他稍微得到一点低劣的供养恭敬,你心里却不愿意,生起忧恼,这是非常矛盾的。

  因此,不论他有多大的富贵安乐,自己都应当断除嫉妒,以最真诚的心为他感到欢喜。如果不这样,则发菩提心和利乐有情只是空话而已。

  宋朝邵康节有诗云:“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就算我自己贫穷也不要紧)。”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连世间贤人都有如此宏大的志愿、宽广的胸怀,作为菩萨却嫉妒有情的富乐,这诚然是万分羞耻的事。就像一位君王发愿要为民众谋福,但是当他看见某户人家享用山珍海味时,却心生嫉妒,这是很可笑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尽力对治嫉妒心。

  你最初发心时,说要让一切有情都成为三界应供的世尊,现在有情得到些许低劣的利养恭敬,你又为何心生忧恼呢?应当欢喜!

  本…

《如理思维,对治瞋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