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理思維,對治瞋心▪P4

  ..續本文上一頁烈。

  一、邪見者說:對損害者瞋恚是合理的,因爲他是造成損害的因素、具有過失的緣故。

  破斥:

  另外,此因也成立,因爲對方愚癡不明業果而作損害,自己也愚癡不懂瞋恚的過患而生瞋心。

  二、邪見者說:對損害者生瞋是合理的,因爲我不能容忍他對我的傷害。

  破斥:

  身爲菩薩應當安忍任何損害,因爲菩薩趣入利他之行後,就要遵循自己的承諾攝受一切衆生,更不能傷害任何衆生。

  此因也決定成立,因爲:聲聞僅僅爲了成辦自己的利益,尚且都能不生瞋心,何況菩薩已投入利益一切有情的修行中,更不應該對有情生瞋心。譬如,被魔困擾的人,連一般人都不會對他生瞋,何況承諾一定要爲他治療的醫生。

  總之,我們應通過觀察所依,認識到對怨敵生瞋沒有任何道理。因爲:第一,自己對事物(……)的執著是造成痛苦的主要因素。第二,因生瞋而想對怨敵本爲苦性的五蘊身製造痛苦,這是業果愚的表現。第叁,自己已受了菩薩戒,所依是菩薩的誓言,若對衆生生瞋,則從根本上破壞了這一所依。

    B2、顯示理應悲愍

  “理”是道理,即衆生都是親人而且都是刹那壞滅、叁苦隨逐的本性。由于這些道理,菩薩本應悲憫衆生,怎麼能對衆生起瞋心呢?

  “宿生親善想”,即一切有情過去生都是自己親愛之人的觀想。

    B2.1、修宿生親善想

  菩薩對怨害有情如何修習宿生親善想呢?

  以下教導我們,如何通過觀察來轉變觀念。

  應當思惟:在茫茫人海中,不容易找到少數幾個人,在往昔漫長的輪回轉世中,不曾做過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師長等。

  因此,我們所遇到的有情,幾乎都是前世的親人或師長。思惟此理之後,須明白:一切怨敵無不是親人(原先認爲是怨敵的,其實無不是自己的親人)。這是認識上的重大轉變,內心若能肯定、深信這一點,以下的瞋心即會平複,安忍就會生起。

  依想堪忍

  “如理思惟”:“如”是符合,符合道理的思惟就是如理思惟。這是修行的關鍵。

  像這樣合乎道理地思惟,不知不覺就會轉變觀念,即對怨敵舍棄瞋恨的想法,安住在他是很親愛、很和善的觀想中。

  有了這一層基礎,安忍就能水到渠成地生起。所以,並不是要你強忍硬忍,這其中有許多善巧方便,若能按照方法訓練純熟,安忍也不難做到。這就像射箭一樣,通過反複練習之後,就很容易射中目標。

  親善想串習堅固之後,內心就能安住親善想中,這時心很柔軟,要殘忍也殘忍不起來。這樣,當怨敵傷害自己時,依靠親善想,自然就能不起瞋心了。

    B2.2、修習苦想

  菩薩對怨害有情如何修習苦想呢?

  菩薩應這樣觀察:有情當中那些事事如意圓滿之人,尚且時時爲苦苦、壞苦、行苦隨逐,不能解脫叁苦,何況處于衰損中的有情!

  如理思維苦谛,就要思維苦苦、壞苦和行苦。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的出離,普通人平時不會說出離,只有等生活遇到挫折,工作遇到麻煩的時候,才會想到要出離。不用說這樣的出離沒有希求解脫的成分,就連對輪回的厭離也談不上,充其量只是消極的逃避,而且只是逃離人道中暫時的苦苦,還沒有意識到壞苦和行苦。一旦情況好轉,苦苦又消失了,遇到壞苦,也就是衆生所謂的生活美滿、工作順利的時候,他們就立即不出離了,高高興興地繼續世俗生活去了。

  對苦苦的厭離,做得最出色的,是地獄裏的衆生。地獄裏的衆生,痛苦沒有停息的時候,一直處在驚恐、慘叫的過程中,因此他們分分秒秒都在想著離開這個苦難之地,對于地獄,他們連一絲一毫的留戀和不舍都不會生起,只要能夠脫離地獄,他們願意付出任何的代價。但是這還不是出離心,因爲他們只是對地獄的厭離,一旦脫離地獄,便又好了傷疤忘了痛,追求五欲享受,也就是壞苦去了。

  壞苦就是會變壞的苦,世間則稱之爲快樂、幸福。也就是一切有漏的樂是壞苦。一切凡夫都喜歡快樂,厭離痛苦,但是什麼是快樂,卻從一開始就沒有弄清楚。凡夫所說的快樂,具體就是欲界的快樂和色界的禅悅,而這些以佛法的智慧眼看來,卻統統都是苦。它們苦在哪裏呢?苦就苦在這些所謂快樂的背後,隱藏著更強大、更長久的苦苦,也就是說,想要嘗試這些快樂的凡夫,在不久之後,就要面臨著難以承受的苦苦,因此佛陀非常智慧、非常貼切地給它取了一個壞苦的名字。

  因此壞苦就像有毒的美食,吃起來雖然美味,但是後患無窮,[如7天後就會死去,] 有智慧的人,事先就會看到它們的後果,不會被它所誘惑。

  人們常說人間的欲樂難以放下,比如說汽車、別墅、愛情(財寶、名利、官位)等等,其實在欲界天人看來,人間的這些享用是那麼地低級,比起他們的優越環境和男女之間的情愛,人間的生活就和豬的生活沒有兩樣。同樣,在色界具有禅定的天人看來,欲界天的享用,也是那麼的低級,沒有檔次。色界初禅天獲得的,就是斷除了欲界追求的一種內在的快樂,因此叫“離生喜樂”,色界天在禅定的內在快樂上越來越深入,最後甚至意識到了禅定的快樂也是一種累贅,而進入到了純粹的想心所之中去了,這樣就進入到了無色界的禅定。

  欲界和色界的快樂,都是會變壞的,會失去的,苦苦在之後還是會再卷土重來,所以都屬于壞苦,是同樣追求不得的。

  那麼修持境界高的一類外道,對于壞苦的厭離心是非常強的。它們爲了消除他們所謂的業障,往往會抛棄現世的一切快樂追求,而專門選擇苦行,比如一生都保持單腿站立,甚至有放火自焚等等事情的發生。

  因此,作爲內道的佛弟子,當自己對世間的一些追求割舍不下的時候,應該想想(1)欲界天人、色界天人,他們可能正在可憐自己呢;(2)甚至可以想想那些苦行的外道,他們爲了那些錯誤的目標,都能夠放下一切,堅持苦行,那自己還有什麼理由去追求那些壞苦呢!

  外道苦行的人能放棄壞苦,但是他們不知道壞苦之上,還有一層行苦,這是只有內道佛教之中才宣說了的。

  所謂行苦,這應該從因和果兩個側面去理解。從果上看,我們的這個身心,是從過去的煩惱和業力中産生的,來源就非常的不清淨。並且一直受著過去的業和煩惱的支配而變化著,經中說:“若非常,即是苦。”;從因上看,只要有了近取五蘊,煩惱就會和它形影不離,[潛伏著無量的煩惱種子,所以一遇到外緣,都會立即引發貪、瞋、癡等某種煩惱,]隨著煩惱就會造業,因此而必將製造出各種各樣的新的苦來。

  所以,生死之中即便是最興盛的人——梵天、帝釋天或者總統、富豪,也是被業惑所困,毫無自由,就這樣以業力在生死海中一波又一波地漂泊。衆生都是這樣困于行苦之中的可憐憫者。

  我自己的生命體,他人的生命體,這一切都是以苦爲它的體性。怨敵愚癡無知,才會在我這樣以苦爲體性的生命體上,再給我增加痛苦(我本來已夠苦了,他還要給我添加痛苦,這是他的無知),我現在既然學了佛法,知道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怎麼能在他苦性的生命體上,再給他添加一層痛苦呢?

  B2.3、小結合說

  理應悲憫衆生,這裏修法的基礎是親善想、無常想以及苦想,此叁想一旦堅固,便能如理作意。即應至心思惟:眼前的怨家本是我前世的父母、親人(親善想),他沈溺在輪回中,刹那壞滅(無常想),時時遭受叁苦逼惱,現在又被煩惱魔迷惑狂亂,如瘋病發作般,毀壞自己今生來世的義利(苦想)。因此,我應當哀憫他們,不悲憫他尚且不合理,何況去瞋恚、報複呢?

  這樣思惟之後,自然對他生起哀憐,而不起瞋恚。

  《大智度論》說: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根本,從大悲出生。瞋是滅壞大悲的劇毒,菩薩瞋恨可憐的衆生,尤其不適宜。如果毀壞了大悲的根本,怎麼能稱爲菩薩呢?菩薩又能從何出生呢?因此,大乘人應當修習忍辱。

    C、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敗分二:

    一、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二、破除歡喜怨家衰損

  “破除不喜怨敵富樂喜其衰損”,即應破除不喜歡怨敵安樂而喜歡他衰敗的心態。

    C1、破除不喜怨家富樂

  所破是見怨家圓滿、安樂時,嫉妒不歡喜的心態。能破是思惟自己發菩提心時,立誓利樂一切有情、願一切有情成佛的本願。

  首先,以兩對相違來破除菩薩不喜怨家富樂的心態。

  第一對相違:

  本來爲了利樂有情而發菩提心,現在有情自己獲得安樂,你反而瞋恚他。

  這是第一對相違,即:發願時承諾要將最大的成佛安樂給予有情,但現在有情自己稍得些許安樂,你反而不樂意。這是口中承諾的與心中所想的相違。

  第二對相違:

  你發願時又說“但願一切有情都能成佛,成爲叁界應供,得到所有衆生的恭敬供養”。然而現在見到他稍微得到一點低劣的供養恭敬,你心裏卻不願意,生起憂惱,這是非常矛盾的。

  因此,不論他有多大的富貴安樂,自己都應當斷除嫉妒,以最真誠的心爲他感到歡喜。如果不這樣,則發菩提心和利樂有情只是空話而已。

  宋朝邵康節有詩雲:“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求處處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甯靜幹戈息,我若貧時也不妨(就算我自己貧窮也不要緊)。”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連世間賢人都有如此宏大的志願、寬廣的胸懷,作爲菩薩卻嫉妒有情的富樂,這誠然是萬分羞恥的事。就像一位君王發願要爲民衆謀福,但是當他看見某戶人家享用山珍海味時,卻心生嫉妒,這是很可笑的。所以,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盡力對治嫉妒心。

  你最初發心時,說要讓一切有情都成爲叁界應供的世尊,現在有情得到些許低劣的利養恭敬,你又爲何心生憂惱呢?應當歡喜!

  本…

《如理思維,對治瞋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