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悟道(1)?

  数千年来,能够悟道一直是佛门弟子倾一生之努力追求的唯一目标。然而,自古能够悟道者凤毛麟角!能够悟道真的那么难吗?又难在那里?社会文化和科技智慧总是随着人类的努力不断向前推进着。那么,在今天是否有更为直接的悟道捷径呢?

  第一节:六祖悟道

  在1337年之前(公元671年),时年67岁的禅宗五祖弘忍在开东山法门19年后,开始考虑法衣传承的问题。当时五祖门下有一千多弟子,其中出类拔萃者不在少数(从五祖圆寂后,其十大弟纷纷自立门派——如净众宗、宣什宗、老安禅、法如禅,这一点就足已证明当时东山盛世是人才济济的)。在这些高僧中,特别优秀的就是被推为上座的神秀。因为大部分弟子自叹不如神秀,所以法衣传给谁的问题大家几乎就默认了神秀。

  然而,接下来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突然冒出了一位相貌丑陋(葛獠)的寺院杂役,竟然让五祖下定决心将法衣传给这位“白丁”。为什么一个深入三藏经论且专研了一生佛法的高僧(这时神秀已经是65岁高龄了),竟然不如一位目不识丁年仅24岁的杂役?是什么样的评判标准让五祖做出不合常情事理决断的?

  《坛经》做了如下描述:当五祖为慧能说《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灵光一闪于言下大悟,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慧能对五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听罢此言,知慧能已悟入本心,进而说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弘忍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悟到本心,修学佛法都将落于空想玄谈。比如神秀就是例子,虽然对于佛法辩论议理样样第一,而且学到了65岁,然而未识本心,等于白学佛法。如果识得本心自性即是“丈夫、天人师、佛”。所以很清楚,让五祖下定决心将法衣传给谁的唯一原因只有一点:谁悟入本心了。

  

  第二节:悟入本心重要性

  佛祖在《楞严经》中开篇即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简单解释说,人们之所以在世间生死轮回受苦,就是因为“未识本心”。

  佛祖接着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用一个比喻加以说明:有一群想过河的人在一起讨论研究和用各种方法尝试着到达河对岸(河对岸:解脱生死)。结果经过数千年许多人(佛祖之前就有许多先辈们就一直在求一个终极的“道”)的努力尝试后,有一个人率先到达了河对岸,当然这个人就是佛祖。到了河对岸的佛祖当回顾那些在河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时发出了一个最大的感叹:一切众生之所以修习几千年都不能到达彼岸,就是因为不知道两种根本,在不明了两种根本的情况下去修行就犹如煮河沙欲成饭食一样,就算经过几千年也不会求得那个终极的“道”。

  为了明晰那个终极的道,我们先看这两种根本是什么?

  第一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解释:人们在寻求解脱生死方法时,错误地认为自己的那个由攀缘而来的执著妄想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结果就围绕着这个攀缘心研究起来。这如同比喻说,人们过河,结果认为河中的一座小岛是对岸,结果就围绕着这个小岛研究起来,这样,因为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到达河对岸(用另一句话来说,诸多尝试着过河的人们,连最终到那里去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过得河去呢?)

  第二种根本:“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解释:那个恒久以来的真心自性是“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的那个东西。佛祖以此指明了河对岸的正确方向。

  总结两种根本:人们之所以无法悟道就是因为错误认为“攀缘心”(执著妄想)是真心自性,而真正的真心自性恰恰是生出“攀缘心”的那个东西。

  悟道是悟什么?

  佛祖说这个世界是这样的:“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以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果谁悟到了这点谁就悟道了。所以,悟道即是悟到山河虚空大地都是真心创造出来的。悟到这点也即是悟入本心。

  

  第三节:佛祖是如何指明本心的

  佛祖说:不识本心自性去修道,如同“煮沙欲成饭”。然而,由于那个本心自性是如同只有吃到火龙果才会品尝到滋味的个人体悟,所以本心自性“不可说”,只能“指”(所以佛祖才会说“以指指月,指非是月”这句话)。佛祖是如何指的呢?

  一、七处征心,八还辨见。

  首先,佛祖通过对能够在这个世界中所能找得到的七个地方“觅心了不可得”(即: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潜在诸根中。4、心不在非开合明暗处。5、心不在随所合处而有。6、心不在中间。7、心也不是一切无著),但又实实在在觉知到这七个地方的方式指明能知之性的“心”是周遍一切处所的,这个心即是“本心”。

  其次,佛祖又通过将人们能够见到的世界上的八种境像将之归还于本处(即:“1、明还日轮。2、暗还黑月。3、通还户牖。4、壅还墙宇。5、缘还分别。6、顽虚还空。7、郁袝还尘。8、清明还霁),而后还存在着一个还不掉的东西就是能见之性的方式指明了能见之性(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个就是“自性”了。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即所谓“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竟然如此简单吗?

  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是对心为何物逻辑的上推理,也是用来标指月亮的手指。而理悟到本心自性则是一个非逻辑的问题——如同看到月亮。通过逻辑的思考得出一个非逻辑的答案当然不是如字面上那么简单,但也不要高推圣境,只要领悟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大家都会直接悟入本心。

  二、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佛祖在第二种根本中说那个本心是“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的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能生出诸缘和被诸缘所“遗”的东西。解释如下:

  你现在想象一下,有一只头戴礼帽的唐老鸭,手里拿着文明棍,在猛吸一口雪茄后向你吐了一个大烟圈。这个想象出的思念就是一个“缘”,而这个缘是由谁发起的呢?是你。而“你”就是那个真心自性,就是那个“生”出这想象思念的东西。

  那么你会问:想象思念可以由“那个东西”生出,眼前的一块石头也是缘,既然能生出诸缘,那么那个东西能凭空“生”出一块黄金或石头吗?

  答案:可以。否则佛祖就白悟道了。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出来了,你一定会问,我怎么就用心造不出一块石头?自古许许多多的人之所以没有悟道,都被阻于此“坎”之下。下面我们先看,对于“心”是如何生出石头的这一点,自古以来总的推理方法(手指)总结起来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宇宙中任何物质景象都是你的心在做分别。比如说,外在的山川河流、星星和蝴蝶,对于你来说(注意,是仅对于你来说),它们之所以会存在,是由你的心在感知。“就算是”你在脑中想象,假如你死了,其他人依旧会感知到“你曾经感知到的山川河流”的这种想法依旧是你此刻脑中的推断。所以,如果没有你此时此刻的推断,根本就没有什么“就算是”之类事情的发生。所以,一切都是你此时此刻的心的分别。世界上别无它物,唯有一心,而心外无物。由此推断一切唯心所现。如果你能通过心外无物的逻辑性悟出心生万物的非逻辑性,你就超越古代大德;否则你就不如古人。

  

  第四节、今天将以什么样的触摸方式悟入心生万物

  总结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我们只要能解决两个问题,就能像六祖一样悟入本心自性了。这两个问题即是佛祖所说的两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对两种根本用现代语言转化一下就是:第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佛祖表述为人们修道时犯的最大、也是最更根本性的错误):真心自性是能生诸缘的,而攀缘心(即思想观念、快乐愤怒和执著妄想)是生不出诸缘的,如果能够证明生出诸缘的那个东西不是攀缘心,也就领悟到了攀缘心不是真心自性,我们也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根本问题:如果我们清楚本心是如何生出黄金、石头、山河虚空大地的,也就清楚了本心是什么,也就解决了第二个根本问题。

  一、第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执著妄想不是本心自性?

  1、是什么决定物质存在的?

  物质,比如一个电子假如是波的话,我们就得接受电子以及山河大地皆是以虚无的、立体的波(参考前文)的形态同时存在于宇宙空间任何地方的。假如电子是粒子,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山河大地就都是实在的。所以问题的关键的是,是什么决定电子是波还是粒子的?

  在双孔实验(也叫双缝实验)中,如果在一个孔上放上监视器,一个电子就会以50%,即一半概率以粒子形式穿过其中一个孔。如果撤除监视器,每一电子就都会以一道波的运行方式同时穿过两个孔。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电子是波还是粒子取决于监视器。进一步说,让山河大地成为实在的是监视器的作用。

  2、监视器是什么?

  监视器是一个构造简单的东西。如果你把绳子一头拴在小路对面的树上,而把另一头握在手里。那么当有人通过小路时就会踢到绳子,结果通过绳子是否会发生震动你就可以监视小路上是否有人通过了。这个绳子就是一个“路人监视器”。

  监视电子的“绳子”是用…

《如何悟道(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悟道(2)?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