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年來,能夠悟道一直是佛門弟子傾一生之努力追求的唯一目標。然而,自古能夠悟道者鳳毛麟角!能夠悟道真的那麼難嗎?又難在那裏?社會文化和科技智慧總是隨著人類的努力不斷向前推進著。那麼,在今天是否有更爲直接的悟道捷徑呢?
第一節:六祖悟道
在1337年之前(公元671年),時年67歲的禅宗五祖弘忍在開東山法門19年後,開始考慮法衣傳承的問題。當時五祖門下有一千多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不在少數(從五祖圓寂後,其十大弟紛紛自立門派——如淨衆宗、宣什宗、老安禅、法如禅,這一點就足已證明當時東山盛世是人才濟濟的)。在這些高僧中,特別優秀的就是被推爲上座的神秀。因爲大部分弟子自歎不如神秀,所以法衣傳給誰的問題大家幾乎就默認了神秀。
然而,接下來的神奇之處就在于,突然冒出了一位相貌醜陋(葛獠)的寺院雜役,竟然讓五祖下定決心將法衣傳給這位“白丁”。爲什麼一個深入叁藏經論且專研了一生佛法的高僧(這時神秀已經是65歲高齡了),竟然不如一位目不識丁年僅24歲的雜役?是什麼樣的評判標准讓五祖做出不合常情事理決斷的?
《壇經》做了如下描述:當五祖爲慧能說《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慧能靈光一閃于言下大悟,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對五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聽罷此言,知慧能已悟入本心,進而說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五祖弘忍意思是說:“如果沒有悟到本心,修學佛法都將落于空想玄談。比如神秀就是例子,雖然對于佛法辯論議理樣樣第一,而且學到了65歲,然而未識本心,等于白學佛法。如果識得本心自性即是“丈夫、天人師、佛”。所以很清楚,讓五祖下定決心將法衣傳給誰的唯一原因只有一點:誰悟入本心了。
第二節:悟入本心重要性
佛祖在《楞嚴經》中開篇即說:“汝等當知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簡單解釋說,人們之所以在世間生死輪回受苦,就是因爲“未識本心”。
佛祖接著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用一個比喻加以說明:有一群想過河的人在一起討論研究和用各種方法嘗試著到達河對岸(河對岸:解脫生死)。結果經過數千年許多人(佛祖之前就有許多先輩們就一直在求一個終極的“道”)的努力嘗試後,有一個人率先到達了河對岸,當然這個人就是佛祖。到了河對岸的佛祖當回顧那些在河中苦苦掙紮的人們時發出了一個最大的感歎:一切衆生之所以修習幾千年都不能到達彼岸,就是因爲不知道兩種根本,在不明了兩種根本的情況下去修行就猶如煮河沙欲成飯食一樣,就算經過幾千年也不會求得那個終極的“道”。
爲了明晰那個終極的道,我們先看這兩種根本是什麼?
第一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
解釋:人們在尋求解脫生死方法時,錯誤地認爲自己的那個由攀緣而來的執著妄想心就是自己的真心自性,結果就圍繞著這個攀緣心研究起來。這如同比喻說,人們過河,結果認爲河中的一座小島是對岸,結果就圍繞著這個小島研究起來,這樣,因爲方向錯了,就永遠不會到達河對岸(用另一句話來說,諸多嘗試著過河的人們,連最終到那裏去都不知道,又怎麼能夠過得河去呢?)
第二種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解釋:那個恒久以來的真心自性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的那個東西。佛祖以此指明了河對岸的正確方向。
總結兩種根本:人們之所以無法悟道就是因爲錯誤認爲“攀緣心”(執著妄想)是真心自性,而真正的真心自性恰恰是生出“攀緣心”的那個東西。
悟道是悟什麼?
佛祖說這個世界是這樣的:“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以及“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如果誰悟到了這點誰就悟道了。所以,悟道即是悟到山河虛空大地都是真心創造出來的。悟到這點也即是悟入本心。
第叁節:佛祖是如何指明本心的
佛祖說:不識本心自性去修道,如同“煮沙欲成飯”。然而,由于那個本心自性是如同只有吃到火龍果才會品嘗到滋味的個人體悟,所以本心自性“不可說”,只能“指”(所以佛祖才會說“以指指月,指非是月”這句話)。佛祖是如何指的呢?
一、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首先,佛祖通過對能夠在這個世界中所能找得到的七個地方“覓心了不可得”(即:1、心不在內。2、心不在外。3、心不潛在諸根中。4、心不在非開合明暗處。5、心不在隨所合處而有。6、心不在中間。7、心也不是一切無著),但又實實在在覺知到這七個地方的方式指明能知之性的“心”是周遍一切處所的,這個心即是“本心”。
其次,佛祖又通過將人們能夠見到的世界上的八種境像將之歸還于本處(即:“1、明還日輪。2、暗還黑月。3、通還戶牖。4、壅還牆宇。5、緣還分別。6、頑虛還空。7、郁袝還塵。8、清明還霁),而後還存在著一個還不掉的東西就是能見之性的方式指明了能見之性(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這個就是“自性”了。七處征心和八還辨見即所謂“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竟然如此簡單嗎?
七處征心與八還辨見是對心爲何物邏輯的上推理,也是用來標指月亮的手指。而理悟到本心自性則是一個非邏輯的問題——如同看到月亮。通過邏輯的思考得出一個非邏輯的答案當然不是如字面上那麼簡單,但也不要高推聖境,只要領悟的方向是正確的,那麼大家都會直接悟入本心。
二、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佛祖在第二種根本中說那個本心是“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是能生出諸緣和被諸緣所“遺”的東西。解釋如下:
你現在想象一下,有一只頭戴禮帽的唐老鴨,手裏拿著文明棍,在猛吸一口雪茄後向你吐了一個大煙圈。這個想象出的思念就是一個“緣”,而這個緣是由誰發起的呢?是你。而“你”就是那個真心自性,就是那個“生”出這想象思念的東西。
那麼你會問:想象思念可以由“那個東西”生出,眼前的一塊石頭也是緣,既然能生出諸緣,那麼那個東西能憑空“生”出一塊黃金或石頭嗎?
答案:可以。否則佛祖就白悟道了。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出來了,你一定會問,我怎麼就用心造不出一塊石頭?自古許許多多的人之所以沒有悟道,都被阻于此“坎”之下。下面我們先看,對于“心”是如何生出石頭的這一點,自古以來總的推理方法(手指)總結起來是這樣的:
無論如何宇宙中任何物質景象都是你的心在做分別。比如說,外在的山川河流、星星和蝴蝶,對于你來說(注意,是僅對于你來說),它們之所以會存在,是由你的心在感知。“就算是”你在腦中想象,假如你死了,其他人依舊會感知到“你曾經感知到的山川河流”的這種想法依舊是你此刻腦中的推斷。所以,如果沒有你此時此刻的推斷,根本就沒有什麼“就算是”之類事情的發生。所以,一切都是你此時此刻的心的分別。世界上別無它物,唯有一心,而心外無物。由此推斷一切唯心所現。如果你能通過心外無物的邏輯性悟出心生萬物的非邏輯性,你就超越古代大德;否則你就不如古人。
第四節、今天將以什麼樣的觸摸方式悟入心生萬物
總結以上可以清楚看到,我們只要能解決兩個問題,就能像六祖一樣悟入本心自性了。這兩個問題即是佛祖所說的兩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對兩種根本用現代語言轉化一下就是:第一個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佛祖表述爲人們修道時犯的最大、也是最更根本性的錯誤):真心自性是能生諸緣的,而攀緣心(即思想觀念、快樂憤怒和執著妄想)是生不出諸緣的,如果能夠證明生出諸緣的那個東西不是攀緣心,也就領悟到了攀緣心不是真心自性,我們也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根本問題:如果我們清楚本心是如何生出黃金、石頭、山河虛空大地的,也就清楚了本心是什麼,也就解決了第二個根本問題。
一、第一個根本問題:爲什麼執著妄想不是本心自性?
1、是什麼決定物質存在的?
物質,比如一個電子假如是波的話,我們就得接受電子以及山河大地皆是以虛無的、立體的波(參考前文)的形態同時存在于宇宙空間任何地方的。假如電子是粒子,那麼世界上的一切山河大地就都是實在的。所以問題的關鍵的是,是什麼決定電子是波還是粒子的?
在雙孔實驗(也叫雙縫實驗)中,如果在一個孔上放上監視器,一個電子就會以50%,即一半概率以粒子形式穿過其中一個孔。如果撤除監視器,每一電子就都會以一道波的運行方式同時穿過兩個孔。到這裏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電子是波還是粒子取決于監視器。進一步說,讓山河大地成爲實在的是監視器的作用。
2、監視器是什麼?
監視器是一個構造簡單的東西。如果你把繩子一頭拴在小路對面的樹上,而把另一頭握在手裏。那麼當有人通過小路時就會踢到繩子,結果通過繩子是否會發生震動你就可以監視小路上是否有人通過了。這個繩子就是一個“路人監視器”。
監視電子的“繩子”是用…
《如何悟道(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