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
这些感觉对于修奢摩他是好的,但对修毗婆奢那却是不好的。因为奢摩他(定)会助长幻像,所以奢摩他需要很强的定,但毗婆奢那并不需要。
观的染不会发生在三种修行者身上:
1)不是用正确方法修毗婆奢那的人。这种情况下所生的烦恼不会是观的染。
2)修行不太精进的(不太精进,偏定的现象就不会产生)。
3)成就圣道,知道正确修法的人。
修行者去除观的染的时候,他很快就能清楚地见到生灭的身心,在七清净中,此智(第四阶智)至第十一阶智称为─行道智见清净。
5.坏随观智
此智是只见到灭去的身心所产生的智慧,此智修行者会见到内(心)、外(所缘)崩坏的五蕴。例如坐的色身为所知,是灭去的;而能知坐的色身之心,本身也是灭去的。
修行者从未见过这种现象,会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具足精进、正念、正知——此智是强到足以拔除邪见的。灭去的感觉太强了,以致于修行者只专注于这种灭去的现象上,而无法注意到生起的现象。见到身心这种崩坏现象所生起的智慧对修行者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体会到天地万物都是不实的、生灭的。
此智成就时,可以破除颠倒妄想——称为「常」颠倒想,一种妄执身心是常的邪见。此智成就时,修行者就会感觉到这是正确的修法,而再也不想尝试错误的修法了。
此智是拔除烦恼的第一步,而从此智开始一直到最后一阶智(道智)都持续在断除烦恼。烦恼开始渐渐地断除了,而这些烦恼正是每个人无始以来生死轮回沈浸之处。
证得此智有八种功德利益:
1)体会到未来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形态),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的。
2)因为体会到此生是苦,而感觉到此生是没有任何乐趣可言的。
3)对于灭苦产生强烈的乐欲。
4)如果是比丘,会产生仅需要简单的生活必需品的欲求(少欲知足)。
5)也让比丘生起严格持戒的强烈欲求。
6)使证得此智的人不会犯戒。
7)修行者变得乐于尽责、忍辱、同情他人的烦恼、也不容易受噪音等干扰的影响。
8)超脱乐与不乐的觉受。
6.怖畏现起智
此智中,体会到身心是有害的智慧生起了,因为第五阶智见到身心崩坏的现象,身心不实的感觉生起——体会到身心一直是迅速生灭的——这令修行者畏惧和恐怖。
修行者对于身心的感受再也没有乐趣可言了,甚至将来要出生于任何形式的生命(有),都会令他感到畏惧的——对过去的出生也是如此的感受。此智可以降伏贪爱,但还无法完全拔除。智慧是贪爱之敌,但就像在皮癣的患处抹药一样,药效退了之后皮肤又开始痒了。
7.过患随观智
第六阶智证得时(怖畏),就会导致此智。此智将身心视为危险、威胁之源。从第一阶智到此智,每一阶智都引发至下一阶智的生起,而每一阶智的感受都逐渐增强。修行者认知身心是过患的,而觉得如果没有身心是最好的。
此智体会到身心的五种过患:
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注1)的身心都好像是困在火坑一样。
(注1:欲界(此世界加上他方有感官享乐的世界),色界(有形体的世界) ,无色界(没有形体存在的世界))
2)体会到任何形式的有(生命)好像被十一把火困住一样: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火。(见1.4.4.2节第一圣谛的十一种苦)修行者感觉身心是过患的、危害的;是苦的根源。
3)体会到无明是身心的因,而且因无明而有生老病死,所以无明是过患的。
4)体会到身心每一刻都在衰变和崩坏,而因此是过患的。
5)体会到再继续生死轮回是过患的、危害的——因为任何形式的有(生命)的身心都是苦的根源,只会再引发苦果。
体会到五种过患的同时,也会生起五种功德:
1)不再出生是快乐的,一个没有身心之处是最安稳的。
2)如果不再出生于任何「有」是最快乐的,而这即是通往涅槃之道。
3)如果断除了造成身心的因,就可以不再受苦的束缚。
4)没有身心在任何「有」中衰变,会是一个寂静安稳之处。
5)不在轮回中出生是有益的,而且是快乐的泉源。
在此智中,修行者体会到身心或五蕴是实相(非男、非女),但这种实相却是一种过患。此智也有很强的智慧可以防止贪爱在心中产生颠倒妄想。此智是贪爱之敌,而使贪爱难以产生作用,因为五蕴被视为过患、危险而没有乐趣可言,所以贪爱无法在感受中暂留。
在此智中,修行者不再将正念视为好的,而视之为具足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的法——但正念仍然发挥作用。甚至对于智慧也是如此看待——无喜欢或不喜欢。这是因为没有爱或见(邪见)让修行者对正念和智慧产生贪爱。
即将成就涅槃的心,必须修到对贪爱产生敌对的感觉,然后心才可以脱离轮回而达到涅槃之道。
换句话说,如果修行者还妄执身心为常、乐、我、净的话,那么心就无法脱离轮回,通达涅槃而灭苦。心必须体会到苦,而体会苦的智慧将引导修行者成就涅槃。涅槃不能由禅定证得,因为禅定会产生乐颠倒想(妄执五蕴是快乐的),而不能体会身心是过患的真相。
8.厌离随观智
在每一阶智中,智慧是越来越强,此智对身心(五蕴)厌离的感觉生起了,这是由于上一阶智观察身心过患的结果,但这种厌离不是瞋心而是智慧。这种情形导致不想再出生于任何「有」之中,即使是最高的地位——国王,或亿万富翁。这就像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暗路是再继续生死轮回,另一条明路是安全保险的涅槃。由于对身心的厌离,对于这条暗路不感乐趣了,而通往涅槃的明路却似乎是非常动人的。这种从放下贪爱所得的智慧称为厌离随观智。如果完全放下贪爱便称为离染(无执),这导致解放或解脱,再由解脱导致涅槃。
成就此智至少可以体证三法印其中的一相:无常、苦、无我。如果厌离的感觉含有瞋心的话,就不是厌离随观智了,而这种含有瞋心的厌离是无法见到三法印的。
想由修毗婆奢那而脱离生死轮回的人,如果成就了此智,所有的烦恼,即使是从前很强的烦恼,也会变松变弱了。从此智起,由道心(注1)而引导致涅槃之道。
(注1:导致涅槃的道心(或道识)是:厌离、离染和彼分涅槃(以反面取代的方式暂灭烦恼)彼分涅槃的例子是在第一阶智时,我见被正见所取代了。)
此智厌离的觉受可以摘要成法句经的偈颂:
诸行皆无常,
智者了知此,
直道厌离苦,
此解脱真道。
9.欲解脱智
从第七阶智体会身心的危险和过患,而从第八阶智生起了厌离,现在修行者对于身心已经充满了一种求解脱的乐欲;就像被关在监牢里的人,无时无刻不想逃跑一样。
第六、七、八阶智是相关联的,而每一阶智的觉受是越来越强,怖畏现起智引发过患随观智,而再由过患随观智引发厌离随观智——然后产生欲解脱智。然后由此智(第九)导致涅槃;因为欲解脱可以导致对修行更精进而求证涅槃。
10.审察随观智
在前几个阶智中,由起怖畏知过患而生厌离,再导致欲从身心解脱出来。此智,由于欲求身心解脱的结果,激发修行者(注1)想找出一条解脱的路——但还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体会到身心中的三法印,而生起一种强烈欲求脱离身心的感觉。
(注1:这里所用的「修行者」是方便讲,但事实上只有般若在作用——非男、非女、无人。)
这种想解脱的欲求起源于第七、第八、第九阶智,这三个阶智加在一起引发一种非常清楚而猛利的般若智慧和想要断除烦恼的欲求并设法寻求一条解脱之道:一条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而伸展到未来的道路。此智,修行者比前几阶智更常见三法印,因为见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引发想要灭苦的强烈欲求。
(佛说只有三法印能引导人出离苦痛。一个修行者从未见过三法印,就无法脱离生死轮回。导致涅槃唯一的道路,就是将身心视为无常、苦、无我。)
11.行舍智
此智引发对身心(身心的行)的冷漠,再也不会对身心产生执着和贪恋——身心是长久以来我们妄执为「我」「我所有」「我自己」的东西。但这种冷漠夹杂着厌离的心态。
此智由前一阶智发展而来,能够强烈而清楚地照见五蕴(行)的不坚实性:非男、非女、非人、非上帝等等——而且生命一天天地消失了,可能很快就会死——对于身心实在是毫无乐趣可言。
以智慧体会到身心是空的、非男、非女的时候,不会再对身心产生兴趣了。同样地,觉得世界也是空的。因此舍心——对身心无爱憎之念,但这是与厌离相应的舍。现在,心想要证得涅槃而再也不想管身心了,也不想再生于三界之中了(三界见第七阶智脚注)。
此智是世间范围内最高的观智,此智可以启发修行者的道心(道识)和果心(成果),而使修行者成为一个圣者。这是一种很猛利的智慧,并且能断除大部分的烦恼,因为此智可以很清楚地见到三法印,所以引发了实证涅槃的强烈意愿。
第九阶智(欲求解脱)、第十阶智(想找出路)、第十一阶智(诸行的舍)都是相关联的-但第十一阶的智慧较强。
与三法印任何一相相应的舍心皆可称为解脱心。如果心由观无常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相解脱门。
如果心由观苦而趣向涅槃解脱的,称为无愿解脱门。
如果心由观无我而趣向于涅槃解脱的,称为空解脱门。
12.随顺智
因为此智是一个完整的智慧,所以可以帮助修行者体证四圣谛。此智是由前面几个阶智引发而生起的,而此阶的猛利智慧比前几智更具足信心、更加精进、更有念住、更具慧解——因为它体证了苦谛和集谛。以三十七道品而论,此智已经到达七菩提分(七觉支)(注1)的程度了,因为它可以帮助体证四圣谛。
(注1:七觉支见1.3.6节。)
佛法中有三个层次的智能(见图3-1)
第一和第二阶智:知遍知
第三和第四…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