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阶智:审察遍知
第五至第十四阶智:断遍知
毗婆奢那的作用是从第一阶智开始,逐渐断惑至第十二阶智为止。但此智仍属于世间——是世间智的作用。随顺智以三法印为所缘,体证了前二个圣谛(苦谛和集谛),自此以后就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也是最后一个观智。
随顺智是由观三法印的任何一相而引发道剎那(主宰道识的心),(见第十一阶智的最后三段)这整个过程仅在生起三个速行心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随顺智源于行舍智(第十一阶智)并且是种姓智(第十三阶智)生起的资助或助缘。
从随顺智(第十二阶智)发展至种姓智(第十三阶智)的过程如下:
图3-2
就像悬吊在绳子上过河一样,抓住绳子的是遍作(随顺智的第一个速行心:准备心),遍作心为道心作准备,下一个阶段悬吊的绳子将人带到河流中间的是近行(随顺智的第二个速行心)而随顺智再将人带到对岸上。当人落在对岸的时候,此心称为种姓智,此心是以涅槃为所缘。
随顺智是世间范围的最后一智——世间范围亦即以身心为所缘。从现在起涅槃成为心的所缘。
上述的方式(过程),从世间心到出世间心称为法决定(模范的次第)。
13.种姓智(行道智见清净)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阶智)的道剎那生起时所引发的智能,而智不同于前面其它阶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为所缘(出世间),但心仍属于世间。虽然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但此智尚未完全达到出世间,而前一阶智的心和所缘都还属于世间。
在此阶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从凡夫转变成圣人,这是在生死轮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虽然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
阿姜念说此智就好像刚开始从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对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样——这即是为什么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的原因。
14.道智(智见清净)
此智生于道心之中,而道心是以种姓智(第十三阶智)为助缘,如同第十三阶智一样,此智也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已完全断惑并且心和所缘都是出世间。
此智在以四个道心的力量完全断惑的过程中,是第一个生起的道心。当这个道心生起时,即证得须陀洹果(入流果)(注1)。虽然这个道心生起仅一剎那,但却使生命减少到最多仅剩七番生死便可脱离轮回了(须陀洹)。
(注1:后面三个道心导致更高的果证:斯陀洹、阿那含、阿罗汉。)
此智称为八正道中的正见:对四圣谛的正见。此阶的智慧像是雷雨中的闪电一般,因为它是非常强,非常明亮而突然的。
道心第一次生起时称为须陀洹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生起了三次。修行者第一次成为圣者,他不会再堕于四恶趣中了。
此智是乐的——出世间乐。共有四个出世间智:
1.须陀洹道(属于入流识)
2.斯陀含道(属于一来识)
3.阿那含道(属于不还识)
4.阿罗汉道(属于阿罗汉识)
15.果智
在七清净中,此智称为智见清净,道心(道识)在前一阶智(第十四阶智)生起时,是以涅槃为其所缘并且完全断惑——然后在此智中,果心生起的感觉是非常深刻而寂静的。这种顺序称为法决定,是次第的模式——亦即果心总是跟着道心而来。果心生起时,有时是三个剎那,有时是两个剎那。根器较利的修行者跳过遍作而从近作开始,然后随顺、种姓、道、然后果心(成果)是三次而非两次。
果心是从道心而生的出世间果,果心一生起,就灭去——它是没有作用的。果心灭去之后,涅槃不再是心的所缘了。在果智时修行者第二次成为圣者(第一次在道智——第十四阶智)。他现在称为须陀洹果的圣者,并可确定最多再七番生死就可以圆觉了。
对于三个智阶而言,此智完全在证智之中。
16.思惟反射智
在此智中修行者思惟前几智所体证的五件事:
1)道智(第十四阶智)(由此道而来)
2)果智(第十五阶智)(曾获如此功德)
3)涅槃(以此法为缘而通达)
4)已断的烦恼(曾舍断此等烦恼)
5)残余的烦恼(此等是我的残余烦恼)
此智源于果智(第十五阶智),而且又再回到世间的程度。因为我们回复到世间心,涅槃也不再是心的所缘了。
体证此智而达到任何前三个阶段的成就者(须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称为「有学的圣者」。在此智(第十六阶智)阿罗汉只思考前面四项——因为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所以不用再思惟残存的烦恼了。不是所有达到此智的圣者都思惟以上所有的问题,某些根器利的修行者,只思惟前三项——而完全不思惟烦恼。
此阶的智慧不同第十四、十五阶智——它们在当下以涅槃为所缘。而此智,修行者只是反应,而不在当下。前一阶智好比尝盐巴,而此智就像思惟盐巴的滋味。因此,此智不是出世间心,而是世间心,即使这是世间智,七清净也将它列为智见清净,而把出世间智(第十四、十五阶智)列在其下。这是因为此智源于第十四,十五阶智。
注:
1)在第一个成就的阶位,第十三阶智称为种姓智,因为修行者由凡夫种姓变成了圣人种姓;但接下来的成就(斯陀含等等)此智称为灌顶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成就者早已经是圣人了。但成就每一个道果的剎那心都是一样的。
2)第一阶智至第十二阶智都还属于世间,第十三阶智是过度的:一半世间一半出世间,第十四、十五阶智是真正的出世间,而第十六智又回到世间了。
3)有十种障碍将人束缚于轮回之中:
它们是:
1.「我」的邪见。 2.怀疑佛陀的教法。
3.执着于仪式和典礼(戒禁取见)。 4.欲贪。
5.瞋恨。 6.色贪。
7.无色贪。 8.慢。
9.掉举。 10.无明。
a)入流者(须陀洹):破除了前三种束缚,入流者是入于能导致涅槃之流,他最多再七番生死便可以解脱了。他已经确定不会再生于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
b)一来者(斯陀含):第四、第五个束缚减弱了,他再返回欲界一次便可解脱生死(欲界是指人、天)。
c)不还者(阿那含):第四、第五个束缚破除了,他不再生于欲界。
d)圆觉者(阿罗汉):最后五个束缚破除了,他不会再生于任何世界。
4)七清净:第一阶智是七清净中的见清净。第二阶智在七清净中是
度疑清净。第三、四阶智是道非道智见清净。第四至第十三阶智是行道智见清净。第十四至十六阶智是智见清净。
第 四 篇
总 结
「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因、什么缘;为什么如来灭度后,圣教不能常存?又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因、什么缘,如来灭度圣教得以常存?」
「婆罗门,这是由于没有实修;由于不多修行四念处,如来灭度后,圣教不能常存……」
(相应部-尼柯耶,大品)
4.1总结
毗婆奢那修法包含七清净、十六阶智、三解脱门(导致涅槃的方式)、四念处等等。但以上这些真正关系到身念处的——特别是四个主要和次要的姿势。其它念处的修法——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修法一样,十六阶智和七清净也一样,功德利益也是一样的,只是改变其所缘而已。
但是以受、心、法为念处的修法其所缘较为复杂,受念处有九种受要观照:苦受、乐受、舍受等等。心念处有十六心要观照:善心、不善心、定心等等。法念处有五蕴、六根、五盖等所缘。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为所缘修行就要更注意了。例如爱的受生起时,修行者就要了知这个受,但他可能因此变成执着这个受,这样他就无法达到念住,因为念住必须透过中道来实践。如果起了喜欢或不喜欢,修行者就无法行于中道。因此,修行之前要先了解这一点,否则修行就不会正确。
冷漠(舍)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们的心既不爱也不憎,这是不对的,这样是令「舍念」生起;一切法无我(无法控制),因此不能这样修。
某些修法说心是空的,因此以空为所缘,但每个心都有它的所缘,这个所缘是心生起的助缘,即使是出世间心仍然是以涅槃为所缘。
有许多心和所缘会导致喜欢或不喜欢,四念处的所缘可以断除喜欢或不喜欢。但四念处的所缘也会导致烦恼,例如,你想要令心安住于坐的色身,这会产生贪(喜欢),如果你办不到(这是很可能的——因为心是无常的),又会产生瞋(不喜欢)。
对四念处而言,最重要的是当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当下才能断除贪瞋。当一个所缘出现时,修行者必须观照这个所缘,直到他了解这个所缘的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这个所缘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么他就可以体会到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非「我」、非自我。
修行者要记住这些重点:
1)修四念处和到达涅槃之道,是根据佛陀的教导。而修行者修行的成效取决于对四念处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赋,前生修持的助缘、耐心、毅力和献身于灭苦工作的程度。
2)修四念处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于观照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以改变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见——因而断除无明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做正确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确的修行,就有正确的结果和智慧;正确的智慧生起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到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所缘(身和心)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地观照所缘,将引发三心(精进、正念和正知)(注1)而照见身心的实相是非你、非自我、无常和苦——在此之后你将体会到身心的过患和危险,而应舍弃,亦即应该体证智慧而断除生死轮回。
(注1:三心=明觉=觉照=精进、正念、正知。)
3)修行者应保持觉察力,以便知道三心是否偏离了当下。这能使他一再地回到当下。心的性质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妄想心、有时是淫欲心、有时疑法的心、有时昏沈、有时烦躁、有时觉照力(明觉)弱。修行者必须设法常常保持在当下观照身心,而且当他偏离当下时,不要烦躁——因为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的)。修行者的任务是一直设法保持在当下——而实相(修慧当下)即会跟着显现,这是需要毅力的。
4)如果…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