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階智:審察遍知
第五至第十四階智:斷遍知
毗婆奢那的作用是從第一階智開始,逐漸斷惑至第十二階智爲止。但此智仍屬于世間——是世間智的作用。隨順智以叁法印爲所緣,體證了前二個聖谛(苦谛和集谛),自此以後就不再以身心爲所緣,也是最後一個觀智。
隨順智是由觀叁法印的任何一相而引發道剎那(主宰道識的心),(見第十一階智的最後叁段)這整個過程僅在生起叁個速行心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隨順智源于行舍智(第十一階智)並且是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生起的資助或助緣。
從隨順智(第十二階智)發展至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的過程如下:
圖3-2
就像懸吊在繩子上過河一樣,抓住繩子的是遍作(隨順智的第一個速行心:准備心),遍作心爲道心作准備,下一個階段懸吊的繩子將人帶到河流中間的是近行(隨順智的第二個速行心)而隨順智再將人帶到對岸上。當人落在對岸的時候,此心稱爲種姓智,此心是以涅槃爲所緣。
隨順智是世間範圍的最後一智——世間範圍亦即以身心爲所緣。從現在起涅槃成爲心的所緣。
上述的方式(過程),從世間心到出世間心稱爲法決定(模範的次第)。
13.種姓智(行道智見清淨)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階智)的道剎那生起時所引發的智能,而智不同于前面其它階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爲所緣(出世間),但心仍屬于世間。雖然不再以身心爲所緣,但此智尚未完全達到出世間,而前一階智的心和所緣都還屬于世間。
在此階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從凡夫轉變成聖人,這是在生死輪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爲所緣,雖然是以涅槃爲所緣,但此智還無法完全斷惑。
阿姜念說此智就好像剛開始從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對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樣——這即是爲什麼此智還無法完全斷惑的原因。
14.道智(智見清淨)
此智生于道心之中,而道心是以種姓智(第十叁階智)爲助緣,如同第十叁階智一樣,此智也是以涅槃爲所緣,但此智已完全斷惑並且心和所緣都是出世間。
此智在以四個道心的力量完全斷惑的過程中,是第一個生起的道心。當這個道心生起時,即證得須陀洹果(入流果)(注1)。雖然這個道心生起僅一剎那,但卻使生命減少到最多僅剩七番生死便可脫離輪回了(須陀洹)。
(注1:後面叁個道心導致更高的果證:斯陀洹、阿那含、阿羅漢。)
此智稱爲八正道中的正見:對四聖谛的正見。此階的智慧像是雷雨中的閃電一般,因爲它是非常強,非常明亮而突然的。
道心第一次生起時稱爲須陀洹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生起了叁次。修行者第一次成爲聖者,他不會再墮于四惡趣中了。
此智是樂的——出世間樂。共有四個出世間智:
1.須陀洹道(屬于入流識)
2.斯陀含道(屬于一來識)
3.阿那含道(屬于不還識)
4.阿羅漢道(屬于阿羅漢識)
15.果智
在七清淨中,此智稱爲智見清淨,道心(道識)在前一階智(第十四階智)生起時,是以涅槃爲其所緣並且完全斷惑——然後在此智中,果心生起的感覺是非常深刻而寂靜的。這種順序稱爲法決定,是次第的模式——亦即果心總是跟著道心而來。果心生起時,有時是叁個剎那,有時是兩個剎那。根器較利的修行者跳過遍作而從近作開始,然後隨順、種姓、道、然後果心(成果)是叁次而非兩次。
果心是從道心而生的出世間果,果心一生起,就滅去——它是沒有作用的。果心滅去之後,涅槃不再是心的所緣了。在果智時修行者第二次成爲聖者(第一次在道智——第十四階智)。他現在稱爲須陀洹果的聖者,並可確定最多再七番生死就可以圓覺了。
對于叁個智階而言,此智完全在證智之中。
16.思惟反射智
在此智中修行者思惟前幾智所體證的五件事:
1)道智(第十四階智)(由此道而來)
2)果智(第十五階智)(曾獲如此功德)
3)涅槃(以此法爲緣而通達)
4)已斷的煩惱(曾舍斷此等煩惱)
5)殘余的煩惱(此等是我的殘余煩惱)
此智源于果智(第十五階智),而且又再回到世間的程度。因爲我們回複到世間心,涅槃也不再是心的所緣了。
體證此智而達到任何前叁個階段的成就者(須陀洹,斯陀洹,阿那含)稱爲「有學的聖者」。在此智(第十六階智)阿羅漢只思考前面四項——因爲阿羅漢已經沒有煩惱,所以不用再思惟殘存的煩惱了。不是所有達到此智的聖者都思惟以上所有的問題,某些根器利的修行者,只思惟前叁項——而完全不思惟煩惱。
此階的智慧不同第十四、十五階智——它們在當下以涅槃爲所緣。而此智,修行者只是反應,而不在當下。前一階智好比嘗鹽巴,而此智就像思惟鹽巴的滋味。因此,此智不是出世間心,而是世間心,即使這是世間智,七清淨也將它列爲智見清淨,而把出世間智(第十四、十五階智)列在其下。這是因爲此智源于第十四,十五階智。
注:
1)在第一個成就的階位,第十叁階智稱爲種姓智,因爲修行者由凡夫種姓變成了聖人種姓;但接下來的成就(斯陀含等等)此智稱爲灌頂智,因爲在這種情況下,成就者早已經是聖人了。但成就每一個道果的剎那心都是一樣的。
2)第一階智至第十二階智都還屬于世間,第十叁階智是過度的:一半世間一半出世間,第十四、十五階智是真正的出世間,而第十六智又回到世間了。
3)有十種障礙將人束縛于輪回之中:
它們是:
1.「我」的邪見。 2.懷疑佛陀的教法。
3.執著于儀式和典禮(戒禁取見)。 4.欲貪。
5.瞋恨。 6.色貪。
7.無色貪。 8.慢。
9.掉舉。 10.無明。
a)入流者(須陀洹):破除了前叁種束縛,入流者是入于能導致涅槃之流,他最多再七番生死便可以解脫了。他已經確定不會再生于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修羅。
b)一來者(斯陀含):第四、第五個束縛減弱了,他再返回欲界一次便可解脫生死(欲界是指人、天)。
c)不還者(阿那含):第四、第五個束縛破除了,他不再生于欲界。
d)圓覺者(阿羅漢):最後五個束縛破除了,他不會再生于任何世界。
4)七清淨:第一階智是七清淨中的見清淨。第二階智在七清淨中是
度疑清淨。第叁、四階智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四至第十叁階智是行道智見清淨。第十四至十六階智是智見清淨。
第 四 篇
總 結
「喬達摩大師,是什麼因、什麼緣;爲什麼如來滅度後,聖教不能常存?又喬達摩大師,是什麼因、什麼緣,如來滅度聖教得以常存?」
「婆羅門,這是由于沒有實修;由于不多修行四念處,如來滅度後,聖教不能常存……」
(相應部-尼柯耶,大品)
4.1總結
毗婆奢那修法包含七清淨、十六階智、叁解脫門(導致涅槃的方式)、四念處等等。但以上這些真正關系到身念處的——特別是四個主要和次要的姿勢。其它念處的修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修法一樣,十六階智和七清淨也一樣,功德利益也是一樣的,只是改變其所緣而已。
但是以受、心、法爲念處的修法其所緣較爲複雜,受念處有九種受要觀照:苦受、樂受、舍受等等。心念處有十六心要觀照:善心、不善心、定心等等。法念處有五蘊、六根、五蓋等所緣。因此修行者如果以受、心、法爲所緣修行就要更注意了。例如愛的受生起時,修行者就要了知這個受,但他可能因此變成執著這個受,這樣他就無法達到念住,因爲念住必須透過中道來實踐。如果起了喜歡或不喜歡,修行者就無法行于中道。因此,修行之前要先了解這一點,否則修行就不會正確。
冷漠(舍)不是中道,有人要使他們的心既不愛也不憎,這是不對的,這樣是令「舍念」生起;一切法無我(無法控製),因此不能這樣修。
某些修法說心是空的,因此以空爲所緣,但每個心都有它的所緣,這個所緣是心生起的助緣,即使是出世間心仍然是以涅槃爲所緣。
有許多心和所緣會導致喜歡或不喜歡,四念處的所緣可以斷除喜歡或不喜歡。但四念處的所緣也會導致煩惱,例如,你想要令心安住于坐的色身,這會産生貪(喜歡),如果你辦不到(這是很可能的——因爲心是無常的),又會産生瞋(不喜歡)。
對四念處而言,最重要的是當下具足正念─正知。只有保持在當下才能斷除貪瞋。當一個所緣出現時,修行者必須觀照這個所緣,直到他了解這個所緣的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這個所緣不是色法就是心法。那麼他就可以體會到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非「我」、非自我。
修行者要記住這些重點:
1)修四念處和到達涅槃之道,是根據佛陀的教導。而修行者修行的成效取決于對四念處修法自然的性向和天賦,前生修持的助緣、耐心、毅力和獻身于滅苦工作的程度。
2)修四念處是心的工作,心一直作用于觀照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以改變是你在坐、站和走的邪見——因而斷除無明煩惱。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做正確的修行——而非只是思考或推理。如果你作正確的修行,就有正確的結果和智慧;正確的智慧生起的時候,你就可以體會到身心的叁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緣(身和心)是非常重要的;正確地觀照所緣,將引發叁心(精進、正念和正知)(注1)而照見身心的實相是非你、非自我、無常和苦——在此之後你將體會到身心的過患和危險,而應舍棄,亦即應該體證智慧而斷除生死輪回。
(注1:叁心=明覺=覺照=精進、正念、正知。)
3)修行者應保持覺察力,以便知道叁心是否偏離了當下。這能使他一再地回到當下。心的性質是變化多端的:有時是妄想心、有時是淫欲心、有時疑法的心、有時昏沈、有時煩躁、有時覺照力(明覺)弱。修行者必須設法常常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而且當他偏離當下時,不要煩躁——因爲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的)。修行者的任務是一直設法保持在當下——而實相(修慧當下)即會跟著顯現,這是需要毅力的。
4)如果…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