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与涅槃
一、前言
(一)常、断见和中道
迦旃延!这个世界通常依于「有」或「无」二元(的信仰)..为避免此二极端,世尊依中道而说法:缘无明有行..无明灭则行灭..。(SN 12:15,《相应部》第 14册页 19-20)
以上佛陀的开示提及「有」( atthit..)、「无」(natthit..)二元论,这两个词指的是常见论( sassatadi....hi)和断见论( uccheda-di....hi),两者对真实的基本误解,一直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类的思想史。
常见,是相信一个永恒的实体或本体,不论是许多被创造的个人灵魂或自我、一元论的世界灵魂、任何形式的神或和这些概念相结合的神。断见,则主张暂时存在的「我」或「自我」在死后就完全消灭或消失。因此上述引文中有无这两个关键词涉及:( 1)绝对,即任何假设的实体或本体的永恒存在;( 2)被认为无常之个别实体的究竟、绝对消灭,也就是一期生命结束后即不存在。此两种边见成立与否,建立在「假设常或无常的本质处在某种静止状态」。生命的真实本质是不断流动的身心过程,依此,前述两种边见将完全失去基础,因为生命是由适当的因缘条件而生起,当条件消失,即终止这样的过程。这说明了何以上述的经文在此介绍缘起(pa..iccasamupp..da)与缘灭定型句的原因。
缘起,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它排除了绝对不存在或虚无(个体存在究竟消灭的假设)。限定语词「缘」意指没有绝对、独立、静止的存在,只是依靠同样的短暂缘起而生起的短暂现象。
缘灭,排除了绝对与永恒的信仰,说明了不会有自动的「不存在」,因为相对存在的消失也是缘起的。
因此,缘起、缘灭的教法是中道的真理,超越有、无二边。
(二)常见和断见论的根源
1. 自我的信仰以有与无的对立概念思考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影响,其力量之所以强大,是由于这种思考模式不断地受到几项根植于人心的强力根源所滋养。其中最强的是实际与理论上对自我的假设,这是对自我永续存在或更微妙存在的渴望,其背后是各种常见的信仰。但即使摒除永恒的概念或理论,人依旧非常强烈地认为其独特自我是独一、重要的本能信仰,导致他们以为死亡代表自我的结束,是完全的灭绝或消失。因此,自我的信仰产生了常见和断见,而这种断见以普遍、非哲学形式或以唯物论的观点认为:死亡即是完全的灭绝。
2. 语言的因素与自我信仰紧密相连的有、无概念,还有其他促成的因素。例如「语言」,包括基本的语言结构(主词和述语、名词和形容词),以及为了易于沟通与熟悉情况而将肯定与否定叙述简化的倾向。语言结构的特质与简化叙述的习惯,对人类的思考方式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只要有个语词,就必定有其相应的事物。」
3. 来自于情绪对有、无的片面理解,也可能来自于对生命基本态度的情绪表现。人可能反应出乐观和悲观、希望和沮丧,期望经由形而上的支持而得到安全感;或者,想在唯物论所认为的宇宙中过着不受限制的生活。人一生中所持有的常见或断见,可能随着心境或情绪而有所转变。
4. 知识的根源此外,还有「知识」的因素:心具有思索和推理的习性。某些思想家、佛教心理学的见行人( di....hicarita),倾向于创造各种复杂的哲学体系,他们机伶地玩味一组组相互对立的概念,沈溺在思考结构所带来的强烈满足,同时更强化对它们的执着。
以上的简单说明,令人不禁感激那导致以绝对有或无的对立方式来思考、感觉与说话的各种力量;也因此,前言提到佛陀有足够的理由说人「通常」依于二元。即使佛教的解脱目标(涅槃)已被这些错误边见来解释,也无须惊讶。我们必须知道,有无的僵化概念无法正确显示真实的动态本质,更不适用于佛陀所说的属于出世间(lokuttara)和超越推论思考( atakk..vacara)的涅槃。
(三)对涅槃的谬解
早在西方刚接触佛教教义时,大部分作者与学者(除叔本华和谬勒的少数例外)都认为涅槃只是单纯的无(不存在),因此后来西方作家武断地将佛教描写成虚无主义,以教导「虚无」为最高目标。他们更指责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哲理,应受到伦理上的责难。类似的说法有时仍出现在存有偏见的非佛教文学中。相对于这种见解的钟摆效应则视涅槃为有(存在),以类似现代宗教、哲学的角度,如纯净的存在、识、自我或其他形而上等概念来解释涅槃。
事实上,即便是佛教的思想永远也无法避开关于涅槃的片面解释,甚至在早期佛教就产生了分歧:当大乘倾向以「正面/形而上」的角度解释佛国土(Buddhak..etra)、本初佛( ..di-Buddha)〔1〕、如来藏(Tath..gatagarbha)等,经量部( Sautr..ntikas)对涅槃则有相当负面的看法。
因此,现代的佛教作者有时会主张这些边见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现今东方佛教国家没有任何佛教学派或宗派倾向将涅槃解释为「虚无」。相对于因信息不足或偏见的西方作家所提出的错误观点,上座部佛教坚决反对视涅槃只是「息灭」的看法。本文首要章节将加以证明此观点。
由于先前所提及的原因,我们不容易避开有、无相对见解,也无法依循佛陀开显的中道──缘起、缘灭的教法。除非内心已经深植因缘观的思考方式,为了避免不自觉地落入常或断见,或太接近二者,持续的警觉是需要的。讨论这些问题会有这样的危险:我们受制于自己的看法,藉由支持一边而反对其相对的另一边,最终落入极端。因此在处理此问题时需要极高的警觉与自我批判,以免失去中道的立场。
这篇论文最初的用意是提供数据,从两种错误的解释中清楚标出佛陀的涅槃教义;其用意不在鼓励推测涅槃的本质,因这样作不仅无益,甚至对涅槃的体证有害。详明四圣谛的圣典记叙着:第三个圣谛涅槃应该被体证(应证 sacchik..tabba..),它不像第一圣谛应被了知,也非如第四圣谛应被修习。此处所呈显的资料,不应单方面地拿来支持二边中的一边,以作为对抗另一边的辩论。本文中主要的两大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如此才能保有彼此的特质与完整。期盼收集于文中的圣典与批注资料能阐明上座部的立场,至少减低这对立的两边在解释上的冲突。
二、虚无/负面的极端
(一)《清净道论》驳斥以「虚无」解释涅槃
首先应考虑上座部后圣典文献的基础著作《清净道论》,这是公元五世纪时,由伟大的注释家觉音尊者(Bhadant..cariya Buddhaghosa)编纂而成。这部不朽的作品为佛教主要教义提供了全面且有系统的说明。书中的解释出于巴利藏与古代的注疏文献,其中收录的部分资料可溯源于最早期的教义。
此论第十六根谛品其中解说第三圣谛的部分,有相当长的篇幅讨论涅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部分论辩内容完全直接地反对将涅槃解释为所谓的「虚无/负面的极端」。我们无法确知反对此一极端的理由,因为没有明确的说明。然而这可能是觉音尊者(或是他所采用的传统数据)敏感地认为,尽管同时代著名的经量部在其他方面都接近上座部的立场,有关涅槃的教法最好还是有所区分。经量部属于「声闻乘」( S..vakay..na);在此建议沿用早期大乘行者所使用的「声闻乘」一词,以取代有贬抑意味的「小乘」( H..nay..na)一词。上座部论者显然不愿被牵扯到大乘行者对经量部虚无主义的指控,这也可能是《清净道论》为何会强调驳斥涅槃为「虚无」的外在理由。
至于大乘「正面/形而上」的观点,觉音尊者认为《清净道论》中许多用来驳斥常见与「超我」的篇章已足以涵盖这个主题。然而可能正因如此,今日佛教特别是上座部,常遭人错误地指控为主张虚无主义。因此,以下将概述《清净道论》的论辩,接着是注释书的补充(在第二节)(1);由于二者皆引用许多经典里驳斥虚无主义的篇章,故无分开处理的必要。
前述《清净道论》的篇章中,在论辩之前先定义涅槃。涅槃的定义用了注释书文献常使用的三种范畴:
涅槃的特质(相)是寂静,作用(味)为不死或得乐,显现(现起)为无相〔没有贪、瞋、痴的相〕或没有多样化。
在论辩中,觉音尊者先驳斥「涅槃为无」的见解,主张涅槃必须存在,因为藉由修道才能体证涅槃。当承认涅槃不是「无」时,其对手仍坚持以负面来了解涅槃的本质,认为涅槃应简单地了解为:没有一切存在的要素,如五蕴。尊者驳斥说,在个人一期生命中,可证得涅槃而其五蕴仍存在。对手又反驳:涅槃仅存于一切烦恼的灭尽,并引用经典来证明:「朋友!贪、瞋、痴的灭尽,即是涅槃。」(SN 38:1,《相应部》第 16册页 322)尊者也驳斥这个看法,他指出此说法将产生某种不乐见的后果:既然烦恼灭尽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涅槃变成暂时的;既然烦恼的真正除灭要有条件才会发生,涅槃也变成有条件的。他认为,就形而上的意义而言,贪、瞋、痴永尽称为涅槃:因为无为(涅槃)是烦恼尽除的基础或支柱。
其次,觉音尊者处理佛陀用来描述涅槃的负面术语。他解释,之所以用这些语词是由于涅槃极为奥妙。对手辩称既然涅槃可经由修道而体证,就不可能是「无为」的。尊者回答:涅槃只能藉由修道证得,非由修道产生,因此它是无为、无始,亦无老死。接着,他更详细讨论涅槃的本质:
..佛陀的目标为一而非多,但这(单一目标──涅槃)
首先之所以称为「有余依」(sa-up..disesa),是…
《法见 9 无我与涅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