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梵住
一、前言
(一)什么是梵住
佛陀曾教导四种崇高的心灵境界:慈( mett..)、悲(karu....)、喜(mudit..)、舍(upekkh..)。
在巴利佛教经典中,这四者以「梵住」( Brahmavi........)的名称为人所知。「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超越、崇高或卓越的状态,也可为似梵、似天或其他天神的神圣住所。
四梵住之所以超越或崇高,是因为它们以最正确、最理想的行为方式对待有情。事实上,它们为人际互动所发生的各种状况提供了答案,是压力的抒解剂、社会冲突的和平缔造者,也是生存奋斗中创伤的疗愈者。四梵住打破社会的界限,建立和谐的社群,唤醒人们所遗忘的宽容,恢复早已失落的喜悦与希望,提倡人类四海一家的精神,以对抗自私自利的力量。
梵住与瞋心并不相容,这样的心近乎梵天(Brahm..),是传统佛教的宇宙观里更高层天界神圣却短暂的统治者。和许多东、西方其它神的概念相对照,他们的信徒认为神会表现出愤怒、嫉妒与「正义的愤慨」,而梵天没有憎恨。以持戒与禅修勤勉地培养这四种崇高境界的人,被认为等同梵天的境界( brahmasamo)。若四种崇高的心成为修行者心的最主要影响力,他就能投生到相应的世界──梵天界,因此,称这四种状态为似天、似梵的心。
梵住之所以称为「住」( vih..ra),因为此四者应该成为心时常停留的居所,一个感觉像在「家」的地方,而不是偶尔短暂拜访而随之遗忘的地方。换句话说,要让四梵住完全充盈于心,成为不可分离的朋友,在一切日常活动中专注它们,诚如〈慈经〉所述:
行住坐与卧,无有疲倦时,善安住此念,此即谓梵住。
慈、悲、喜、舍四者也被称为「无量」(appama......):就其圆满与真正的本质而言,它们不该受任何局限而仅至其所遍及的众生;它们也不该具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偏爱或偏见所束缚。一个已达梵住无量境界的心,对任何国家、种族、宗教与阶级将不再怀有瞋恨。
(二)作为禅修的业处
然而,除非与这种心态建立起稳固的自然关系,否则很难以小心翼翼的意志来运用「无量」并随时避免各种程度的偏执。若要成就这点,不仅必须在大多数的情况中以这四种特质作为行为准则与省思课题,还要以其为禅修业处,此禅修法称为「梵住修习」( Brahmavih..ra-bh..van..)。修习的目标是藉助这崇高的心,成就高层次的心灵专注──「禅那」。修习慈、悲、喜三梵住能成就前三禅,而修习舍梵住只能成就第四禅;其中,「舍」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般而言,持续的禅修会有两种至高的结果。首先,禅修使这四种特质深深烙印在心上,而成为不易动摇的自发态度。第二、禅修产生并确保它们的无量延伸,这是拥抱一切众生的展现。事实上,经典对这四种修法的详尽教导,明显是要逐渐展现心崇高的无量性,它们依次破除一切对于特定人或地域运用界限的限制。
(三)修习四梵住方法
禅修时,慈、悲或喜等心所选择散发的对象,要由浅入深。例如修「慈无量」时,先从渴望自己的幸福开始,以此作为基准点而渐渐地扩大范围:「正如我希望自己能无苦、安乐一般,愿那有情,愿一切有情也能无苦、安乐。」之后,将此慈爱的想法扩及自己敬爱的人,例如老师;再扩及到深爱的人、漠不关心的人;最后,扩及到仇敌或厌恶的人。此修法是关心活人的福祉,所以不应选择已过世者,同时也应避免选择对自己具性吸引力的人。
当已能完成将慈心散发给厌恶者的艰难工作,就应进一步「破除界线」( s..m..-sambheda),将慈心无分别、平等地遍及以上所说的四种人。「破除界线」时,会使禅修者达到更高层次的定:随着似相( pa..ibh..ganimitta)的显现而达到近行定( upac..ra-sam..dhi),进一步将引导到初禅的安止(appan..),再进入更高的禅定。
在「空间的扩展」上,先从身边的环境开始练习例如家庭,之后扩展到邻居、整条街,以至整个城市、国家、其他国家与全世界。在「方位的扩展」上,先向东方散发慈心,再来西方、北方、南方、介于四维居间的方向、上方与下方。
适度地变换选择的对象,同样的修习原则皆能运用在悲、喜与舍的禅修上。修法的细节可见诸经典(见《清净道论》第九品)。
成就梵住禅定的究竟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心的状态,作为导向解脱的「观」的稳固基础,以洞察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是无常、易受痛苦与没有实体的。因梵住而成就禅定的心将是清净、寂静、坚定、镇静,没有粗相的自私自利,如此,为唯有「观」可完成的最后解脱工作做好准备。
以上的论述显示出两种修习梵住的方法:一是藉由实际的行动与适当的思考方向,二是以禅定为目标的有系统禅修法,此两者彼此相辅相成。有方法的禅修练习有助于令慈、悲、喜、舍成为自发;在面临生活中无数苦恼挑战时,若能在身、语、意上保有这四种特质,此自发性有助于让心更加坚定与平静。
另一方面,若实际的行为渐渐受到梵住的约束,心中的仇恨、紧张与暴躁就会减少,因为这些情绪的影响力常常狡猾地闯入禅修的时段,变成禅修中的「掉举盖」。日常的生活与思惟对禅修的心有极大的影响,只有两者间的鸿沟持续缩小,才可能有稳定的禅修进展与达到最高的修行目标。
不断反思四梵住的本质、利益与相反特质的过患,将有助于四梵住禅修,诚如佛陀所说:「一个人所长久思惟与反省的,即是心专注、倾向之处。」
二、经典中四梵住的基本句型
(一)诸比丘!弟子以具慈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具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的慈心,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二)诸比丘!弟子以具悲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具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的悲心,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三)诸比丘!弟子以具喜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具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的喜心,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
(四)诸比丘!弟子以具舍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是遍满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具广大、无量、无憎与无苦的舍心,遍满一切世间平等而住。(DN 13,《长部》第 6册页 268)
三、四梵住的反思
(一)慈( mett..)
慈,没有拥有的欲望,清楚知道在胜义中,没有所有物与拥有者,这是最崇高的慈爱。慈,没有「我」的语言和念头,清楚知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慈,不会有选择与排他,清楚知道一旦如此,将会制造出与「慈」本身相反的厌恶、反感与瞋恨。慈,拥抱一切众生,不论其大小、远近、在陆地、水里或空中。慈,无私地拥抱一切有情,不只那些对我们有益或让我们欢喜、快乐的有情。
慈,拥抱一切众生,不论其心是崇高或低下、善或恶。拥抱高贵或良善的众生,因慈爱自然地流向他们;接纳心低下与邪恶的众生,因为他们最需要慈爱。善良种子已在许多人心中枯死,只因缺少让种子成长的温暖,它在没有爱的寒冷世界中死去。
慈,拥抱一切众生,清楚知道我们都是生命轮回中的旅伴,都受同样苦的法则所征服。
慈,并非烧伤、烧焦、折磨人、造成更多伤害的感官之火。这火突然地燃烧,下一刻即熄灭,留下比以前更深的寒冷与孤寂。
相反地,慈像是安慰病人的那温柔又坚实的手,从未改变其同情,没有犹豫,不在意所面对的任何反应。慈,安抚人们因苦难与烦恼之火焚烧后所感受到的寒意。慈,是将生命温暖给予那些被遗弃在孤寂、寒冷的不毛之地者,给在缺爱世界的严寒中颤抖的人,以及因深深绝望或不断向外求助而内心空虚、枯竭的人。
慈,是一种崇高的心与智慧,知道、了解,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慈,是力量,并给予他人力量,这是最崇高的爱。
慈,佛陀称之为「心的解脱」、「最崇高的美」,这是最崇高的爱。
那么,慈的究竟显现是什么呢?
向世间开显通往苦灭之道,一条世尊所指出、亲自走过并完全领悟的道路。
(二)悲( karu....)
世间承受着苦难,但大部分的人眼盲耳聋,看不见川流不息的泪河流过生命,听不见那持续不断遍及世界的痛苦哀号。任由自己小小的悲伤或喜悦遮蔽了视线,阻碍了双耳,心也被自私所束缚而变得僵硬、狭隘,这样的心如何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何能体会唯有摒除自私的渴爱,才可以从苦中解脱?
悲移除了沉重的障碍,打开通往自由的大门,使狭隘的心变得如世界之宽广。
悲解除心中使人麻痹、难以活动的重担,给予那些依附在自我低地者得以飞翔的双翅。
即使有时个人没有感受到苦,经由悲,苦的事实仍能鲜明地呈现在内心。悲给予苦的丰富体验,因此当苦真正降临时,人能坚强而有所准备地面对它。
悲体现他人的生命往往比自己的更为艰苦,因而接纳了自己的命运。
目睹着人或动物背负悲伤与苦痛的旅行队伍绵延,在无数的过去生中,我们也曾背负过其中每一众生的重担。目睹这一切,打开自我的悲心吧!
这样的不幸很可能再度成为自己的命运!现在没有悲心的人,有一天会因此而哭泣。若缺乏对他人的悲心,则必须透过自己长久的痛苦经验来获得。这是伟大的生命定律,了解这点后,要留心看好自己!
众生沉溺于无明、迷失于幻觉中,加速从一个痛苦到另一个痛苦,不明白苦的真正原因,也就不知如何解脱它。…
《法见 8 四梵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