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依
在所有佛教国家中,佛陀的追随者以最古老、简单,且令人动容的方式──归依佛、法、僧三宝,来表达对佛陀及其解脱教法的虔诚。
一、归依三个层面
(一)归依的第一层面:意志、决心的意识行为
如同这譬喻语词 going for refuge本身所暗示的,「归依」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非只是一种理论信念的表白或是一个传统虔诚的仪式。归依的庇护是存在着的,但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若裹足不前,它是不会自动降临的。如同佛陀一再阐述的,他只是「指引这条道路」的老师。所以,表达佛教徒信仰(saddh..)的归依,首先代表了实践寻求解脱意愿与决心的意识行为;只是消极地等待「救赎恩典」的信仰是不被认同的。
(二)归依的第二层面:理解的意识行为
在巴利注释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陈述,「归依」一词又意味着「了知」及「理解」的观点。这指出了归依的第二层面,亦即:一种理解的意识行为。因此,不经思考的轻信与依赖外在权威的盲目信仰,也是不被接受的。
论师以「归依是一种不假外缘( aparapaccaya)的内心状态」来强调「理解」的这一层面。佛陀在许多场合告诫弟子们,不要只因为相信就接受他的教法,而是要透过个人的体证、践行及自省。著名经典〈迦摩罗经〉中,佛陀对迦摩罗人开示:「信仰不要建立在道听途说、传统、人们的流传或经典的权威上,不要建立在推论、理则学、缜密的研究或被肯定的推测观点里,也不要因为尊敬或认为『这位沙门是我的老师』就相信。」(AN 3:65,《增支部》
第 19册页 269)
归依的行为意含着三重认知,这样的认知解答了下述问题:我们所处的世界真是一个危险与悲惨到需要寻求归依的地方吗?这样的庇护真的存在吗?它的本质是什么?
1. 寻求归依的必要有许多人不认为需要归依。他们很满意自己与生命里美好、短暂的快乐,深信「世界真美好」;他们不想要,或者也无法超越自己狭隘的眼光。对他们而言,佛陀或其他宗教的导师并不存在。但大多数人透过自己痛苦的经验,深知这个世界被友善面具短暂蒙蔽的艰苦与残酷的面貌。有一些充分了知众生真实存在的人,藉由对其他生命的观察增加了个人的经验。还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对经验与观察做明智的反思。对于这些眼不为尘垢蒙蔽的人而言,生命犹如深不可测的苦海,沈浮众生偶而泅泳于水面上,或驾驶着他们引以为傲的脆弱小舟。
没错,当风平浪静之际,可以愉快地浮游于平静大海中,或是藉由长泳证明与享受自己体力上的成就。但那些有开放的双眼与心灵的人,不会被这短暂的片刻所欺蒙。他们明白风暴狂扫的大海有无法抵抗的猛烈,还有漩涡急流与深海怪兽的危险。他们知道就算在最顺遂的情况之下,人脆弱的心志也会被日常琐事消耗殆尽。无数轮回中,即使是最起码的幸福甚至最低标准的道德价值,生命的迁流不容永恒的存在。重新穿越这无始劫生命之洋,没有什么可获得,只是同样无意义地重复着起起伏伏、潮起潮落。面对生命随时存在的危险及不可避免的单调生活,唯有寻求心灵归依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世间是怎么一回事。归依是人生最需要的,努力去寻求归依才是明智之举。
2. 归依可以得到庇护吗?然而,虽承认归依的必要,世间的不幸真能因此得到庇护吗?佛教徒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并不悲观,而是更进一步地去验证它。他所寻求的是佛陀、佛陀的教法以及僧团三者的庇护;此三者是最珍贵、圣洁的,故被称为「三宝」。然而,这是最究竟的依归而非短暂的庇护,唯有靠归依者透过内心自省的方式来证明。
为人所知并坚信的三宝,是一种非人格的理想标准或典范的客观存在。尽管如此,它无疑是一种对世间有益、源源不绝且有活力的泉源。但要从非人格的典范转化为个人的依归,唯有达到个人内心的体悟,并在生活中展现。因此,三宝的庇护特质是不假外求的,人人必须靠自力于自身寻得庇护。在这努力寻求的过程中,庇护自然产生与增长。《法句经》二五颂记载:
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只有当我们自己与归依相应、一致时,才能得到庇护。因此,六祖禅师说: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关于第一个归依──佛。《中部》〈圣求经〉记载,世尊在证悟后不久表示:那些像我一样断除烦恼的人,他们也将是胜利者。第二个归依──法。《长部》〈大般涅槃经〉记载,佛陀于涅槃前告诫弟子们:
当以己为洲,以己为依归,不以他人为依归;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归,不以他为依归 !
论典〈大念处经〉注释的一段记载(请参阅另一章节),正好适用于上面的引文:
「法」之所以称为「自」( att..),乃因就智者而言,法即是他自己,因为法与个人的存在有关。
第三个归依──僧,亦即圣弟子教团,是伟大值得效仿且鼓舞人心的典范。此归依的真正基础,来自于所有众生本具形成僧宝之圣者的内在能力。
3. 归依的本质
我们再回到隐含在归依中的第三重认知,亦即三归依的究竟本质。
我们已经知道,唯有藉由生存的根源及存在于每个人内心实际的基础,才能获得真正的庇护;如同莲花出于尘世之水,于其间成长并攫取养分一般。但如果仍深陷于尘俗苦迫大海之中,是无法得到究竟的归依,无法找到安全及幸福之处。究竟归依处不仅要能减轻痛苦,而且最终是要能超越世间的危险、恐惧及疾病,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因此,究竟归依在传统表述上具有出世间的特质。
如此,第一个归依并非指归依沙门乔达摩,而是归依出世间觉悟的化身──佛陀。在《中部》〈思察经〉记载着:「他(圣弟子)信服证悟的世尊。」
其次所归依的法,并非指模糊、片段甚或遭世人所扭曲的教义。法是指出世间之道,其最终目的是涅槃。注释家强调第二归依的出世间本质时指出,作为学习对象的法,唯有它确切阐述解脱道上所获得的圆满智慧时,才能成为庇护。
第三个归依──僧,并非泛指一切尚未调伏个人缺点、仍拥有人类弱点的僧侣。僧,是指藉由四个解脱阶段〔1〕的成就所产生无形维系的和合圣弟子教团。换句话说,它也具有出世间本质,是一种达到出世间最高圣洁纯净心灵之合理过程的保证。
经由对有关归依的必要性、存在性及其本质的三重认知,归依成为一种理解的意识行为。
(三)归依的第三层面:感性的意识行为
了知与理解形成了归依第三层面(感性面)的坚固基础,它有三个面向:信心、热诚及爱。了知归依的存在,能为坚定且理性的信心奠定基础,促使内心平静及增强信心;知晓归依的必要,能渐渐盈入坚定不移的热诚;理解归依的崇高特质,能令心充满至高无上的爱。信心是信仰的坚定;热诚是忠诚奉献与努力的持续;爱则可增加渴望、热情及喜悦的元素。若依上述三要素来看,归依同样也是一种智信的意识行为。
如此,我们可将归依定义为:以认知及信仰的启发为基础而迈向解脱的意识行为。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具决心、理解及热诚的意识行为。
二、归依三层面的相互关系
归依的三个层面相对于人类内心的意志、理性及感性面。因此,为了人格的和谐发展,此三者的培养是需要的。
意志、理解及信念互为助伴。意志转化为有目的的行动,让信念免于情感自我放纵的无益与危险,让智力的理解避免仅止于理论评价;意志在实际的应用中,利用情绪及理智的能量以产生动力。理解提供意志引导方针,检视信念是否充足,并给予正确的内涵。信念能防止意志懈怠,而且是赋予理解活力及目标的要素。
此三方面表现出佛教信仰的真正特色。其他世界宗教的信仰概念,往往过分强调感性面,胜于意志与理解。相对于过分强调感性的信仰,佛教从一开始的心灵训练就追求心理机能完整、圆满与和谐的发展。因此,唯有当归依与最低程度的坚强意志及如实理解相结合时,才算成就归依的真正意义。唯有在这种情况下,信仰才具有佛的种性,一颗不断成长的种子。在这颗信心种子中,意志的要素将不断增长,直到达到「欲解脱智(mu.citukamyat..-......a)」〔2〕为止,这是观的更深层境界。对正信最初理解的要素,将会增长成为洞见的智慧;最后,这份智慧会透过觉知,将对信仰转化为内心坚定的信。
不知所以然地吟唱归依的偈颂,是此古老修行的一种退化,丧失了归依真实义及功用。归依必须出自内心真诚的策励,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当察觉到危险,人们会策励自己毫不迟疑地寻求安全的庇护所。
归依时应仅记上述归依的含意,同时这也有帮助于正念的训练。人们应不断自问:如何将归依的行为转化为意志及理解?既然三界如火宅,我们不能只是渴望屋外吸引我们的安全与自由,而不付出真正的行动脱离火宅。寻求安全及自由的第一步,是以觉醒的决心、理解及热诚的方式如理归依。
三、古代珍贵的归依仪轨
论典中保存了古代佛教徒修行的珍贵文献,记录古代虔诚佛教徒归依三宝时仔细、清楚的仪轨。文献中提到四种不同的归依方法,每一种方法以其明确的表述来呈现,它们分别需要不同程度的承诺。四者依序分别为顶礼、成为佛弟子、以三宝为指导的典范,最后达到完全的自我奉献。仪轨皆由「从今日起..」开始,意味着从发愿的当下开启了归依者的新生命,并强调归依有别于客观的仪式,它是一种明确且相当个人的奉献。接下来的三个仪轨以「当证知我」为结语,这是请求证明,由此宣示表达了誓言的坚决与庄严。开头与结尾的归依模式是经典记载里最早的一种承诺表示:「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愿佛证知我是佛弟子,从今日起,我尽…
《法见 7 三归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