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见 1 息苦之道

  息苦之道

  一、宗教因苦而存在

  解脱痛苦,是所有众生的愿望也是宗教的由来;如果没有痛苦就不会有宗教的存在。尽管每个人依着成长的阶段对苦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宗教最终目的无它,就是要解脱痛苦。在这个世界里,苦的范围与变化无穷尽,就如紧紧关住我们而毫无机会逃脱的铁围,要从其中挣脱有极大的困难。许多人努力找寻出路却徒劳无功,他们开始怀疑解脱的可能性。然而,希望与慰藉是人类成长过程所不可或缺,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大部分人依旧相信有神论宗教对「信仰者将于来世而非今世解脱痛苦」的承诺。

  不过,不满意这种说法的人逐渐增加,他们不再被来世的承诺所敷衍。今天,佛陀的教法不仅向任何愿意聆听者传布,也对这些抱持怀疑者、探求者宣说。它宣示着:「解脱是存在的,而且已经找到!我们可以在这一生、这个世界经验它,证悟它!」对我们而言,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导向痛苦解脱的道路当然是长远且艰难的,但它已被彻底、翔实地记录下来,只要借着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解与实践。好处是,它提供了一个「渐次的训练、渐次的修习与渐次的增上」,让即使没有太多心力可以开始的人都能跨出第一步。

  二、佛陀的教导核心──苦与苦的止息

  有什么事情比息苦之道更急需被了解?有什么事情比追求解脱之道更急需去完成?如果你的房子失火,若生起任何不想逃离噬人火焰的念头与行为,岂不愚蠢?所以,佛陀说:

  「不管现在或过去,我所教导你们的就是:苦与苦的止息。」

  简短的一句话,开示了佛陀全部教法的核心。在四圣谛也可发现此二则清楚的开示。两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宣说的四圣谛,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令人信服: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苦灭道圣谛。

  三、四圣谛

  (一)总说四谛

  第一、第二圣谛论及苦,第三、第四圣谛则是苦的止息。四圣谛阐述如下:

  1. 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言之,五取蕴是苦。

  2. 苦集圣谛:即渴爱,它产生新的轮回,和欲望、欢愉紧紧结合在一起,且到处寻找新的喜乐。也就是对感官快乐的渴爱(欲爱)、对永恒存在的渴爱(有爱)、以及对自我毁灭的渴爱(无有爱)。

  3. 苦灭圣谛:是对渴爱的完全灭除。对渴爱的瓦解、摒弃与厌离,从而解放和超脱。

  4. 灭苦道圣谛:即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二)别说四谛

  1. 苦圣谛

  苦有身体上与心理上的。身体的苦主要由老、病、死等三大「根本灾祸」所组成。老病死是生命过程里忠实的伙伴,彼此有着难解的密切关系。尽管生命可能充满喜悦与享乐,它永远以老、病、死终结;而生,也同样带着苦。不仅由于母亲生产的剧痛或新生婴儿来到世间所呈现出的不安,最重要的原因:生是老、病、死的先决条件,亦即成就整个苦链的因缘。此外,会产生苦果的任何事物,其本身就是苦。

  心理的苦包括忧愁、悲伤、苦恼、绝望、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呈现,随着种种的情境会经验不同深浅的痛苦。即使是最美好、高贵的方式,苦永远存在。

  但是,生命的苦难道只有黑暗面吗?它应该也有喜悦与快乐吧!当然有。佛陀没有忽视这经验里常见的事实,然而他也看到一切的喜悦与享乐是虚无、变化与短暂。「任何虚无、短暂、容易改变的,都是苦。」也就是不圆满和不完全。不只感受及知觉如此,所谓「人」整体也是如此。到底什么是「人」呢?深入观察可见,它完全被分解成第一圣谛所提到的「五取蕴」(或五蕴),即色(身体或物质的形体)、受、想、行(情绪与意志,思惟的进程,及不属其他类别的所有历程)、识。

  五蕴不是独立且清楚分别的东西,而是因身心历程不同的呈现而有的名称,通常被称为「我」或「人」。如果根据五蕴来看这普遍认为不变且拥有本体的「我」,我们将看到每一个集蕴都是不间断的变化──不停地出现、消逝,一再地重复生灭。五蕴的所有历程都是无常的,毫无例外。现在,凡是无常的必定是苦;也就是说,就算不是直接经验苦(身体或心理的痛苦),每一个快乐与喜悦的无常本质也会令它受到苦的侵袭。

  面对任何无常且会产生苦的事情,我们不能说:「这是我,这属于我,这就是我自己。」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是五蕴组成的,在这精神与物质变化的领域,没有人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任何被称为「我」或「人」的东西。

  所有的存在都是「无我」,也就是没有一个主体。其中没有恒常实质的核心,没有暂时或永恒的「灵魂」,即使是最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也没有例外。它更以组成五蕴的精神与物质变化为缘,所以也是无常。对于暂时组合的五蕴及不断变化的身心历程,「我」与「人」只是约定俗成的名称。

  因此,所有的存在都是无常( anicca)、苦(dukkha)与无我( anatta),这是任何存在事物的三种特征或显著标记。尤其第三种特征「无我」──没有一个存在的主体或不变的本体,是整个佛陀教法的关键。「无主体性」使佛教和其它宗教或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他们以种种方式主张实体「我」的信仰,相信个体或世界的灵魂。洞察无我( anatta)真理是佛陀伟大、独特、认知的成就。唯有了解「无我」的教义,才可说理解了佛陀的教法;也唯有透过正确了解无我,才能完全掌握苦圣谛的意涵与重要性。以下再次简要概述第一圣谛。

  五取蕴以非佛教用语来说,也就是「我」和「世界」。五取蕴是苦,是有缺陷且不能令人满意的。「令人不满意」的完整意思是:看透且了解「事物没有实体(anatta)」的人,无法从中(五蕴)感到满意、平静或满足。

  然而,「万物不断变化且没有实体」的真相使解脱痛苦成为可能。如果所谓的「存在」含有或潜藏着任何本体的永恒要素,解脱将是不可能的事。

  2. 集圣谛

  上述将存在的五种状态视为「取蕴」;之所以称为取蕴,是因为无知的人们执取它们。这就是第二圣谛:渴爱(巴利语 tanha,字义是饥渴,对存在的渴爱),是苦的因;抓取或执着是渴爱的呈现。无明者执取五蕴、渴爱五蕴,因为他相信五蕴是他的「我」,因为五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向往的俗世享乐。

  有一个例子可以使我们清楚了解苦如何来自渴爱。一个小孩弄坏了他最心爱的玩具,必定会感到很伤心且哭泣,但是一个成年人会有类似的行为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因为成人对玩具不再有任何的渴爱与欲望,他不会因玩具坏了而感到伤心或痛苦。由此可见,苦的真实原因就是渴爱──拥有某种东西的欲望,而非它破损的外相。我们渴求某种东西,因为我们认为它是愉快、合意的,因为我们看不到其中本自存在的痛苦,也不愿去思惟它的无常。我们渴求,因为我们相信无常与苦的五蕴是「我」、一个「自我」,是快乐与享受。我们希望这个「我」去拥有被视为无常、苦、没有实体的一切,彷佛自己就是那想象中的主人。我们担心这个「我」,害怕老、病、死。我们害怕这些必然。

  「渴爱」是世界的创造者;整个世界不过是渴爱的显象,生存意欲的具体呈现。我们的感官是媒介,满足渴爱的工具(因此他们本身是渴爱的所缘)。即便这感官的媒介功能丧失,渴爱也不会随之消失。一个失明的人仍旧想要看。就像木材不会被火毁尽的,它只是变成灰;水不会被高温破坏,它只是变成蒸气。同样地,渴爱也不会随着身体的败坏而荡然无存。当这「工具」(即现在的身体)随着无常法则而损耗殆尽,渴爱会寻找一个新的身心组合,再一次掌握六种感官所缘的世界。这个贪爱、攫取与试图掌控不断消逝的无常世界(包括所谓的「我」)的游戏,只是再次成为徒劳无功的追逐。这可怕的生死轮回将不断继续,直到我们依着佛陀教导的解脱之道,究竟断除渴爱。这是佛教「再生」的教义。

  再生的观念不可与印度「轮回」的教义相混淆。根据佛陀的教法,没有一个永恒的灵魂实体在生命与生命之间游荡。就如我们前面所了解的「人」,其所有精神与物质的要素同样都是无常。渴爱本身也不是一个个别的实体,而是基于其先前的条件不断生起。我们可以藉由一个古老的譬喻来阐述再生的过程。如果用一根已燃的蜡烛点燃另一根,后者的火焰与前者是不同的,不能说第一根蜡烛的火焰已经转移到第二根。然而,这两个火焰也非全然不受彼此影响:第二根蜡烛的火焰不会独自生起,它「因」第一根蜡烛而有,亦即第一根蜡烛为其「所缘」。两个相续的生命也有类似的关系:他们以极为重要的渴爱之流互为因缘,互相连结。

  我们已经简要讨论再生的真相及其产生的原因。这种再生是由业力决定它产生的地点与环境,由众生先前的行为所决定。在西方,「业」梵语 karma一字比巴利语kamma更为人所知,它时常被误解为一种人们无法逃脱、必受其支配的外来的命运。然而,并非如此。相反地,kamma字义是「行为」,别无它意。行为分为三种:意念、语言或身体行为。我们自己的行为决定我们今生与来世的再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会一再重复他所做的行为」。一个表现粗俗、卑劣行为的人,为低下微劣所牵引,临终时便能抓住生存于低等世界的好机会;一个过着有价值生活且崇高思维的人,将投生在一个圣洁的世界。业的教义象征宇宙正义的法则,只有业可以圆满解释生命显然不公义之处。就像常常见到好人受苦,而无用的人享有好运,这两种情形都是先前行为所造下的后果。

  现在犯下一个恶行,

  就像鲜乳般,不会马上凝结;

  业跟随着愚痴的人,

  就像灰烬底下闷烧的火焰。

  只…

《法见 1 息苦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见 2 蜕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