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

  十一、结语

  以上先归纳总说四念处,为何在进入个别的念处之前要先归纳总说呢?因为要强调四念处是个不断舍离烦恼的过程,如在修身念处时若能舍离烦恼,在修习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时也能舍离烦恼。若能在修习法念处时舍离烦恼,修习身念处时也能舍离烦恼。由于离开烦恼是个不断的过程,所以,先依照四念处的次第整体概介,将一些观念交待清楚后,再进入个别的念处修法会比较容易,这是四念处归纳总说的要旨。

  若我们想以四念处作为解脱的法门,一定要运用法念处,以法念处才能将身、受、心结合在一起。身、受、心念处最后必须了解「名」、「色」的分别。在修行解脱的过程,有「名」、「色」的分别,四念处才能完整。所以,一定要有法念处,四个念处才能成为一个不断的过程,一个舍离烦恼的过程。

  四念处是一个整体,一个修行的过程,修习任何一念处时,它们会一起出现。修身念处时,受、心、法念处都会一起出现,只是强调以那一个方法入门而已。例如修身念处时,分别四大,修习四大以后,你的经验会包括受、心、法。至法念处分别五蕴,也包括身、受、心。待四念处成熟,了解四圣谛,体证涅槃。

  全文完

  【批注】

  (1) 南传巴利经藏中有两经说明「四念处」的修习法;一经在《长部》第22经(D.22),一经在《中部》第10 经(M.10)。两经内容大致相同,不过《长部》第22 经在法念处对「四圣谛」有更详细的解说;整部经的篇幅也较长,所以《长部》第22 经被称为《大念处经》,《中部》第10 经则称《念处经》。北传汉译藏经中,《中阿含经》卷二十四第98 经《念处经》(《大正藏》册1 ,页582 中~584 中)、《增壹阿含经.壹入道品》第十二第1 经(《大正藏》册2 ,页568 上~569 中)、《杂阿含》第605~639 经(《大正藏》册2 ,页170 下~177 中),有类似内容,但各经内容不如《大念处经》详细完整。

  (2)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源于印度,其后向外传播,分成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地之佛教。南传佛教之三藏以巴利文书写。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日本,及由尼泊尔传入西藏、蒙古一带,称北传佛教、北方佛教。南、北传佛教在法服、戒律、典籍、学说、实践等方面,各有偏重,也各有特色。参阅《佛光》「南传佛教」,页3750 、「北传佛教」,页1586 。

  (3)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拘楼国即今印度首都新德里。

  (4) 二十一种解脱方法是身念处十四种方法:(一)安般念;(二)四种威仪;(三)四种正知;(四)不净观;(五)四界分别观;(六)~(十四)是墓园九相。受的九种要素与心的十九种要素,各算一种方法,法念处有五种方法,合计《大念处经》共阐述二十一种解脱的方法。

  (5)《大念处经》的注释书:Samaggala Viiasini Volume III Maha Satipatthana Sutta Vinnana(《长部》注释书三《吉祥悦意.大念处经》PTS, 1971)。注释书的内容一般认为源自最早期的佛教。巴利三藏原始的古老注释书,在公元四世纪左右便失传。现在的版本是根据斯里兰卡所找到的辛哈利语(Sinhalese)的早期译本,由觉音尊者(Buddhaghosa)重译回巴利文。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Kandy , 1992 , p.10 。

  (6) D.15 ,相当于北传《长.第13 大缘方便经》,《大正藏》册1 ,页60 上、《中.第97 大因经》,《大正藏》册1 ,页578 中。

  (7) 南传有两经:《心材喻大经》(M.29)与《心材喻小经》(M.30);北传无。

  (8) M.82 ,相当于北传《中.第132 赖咤罗经》,《大正藏》册1 ,页623 上。

  (9) M.106 ,相当于北传《中.第75 净不动道经》,《大正藏》册1 ,页542 中。

  (10) 参见《法句经》(南传)203 偈(Dh.203)

  (11)“ekayana-magga”是复合词,“eka”是「一」、「单一」、「唯一」。“ayana”是「行路」、「目的」、「往来」。“magga”是「道路」。汉译相关经文之译词中,《杂》译为「有一乘道」(《大正藏》册2,页139 上、页171 上、页322 上);《中》译作「有一道」(《大正藏》册1 ,页582 中);《增壹》译作「一入道」(《大正藏》册2 ,页568 上);《别译杂阿含经》译作「唯有一道」(《大正藏》册2 ,页410 中)。大多数英译为「唯一之道」如Soma Thera, The Way of Mindfulness, p.17. U Silananda, Four Foundations Mindfulness, p.2. 译为“the onlyway”, Nyanaponika Thera,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14. 译为“the sole way”, Sann Lwin, Great Discourse on Steadfast Mindfulness, p.1.译为“the one and only way”。就文献角度言,南传经典中的“ekAyana-magga”是对四念处的专称,没有其他修行法被称为“ekayana-magga”,因此以「唯一之道」来特称四念处的崇高立场,是可以理解的。参阅何孟玲,〈《中部.念处经》四念处禅修方法之研究〉,华梵硕士论文,页30 。

  (12) 加行:即加功用行,为了成就涅槃所做的一切努力。

  (13)“Nibbana”源自动词“nibbati”,意为「被吹灭」、「被熄灭」,佛教以它表示熄灭了世间贪、瞋、痴之火,或去除了渴爱的纠缠。涅槃乃佛教终极的实践目的,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前者是虽断烦恼,仍有五蕴之依身;后者烦恼灭尽,五蕴亦灭尽无余。参阅《佛光》「涅槃」,页4149 。

  (14)(奢摩他),「观」为“vipassana”「止」为“samatha”(毘婆舍那)之意译。「止」是藉专注特定对象(所缘、目标),止息一切妄念、烦恼,达心一境性的禅定。「观」是以智慧观照此一特定对象的自相,可由特相、作用、现起、近因四方面观察;观照共相,一切法皆有无常、苦、无我的特质。由止培养定,由观开展慧;以定伏烦恼,用慧断烦恼。有定力,才能看清楚所缘,修真实观,断除烦恼。止与观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以完成解脱。参阅《佛光》「止观」,页1476 。

  (15) 「无为」是「有为」的对称,指非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之法。原系涅槃的异名,后世更于涅槃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诸说。参阅《佛光》「无为」,页5112 。

  (16) 中道:离开二边之邪执、极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的根本立场。因八正道的实践是远离乐欲及苦行等偏颇的生活态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涅槃,故称八正道为中道,乃实践上的中道。若正确理解缘起的真理,因而远离常见与断见,或有见与无见等偏颇之看法,住于中道正见,此为思想上的中道。参阅《佛光》「中道」,页1030 。

  (17) 念处之道是八圣道分中的前行道,此前行道是唯一的道路。此道路成就世间八正道,圆满出世间八正道,实现涅槃。《无碍解道》:「八支道中胜,四谛理中胜,离欲(涅槃)法中胜,此实唯一道,清净诸知见,汝等顺此行,降魔灭众苦。」参阅MSV, p.745 、帕奥禅师讲述,《正念之道》(高雄市:净心文教基金会,民90),页37 。

  (18) Dh.17「人若前作恶,今则奉诸善,如月出云散,普明照世间。」之故事。《法句经》的批注中,有许多与经偈内容相关的故事,近来并集为单行本流通。参阅达摩难陀编着;周金言译《法句经故事集》(宜兰:中华印经协会,2003 年),页332 。

  (19) 参阅Sutta Nipata verse 949.、MSV, p.746 、《正念之道》,页38-41 、《法句经故事集》,页279 。

  (20) 阿罗汉(arahant):第四果(最高果位)。指断尽三界烦恼,证得最后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参阅《佛光》「阿罗汉」,页3692 。

  (21) 四无碍智:指四种自由自在无所障碍的理解能力(智解)与言语表达(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四无碍智;就理解能力言之,称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而言,称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参阅《佛光》「四无碍智」,页1778 。

  (22) 神通(abhinna):依修禅定而得无碍自在、超越人间、不可思议之作用。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等六种神通。得神通者,亦有各种层次,唯佛陀六神通无碍自在。参阅《佛光》「神通」,页4251 。

  (23) 火遍三昧:火遍是十种遍处禅之一,以火相为所缘,修习禅定。参阅觉音尊者着;叶均译,《清净道论》(高雄市:正觉学会,民89)页170 。

  (24) 波罗蜜(pAramita):由过去世乃至今生所累积…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