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善业、功德等成就解脱的资粮。

  (25) 悦行(Patacara)Dh.113 :「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活一日,而得睹见之」之故事。参阅《法句经故事集》,页230 。又《长老尼偈》的注释书也提到这个故事(5 偈‧10)。

  (26) 须陀洹果(sotapanna):上座部佛教四果中最初之圣果,故又称初果。译为:「入流」、「预流」,入于圣流之意。断三结,即我见、戒禁取见及疑结。初果圣者最多经七番人天的轮回,必然解脱。参阅《清净道论》,页693 。

  (27) 天人于寿命将尽时身体所现的五种衰亡相。即(一)头上花萎靡;(二)腋下出汗;(三)衣裳污秽;(四)身失威光,且生臭气;(五)不乐本座。参阅《佛光》「五衰」,页1142 。

  (28) 修习四念处,走上解脱的正道,观智渐成熟,至种姓智,超越凡夫种姓入圣者种姓,直接取涅槃为所缘,悟入道智,证得果智,实践出世间道。参阅《清净道论》,第22 章。

  (29) 南传阿毘达摩(Abhidhamma)亦作论藏;是上座部佛教所承认的巴利三藏圣典之一,是佛教权威性的圣典。论藏里有七部论:《法聚论》(Dhammasangani)、《分别论》(Vibhanga)、《界论》(Dhatukatha)、《人施设论》(Puggalapannatti)、《事论》(Kathavatthu)、《双论》(Yamaka)、《发趣论》(Patthana)。《法聚论》与《发趣论》对心有详细的分别。参阅菩提比丘英编;寻法比丘中译,《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香港:佛教文化事业,1999)导读,页xviii 。

  (30) 「念」是十九个遍一切美心的心所之一。「美心」,或可译为「善心」。在瑜伽行派「念」是属于五种别境心所。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71 。

  (31)“Arammana”或译为「对象」、「目标」、「缘境」。

  (32) 四食:即段食、触食、思食、识食。「食」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段食是指食物的营养或食素,能维持、滋养色身。触食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以触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而长养身者。思食于思心所欲求之境,生起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识食是以识为食,支持有情生命。四食滋养维持一切名色法的相续。参阅《佛光》「四食」,页1741 。

  (33) 四漏:即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漏」(Asava)意指流出之物,一般指烦恼而言。欲漏是对欲乐之贪染;有漏是对有(存在或生命)之贪着;见漏是对邪见的执着;无明漏乃烦恼之根本,令众生轮回生死,无法出离。

  (34) 四种取:欲取、邪见取、戒禁取、我论取。欲取是对欲乐强烈的渴爱,也包括对一切世间之物的渴爱。邪见取是执着邪见,如断见、无作见等。戒禁取是认为持种种戒禁,如狗戒、牛戒等,能够导向解脱。我论取即是执着「身见」,认为五蕴的任何一蕴是「我」或「我所」,经典中提出二十种身见。参阅《佛光》「四取」,页1704 。

  (35) 南传有《象迹喻大经》(M.28)、《象迹喻小经》(M.27);北传有《象迹喻经》,《大正藏》册1 ,页464 。

  (36) 自相(sabbAva-lakkhaNA),又作自性,指自体个别的体相,亦即不与其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的特质者。参阅《佛光》「自相」,页2528 。

  (37) 共相(sAmanna- lakkhaNA),共通之相;一切法皆有无常、苦、无我的共相。

  (38) 四正勤:又名四正胜、四正断,策励身、口、意的修行,不令放逸。即:已生恶令速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39) 四种正知为(一)有益正知(satthaka-sampajanna);(二)适宜正知(sappaya- sampajanna);(三)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nna);(四)不迷惑正知(asammoha -sampajanna)。参阅本书:正知。

  (40) S.47.6,《杂.第617 经》,《大正藏》册2 , 172 下。

  (41) 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42) 观智未成熟会生起光明、智、喜、轻安、乐、胜解、策励、现起、舍、欲十种观的染。若要观智成熟,更上层楼,须远离十种观的染。参阅《清净道论》,页654-658 。

  (43) 参阅《清净道论》,页662 。

  (44) 行舍智(sankhArupekkhA-nANa)是世间最高的观智。观一切行法的无常、苦、无我,并以种种行相观空之后,禅修者舍断怖畏与欣喜,对诸行无动于衷而中立,不执着它们为「我」或「我所」。参阅《清净道论》,页674 。

  (45) 见道:行舍智后,以涅槃为所缘,于道心生起的一剎那,断除三结(身见、疑、戒禁取),同时彻知苦谛、断除集谛、证悟灭谛(涅槃)、开展道谛。见道以前为凡夫,入见道以后为圣者。

  (46)「依无常而观以断常想,依苦而观以断乐想,依无我而观以断我想,厌恶以断欢喜,离欲以断贪欲,令灭以断集,定弃以断执取。」《汉译》卷43 ,页79 、MSV, p.757~758 、《正念之道》,页66。

  (47) 输入「循身观」于CBETA 电子大藏经共查到187 笔。玄奘译《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皆译为「循身观」。「循」本义作「行顺」解,乃顺道而行之意;此处作依次随顺观察之意。

  (48)「我」(Atuman):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自我、本质。泛指独立永恒存在的主体,此主体存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缘起的存在,否定永恒(常)、独一(一)、自主(主)、支配(宰)的「我」。身,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集合体,没有常、一、主、宰的「我」存在。参阅《佛光》「我」,页2937 。

  (49) 密集(ghana):意为紧密的、结实的。身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集合体,凡夫被外表的整体概念所蒙蔽,故有密集的概念产生。若能以智慧观察,看清楚身的真实情况,便可解开密集。

  (50) MSV, p.757 、The Way of Mindfulness, p.35 、《正念之道》,页64 。

  (51) 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种色与由大种所造色所组成,共二十八种色法。色法无法单独存在,只能以色聚的组合型态存在,共有二十一类色聚。同一粒色聚里的诸色,同住一处,同时生灭。同一粒色法的所造色,来自或依靠同一色聚中的四大,而四大是互相依靠。以智慧如实照见它们。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231 、帕奥禅师着;弟子合译,《智慧之光》(马来西亚:第三版2003),页79 。

  (52) 六受身:是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

  (53)「观乐受为苦,观苦受如刺,舍受之宁静,观之为无常,比丘如实知,寂然而行道」S.IV.207, PTS、MSV, p.761 。

  (54) 有的主张十六倍,也有主张十七倍。十六是印度吉祥的符号,说十七是加上过去的前一剎那,那不应该算,所以严格说应该是十六。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45 。

  (55) 参考《清净道论》,页6 。

  (56) 五门心路过程(pan cadvara-vithi):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时,有分产生波动、被截断,接着「五门转向心」生起,转向该目标,之后生起五识,如「眼识」,能识知颜色。紧接而起的是「领受」眼识所识知颜色之心,随后生起推度或「检查」该目标之心,接着生起「确定」目标之心,然后有一系列(一般是七个)的心执行「快速地跑」(速行心)向目标,以识知它。若目标是「极大所缘」(明显),在速行后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缘取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彼所缘之后心再度沉入有分。若目标不明显,彼所缘不会生起。注(56)~ (62)参阅《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四章。

  (57) 意门心路过程(manodvara-vithi):当心路过程发生于五门时,事实上涉及两门:根门与意门。意门心路有二:(一)随五门之后生起;(二)纯粹只发生于意门的心路。

  (58) 阿毗达摩藏将心分别为许多种类,即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心。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心识,实际上是一连串剎那生灭的心,极迅速地相续生灭,我们无法察觉它们是个别不同的心。阿毗达摩不单是把诸心分门别类,更重要是呈现它们为一紧密相互交织的整体。《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8 。

  (59) 唯作心(kiriyacitta):这类心非业亦非果报。它虽涉及心识活动,但此活动并没有造业,因此不能产生果报。

  (60) 转向心(Avajjanacitta):当外在目标撞击根门时,该心在相符五识生起之前生起,作用是转向呈现于根门的目标。若在五门生起,名「五门转向心」。在意门心路过程生起名为「意门转向心」。

  (61) 异熟心(vipakacitta):是过去业的异熟,是最后死心的无明相续。

  (62) 速行心(javanacitta):直译为「迅速地跑」。一系列(一般是七个)的心执行快速的跑向目标以识知它的作用。从道德角度来说,这速行阶段最为重要,因为善心或不善心即在此阶段生起。

  (63) 昏沉(thina):是心的软弱或沉重。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懈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63 。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十一、结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