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肉眼”指一般凡夫的眼,有眼珠、眼球、视网膜等,看东西有限度,患青光眼或有翳病的眼睛根本看不见,近视眼看不见远处的东西,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东西。一般凡夫的肉眼只看得到眼前的花花世界,看到有权有势的人就羡慕,你说因果轮回,种善得乐、种恶得苦,他不相信,因他眼睛看不远,只看到眼前,看不到过去和未来,不相信因果,不知培修功德,所以称“肉眼”。

  能明因识果,明白修五戒十善,叫有“天眼”。

  “慧眼”能进一步了解因果的道理,知道苦海滔滔,回头是岸,知道修厌离心、修解脱行,如声闻、缘觉之眼就叫“慧眼”。

  “法眼”就能进一步洞彻“真空妙有”之理,能发大悲愿,能修菩萨行,是菩萨具备的眼,称“法眼”。

  “佛眼”圆证了一切智,具足了佛的“三身四智”,就如佛的十种名号之一“正遍知”,这就叫“佛眼”。

  这里的“照见”,具足一切种智,包括慧眼、法眼、佛眼,以慧眼观“一切法自性本空”之理,以法眼观“一切妙有”之理,以佛眼观“真空妙有”之理。这就不是一般的眼睛所能看得到的了。

  五蕴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界

  “五蕴皆空”,“五蕴”是世俗谛,代表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精神的、物质的。

  狭义讲,“五蕴”就指我们的五蕴身,色、受、想、行、识。“蕴”者积聚义,人身就由这五种“元素”合成,如“色蕴”包括肉体五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想”就代表“心所”,其中“受”是对外境的感受,以领纳为性,“想”即心中之相,所谓的思想,以想象为性;“行”是内心造作潜流不息,意志上的行动,所以“行”是以造作为性;“识”是各种根、境相触而产生的了别作用。

  任何人的生理、心理现象都离不开这几种。《大乘百法明门论》里讲“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心法指八个“识”;心所有法指“受”、“想”和四十九个相应行法;色法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无为法有六个;合计百法。所以,色受想行识就代表了人的本身,指肉体和精神的结合。

  广义讲,“五蕴”包括一切物质界、精神界。如“色”,一般人解释为颜色、美色,也有解释为色空,大观园的美景最后是一场空,色情空叫色空。其实这是片面的、狭隘的。佛教中的“色”以质碍为义,凡是物理现象都有障碍。依法相唯识学的分析,“色”有多种,具体讲有十一种,五根和六尘,其基本元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流动为性,火以暖和为性,风以飘动为性,这是物质的性质。而后有所造色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其中,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之对境,包括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色、遍计所起色等。

  极略色,指分析物质而至于极微,眼睛看不到的很微妙的东西,如现在科学上讲的分子、原子、粒子之类的;极迥色,指分析影、光、明、暗至极微,如现在讲的光波,如X光等;受所引色,受是领受,引是引取,由感受引起的,如受戒过程中得了戒体,受了恶人的引诱就种恶种,因此造善造恶是有体的,又名无表色;定自在所生色,指在定中自在变现出生之色体,由修禅定产生的神通;遍计所起色,指由第六意识之妄分别所变起之空华水月等无实事之诸色相,如我相等。

  色又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照见五蕴皆空”,即说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到了不动地,修观照般若的功夫达到甚深微妙之时,能照见五蕴皆空,证见一切法的真实相,即一切物质、精神之法,本体即空。

  “空”代表实相般若

  关于“空”的含义,有人误会地说学佛人万事皆空,出家人一切皆空,什么都不要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他不知“空”的真实含义。要认识“空”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因缘生法的道理。佛法讲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没有主因和助缘一切现象都不能生起。从时间上讲,一切法是有变化的,不是永远存在的,换句话,就是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从空间上讲,一切法不是孤立的,是法法相望、法法平等的。佛教的宇宙观就是如此,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却是相望的,有因果联系的,这是佛教的法界观。既然一切法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故说“空”。

  一般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从主观、客观上生起无明烦恼,产生虚妄分别,主观上执着我、客观上执着法,于是有自他、人我等种种差别、种种界限,因而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见不到此真理。

  所谓“空”者,即因缘生法,本体即空,从“空”中破除“我、法”二执,证得“我、法”二空,此智叫般若智,有此智才能见到真实相,即“空相”。“空相”又名真如法性、法身、佛性。空掉了妄执,见到了诸法真实相,才能恢复真实性,即真如法性。所以“空”就代表实相般若。

  观世音菩萨以微妙智广救众生

  “度一切苦厄”,即方便般若,修四摄六度广救众生。观世音菩萨具足此智后,修大悲心方便行,随类现身为众生说法。故《普门品》云: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众生处在各种艰难困厄痛苦之中,有七难:水难、火难、鬼难、王难、罗刹难、枷锁难、怨贼难;有三毒:贪毒、嗔毒、痴毒。因有这些难和毒就会受苦,人生本来就是苦,加上这些灾害,更是痛苦不堪。佛经讲人生本具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所以人生是在苦难中,这一点老年人深有体会。

  “众生受困厄,无量苦逼身”,众生被很多痛苦残害身心。“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观世音菩萨能以微妙的智慧,度一切苦厄,只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才具有此功德。

  美国有个金玉堂居士,是中国苏州人,很信观世音菩萨,她年轻时就学佛,小时常随祖母上寺里。在未出国前,因是个大资本家,做了许多生意,到了一定时间要去结账。有一天晚上,她梦见自己落在水里了,从空中下来一位老婆婆把她提了起来。第二天,她就准备去结账。刚要上火车时,觉得自己有什么东西忘拿了,于是马上回去找,回家耽误了时间,没有赶上火车。后来这火车出事了,她跑脱了。她写有一篇文章叙述了很多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她的丈夫叫应行久,也很信佛,在联合国工作,建寺、印经书、赈灾等凡是功德事业他俩都尽力而为,在政治上维护和平,经济上广积功德。他们在美国买了六十亩耕地修大乘寺,还修了一个观音阁。金玉堂居士专门供养观世音菩萨,每天要用一个多小时从观音阁外拜到阁内,有人认为她是迷信,其实是因亲自得了感应。

  在北京潭柘寺观音阁内的石地板上面有双脚印,据说是元世祖的女儿妙严公主留下的,因她出家后,在潭柘寺里天天礼拜观世音菩萨,一直到死。现在寺里还建有她的塔。

  这是信仰观世音菩萨得到感应的古今实例。

  二、明所观境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真空妙有之真理

  此句明真空妙有之中道义,于真空中显妙有,于妙有中显真空,色空不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破执。从凡夫到二乘,对诸法实相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凡夫执着一切现象是常恒不变的实体;二乘人虽主张无我,但承认法有,对法的空性没有彻底的认识。大乘人中,持“空见”论者,片面强调“空”,认为“空”就是一切都没有了,否定因缘生法,结果成了“断灭空”。这里是破除凡夫、小乘和一部分大乘论者的执着。

  “色”与“空”不是相对的,是二而一的。“色”是因缘生法变化之色,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于“空”。“空”是从因缘生法中建立起来的,是从妙有中建立起来的,可说“空”与“色”是相等的。于妙有中见真空,于真空中见妙有,二者不相离。凡夫及小乘论者执着色体实有,故不能见“空”;一部分大乘论者认为空是“断灭空”,否认因缘生法(妙有)的存在。

  故不能执着“一切法实有”或“空无”。“实有”即“常见”、常恒之见,从而产生我见、法见;“空无”就生起“断灭见”。真正的真空妙有要远离常见、断见这二种边见。太虚大师有首诗云:

  佛法欣闻坦荡途,

  人人在握有灵珠。

  四边莫触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无。

  这首诗指,你听到佛法就是走上了光明大道,因为“人人在握有灵珠”,听闻佛法就是要把灵珠发现出来,此灵珠指我们众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此。“四边莫触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无”,要发现灵珠就须修般若慧,不执着“有、无、常、断”。如果落于“有、无、常、断”,就是愚痴、无明,反之才是真般若、真智慧,这就是“中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妙有真空就叫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解释因缘生法的妙有之色为真空,当体即空。显现的现象既是色,又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句是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真理。一切因缘所生之色,因其变化而显现出本体是空,空体所显现出的现象就是现见的色。色空不分,并不是不同。此句破执着,因此不执着实有见和断见就是中道。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在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精神方面),也是与色法(物质方面)一样: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在究竟的理体上“行、识”同理。既不执着物质,也不…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