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妖魔鬼怪不破除,就会永沉于生死苦海中,不能由此岸到达彼岸。所以佛说以金刚剑降伏魔军,就是以智慧来破除无明这个魔,就可到达解脱生死的彼岸。
波罗蜜多
“波罗蜜多”汉译为“到彼岸”、“度无极”等。你们从朝天门过河来,须乘轮渡,那边是此岸,这边是彼岸。不过这里的“岸”有所不同,是指众生沦落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充满着痛苦的此岸,要到达解脱痛苦的清净境界的彼岸,如何去?那就要乘般若船,靠自己的“无我慧”长时间地从今生至后世,乃至生生世世(佛经讲要经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可稳坐此船,冲破一切风浪到达彼岸。此般若船包括“戒、定、慧”三学,以“戒”约束自己,以“定”消灭虚妄分别,以“慧”洞见、观察事物的真实道理,否则就经不起风吹浪打。有些人信了佛还有反复,信仰不坚定,就是因没有般若慧,没乘般若船,就达不到彼岸。
心、经之义
“心”在此表明“最精要”、“最重点”,此经是般若空宗最精要的部分;也指明我们学习佛法要消除虚妄心,恢复真实心。
“经”音译为“修多罗”,汉译为“契经”。“契”者谓此法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应众生之机,既契合于诸佛菩萨所说的道理,也很适应众生的根机,并有一定的法则和组织。众生若能依此方法修行,就有规可循,信守此法可得解脱。
已释经名。该经名说明要以智慧到彼岸,使修行人有法可依。
二、译者简介
本经译者是玄奘法师。他是中国唐代学识广博、道高德重的法师,十三岁出家,由于聪明过人被朝廷破格选为出家人(在当时出家,必须通过国家考试选拔,还有年龄限制,他年龄不合格)。出家后,他随师学习大小乘经典,把当时全国已译出的经典都学完了,但未满足,且感到有些经论残缺,有的文意不能明达,于是发心去印度学习。
他二十九岁时去印度,依止中印度那兰陀寺戒贤论师学习唯识法相宗、空宗等经典。他学习了《瑜伽师地论》及唯识十大论师的著作,还学了《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以及戒律和小乘佛学等。他不单单是钻研佛学,还学印度的古典哲学及其它学说,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博学多能之人,为求学问孜孜不倦。在离开印度前,戒日王为他在曲女城举办了无遮大会,有万人以上来参加。当时玄奘法师把他的《大乘真唯识量》贴在外面宣布:若谁能破一字,愿给他当徒弟!结果没有一人能破。当时小乘人称他为“解脱天”,大乘人称他为“大乘天”。后来戒日王礼送他回国。
唐太宗听说玄奘法师回来了,很高兴,就派大臣去迎接。玄奘法师回国后翻译了很多大小乘经典,如《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等等。
《大般若经》共六百卷,是玄奘法师最后翻译的一部经。他在译此经时,由于白天译经,晚上还要给弟子们讲经,很辛苦,体力透支。后来他快支撑不住了,就在佛前发愿,求佛菩萨加被他译完这部经,终于译完了,去世时才六十余岁。
我们学佛人最珍贵的是法宝,这是众生的法身慧命。玄奘法师为了去印度取经求学,愿意舍身;回来后又昼夜不懈地译经、讲经,就是为了使法宝能够传播下来,令众生闻法得解脱。他临终前仍能够保持“空”的精神。一般人临逝时很痛苦,而玄奘法师却很泰然,一直念《心经》,最后不能念完时就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行不可得,识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以彻底“空”的精神空除我、法二执,空掉一切虚妄分别,真正达到无碍解脱的境界。
(叁)释正文
一、总纲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总纲
此段总摄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上的成就。“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心经》的总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离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即是修一切善。
何谓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是《普门品》中的称号,这是根据菩萨大慈大悲的殊胜功德而称颂的;而“观自在菩萨”是就他的大智慧来称颂的。这要加以区别。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为体,观自在菩萨是以大智为体。
在《普门品》的重颂中有言: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这几个“观”字把“观自在”解释清楚了,说明观世音菩萨有广大的智慧。观世音菩萨就是“寻声救苦度群迷,千处有苦千处应”,即观照世间的音声而救度,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
根据佛经记载菩萨早已成佛,只是为救度众生才现菩萨身应机说法。据《千手千眼大悲经》载,观世音菩萨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在无量劫以前已成了佛,名“正法明如来”。成佛后以大悲愿救度众生而现菩萨身。
据《大乘悲华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宝藏佛时,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太子,发心供养三宝,修设供养了三个月。在广修供养的过程中,菩萨于佛前发愿:愿世界所有苦恼众生在受苦时,若能称他的名号,他即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进行救度,若不救度,即不成佛。当时,宝藏佛就赞叹他:你一定成佛!并称他为“观世音菩萨”。另据《大佛顶首楞严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过程中,以耳根反观闻性,因修此观照方法而悟道,悟此闻性即众生本来的心性。
“观自在菩萨”一称,是从菩萨大智的殊胜功德方面来讲的,是第八不动地菩萨的境界。为什么称做“观自在菩萨”呢?“观”是观察、观照,即能观一切法的空性,如实了解缘起性空之理,能做到这一步就必须靠一切智。
以三智修三观
以天台宗讲,“智”有三种:
第一是“一切智”,即能认识“空”的道理,有一切智才能空除人我执、法我执,才能认识“真空”之理。故又称之为“真观”。
第二是“道种智”,即能观察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因果现象,不否定因缘生法,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认识到妙有。菩萨具备“道种智”,能以出世的精神而入世,在世间为众生多做善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处污泥而不染,达到三业清净。故又称“清净观”。
第三是“一切种智”,即广大智慧观照力。既能观真空,又能观妙有,于真空中见妙有,于妙有中见真空,亦即“中道观”。“中道观”才是广大的智慧观。
要具足此三智就须修此三观,观行功夫深了,进一步修“悲观”及“慈观”。悲能拔苦,慈能与乐,运用在行动上对众生就能修“无缘慈,同体悲”,以慈眼视众生、以悲心度众生,广修六度万行。故据此“观”字就能概括整个佛教教义,其内容很深奥。有了这个“观”,具足了观照般若,也就无挂无碍、无烦恼无颠倒,即可得自在。
真正的自在
众生境界岂有自在可言?众生身有痛苦、心有烦恼,有牵累就不会有自在。有人说,钱多了就自在,地位高了就自在,孰不知这还是不自在。钱多了怕盗贼偷、土匪抢,弄得心神不安,故不自在;地位高了怕遭刺杀,如现在有的总统国王被刺杀,为了名利你杀我、我杀你,哪个自在了?几千年来都如此。又有人说吃得好、穿得好就自在。这似乎自在,其实不自在,一时的感觉过去就完,丝毫不能停驻,且为追求过度享受就会逐步造业,而失去这种享受时又会倍感痛苦,所以都不自在。
真正的自在必须具足佛的智慧,能正观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道理。所谓“真空”者,即能破除“我见”;“妙有”者即能明因识果,相信一切因缘生法的道理,不起无明和颠倒妄想,做到离挂碍相、烦恼相、颠倒相,即不受一切牵累,那就真自在了。菩萨在因位中入了第八“不动地”就得到此境界,达到无功用行的境界,即凭观照般若修无相观,住于无相观,不为外境所动摇;长住于定中,无能取相、所取相、爱憎相、得失相、取舍相。以这种“观”行,就真正能够不为“八风”所动。苏东坡曾作偈赞叹佛: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此“风”不是指自然界吹倒房子、吹走人的风,而是比这更厉害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之八风。具体讲,就是无论受了称赞讥讽、遭受痛苦享受快乐、得到利益或是地位降低、财产增了失了、受人敬仰或鄙视等等,都不为之所动,这就要保持相当的定力才行啊!
何谓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为“觉有情”,并含有“勇力”之义。即学菩萨之人不但要自觉,还要使一切众生都要觉悟,并且勇猛精进,这才叫菩萨。有些人把城隍、土地等都称作“菩萨”,其实不然,他们在神道,也是佛菩萨度化的对象。真正的菩萨要发大悲愿、修六度万行、具无上菩提心。
三种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开显三种般若:其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属观照般若;其二,“五蕴皆空”属实相般若;其三,“度一切苦厄”属方便般若。这三种般若又是密不可分的。
“行深”,即观照功夫在此时已达到微妙甚深的境界。“深”有二义:第一,就“行深”讲,到了此时内心忘记了能取相和所取相,达到了无相的境界,去掉了主客观上的虚妄分别,就是佛教讲的无我相、法相。第二,就“境深”讲,境界高了就不受时空的限制,时空都是有限的,都是凡夫虚妄心所建立的。一个人活七十、八十甚至一百多岁,总要死,是有限的。在空间认识上也仅限于家庭、国家、社会乃至国际、自然、宇宙,受时空的限制境界不会高深。有些人不懂此道理,以世间学问来衡量佛菩萨的境界,认为这很神秘,是迷信。实非如此!这是一种实证境界,不是语言文字能表达的,是思想所不能想到的,所以不可思议。观世音菩萨修此智慧,功行与境界到了微妙甚深的时候,故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具足一切种智
“照见”,“照”即朗照,照得明明白白的。“见”就是看见、观见,但不是肉眼见,佛教讲有五眼,即肉眼…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