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心经》和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功德,再进一步理解这些道理,就能真正恢复自己本来的佛性,最终证得菩提、涅槃。这是《心经》的真正力量所在。

  乘般若船到涅槃岸

  观世音菩萨不但有大智,还有大悲,由大智产生大悲。观世音菩萨如何产生大智,《心经》作了重要的叙述。

  “智”在印度语为“般若”,学佛人就是要靠智慧一步一步趋向无上菩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意谓靠伟大的智慧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彼岸。我们众生在这娑婆世界中遭受着种种痛苦和烦恼,众生处在生死苦海的此岸,要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就必须乘坐般若船。

  “般若”分三种:

  一是文字般若。即佛说的教法,教典有三藏十二部,都是为了使众生明白真理、破除愚痴的方便法门,故又名“方便般若”。

  二是观照般若。即实际修行,修习止观,在明白佛法真义的基础上不舍无上菩提心,由持戒到修禅定而产生智慧,运用观察功夫来观“我”,观“执着”,这叫“观照般若”。

  三是实相般若。由观照般若的功夫观察照见一切法的真实相后,证得真如法性,同时也证得无漏无分别的根本智和后得智,由根本智和后得智洞彻真如法性的境界,从真显俗,二谛圆融。

  这三种功夫对学佛人都很重要,你们在座的有些居士,不要因自己没文化就灰心丧气,佛法讲熏习是“种因”,讲“闻、思、修”三慧,先能多听闻正法就很好。

  宗喀巴大师的三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师是黄教的祖师,达赖、班禅两支就是他的后代。他精通教义、显密圆融,是西藏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在大师以前,有白教、红教、黑教,但戒规不严。宗喀巴大师从学佛到出家,建立了密宗黄教,使西藏佛教得以复兴。大师一生著作很多,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修行分为三品,即下士道品、中士道品、上士道品。

  “下士道品”讲修人天乘果,皈依三宝,修五戒十善;“中士道品”讲修解脱行,观“四谛”、“十二因缘”而证解脱果;上士道品,讲修菩萨“六度四摄”之行,观真空、证无我慧而证无上菩提果。

  宗喀巴大师在讲到“下士道品”时,根据佛法提出,学佛人首先要保持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无常到来时至少要保持人身。这里有几个法则:一依止善知识,二多听闻经教,三皈依三宝,四明因识果。这也是下士道品的精要。

  多听开示,多闻经教,多读经书,可开启智慧,由此才能生起正知正见,逐步去掉虚妄分别,遇到事情才能洞察明了,临境不迷。“闻、思、修”三慧,是所有出家众在家众在修行过程中的必备环节。多听闻佛法,没有文化的也要多听,从听闻中启发自己的正知正见,逐步去掉迷惑与无明,开发智慧引生正见,从而巩固正信。

  因此,文字般若很重要,三藏十二部教典哲理深邃、篇幅宏大,都属文字般若。其中讲的全是因果、四谛十二因缘、缘起性空、唯识法相的真理,这些真理能够破除人我执、法我执,去掉迷惑,从而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故佛法不是迷信,而是智慧的信仰。这都要靠多闻熏习的功夫。

  观照般若在修禅定时体现

  由文字般若达到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能够观察照见一切事理、一切真相,洞明其真理。这主要靠佛教禅定,即修止观的行持功夫。学佛人的行持包括念经、拜佛、修禅等。

  禅定的力量很大。中国禅宗祖师达摩,从印度到中国来,一苇渡江,到了少林寺,面壁九年,修习止观。我亲自去看过达摩洞,当时还现了达摩祖师的影子。周总理曾作诗云: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忘蹈海思英雄。

  达摩祖师静修禅观进入很高的境界,并传衣钵与弟子,还把坐禅余时练的武功也传了下来。

  坐禅是一种了不起的功夫,禅修好了能调身调息。现在的气功是一种科学,能治病,在过去还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才发现气功岂止能治病,还能发出神通呢。印度有一种瑜伽功,练好了可以发挥奇异的功能,耳能见、眼能听,甚至入水水不能淹、入火火不能烧,这是事实,但这只不过是禅功一角。

  禅定功夫真正很深了,能调身调心,再结合修止观,就能够发生智慧,进而发出神通。故禅定的力量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这里边有观照功夫,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离不开禅定境界,入禅定才能修止观,才能观察一切事理、启发智慧、开发神通。罗汉的神通就是由此产生出来的,一般人认为很神奇,其实它是一种特异功能,到了佛菩萨境界更高。当然,神通不是用来随便耍的,而是为度众生才使用的!

  悲智双运的菩萨心法

  由观照般若可证得“实相般若”。“实相”就是诸法的真实性,亦称法性、实性、真如性等等,见真实性才叫做有智慧,又叫无漏智、无分别智、根本智。

  《心经》就是讲观世音菩萨在因位修行中,由于多闻熏习,进一步修观照般若,不为主观的我、客观的法所转移和牵引,不为一切外境所转移,不为六尘境界所动摇,消灭无明烦恼,断除恶行,证得空性,消除我执、法执,达到人我空、法我空,然后就能自度度人,度一切苦厄。这是这部经的重点。

  上次“打七”讲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重点讲了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之功德,以大慈大悲解救众生的苦厄。《心经》是讲观世音菩萨有大智,由大智产生大悲,有了大悲才能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即由痛苦的此岸达到菩提涅槃的彼岸。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心法。

  《心经》重在“破”

  佛法一方面讲“立”,一方面讲“破”。“立”是建立言教,不否定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因果法则,承认因缘生法是有的。“破”即否定、破除之意,对一切妄情执着要彻底加以否定,破除“人我执、法我执”,进一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佛教的“破”与“立”是要在了解“真空妙有”的中道实义的基础上才能通达的。《心经》一方面讲“空”,另一方面承认“有”,但主要是讲“破”。《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主要都是“破”。“般若空宗”的祖师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他们弘法也重在“破”。

  中国的祖师大德们运用的方法很灵活,除了参禅打坐外,教诫弟子还用棒打、喝斥、瞪眼睛等方式方法,所谓“七尺棒头开正眼,一声吼下息狂机”就是禅宗的风范。吼你一声、用棒打你一下,从中使你警觉、破除妄情执着,当机得悟,这完全是“破”的实际体现,也是“般若空宗”的主要精神。

  《心经》注重“空”、“不”、“无”三字。《金刚经》里有两句精要的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它的“无”和“离”是与《心经》中的“空”、“不”、“无”三字相通的。“空”即空除人我执、法我执,“不”就是不要有所执着,具“无所得”的精神。

  佛法涵摄一切法,不出于“世俗谛”和“胜义谛”,即世间和出世间的真理。有一首偈:

  佛说一切法,

  不离于二谛,

  一者世俗谛,

  二者胜义谛。

  佛说的法门包括两种,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真理。世间法的真理叫“世俗谛”,出世法的真理叫“胜义谛”。《心经》里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属于世俗谛;“四谛”、“十二因缘”、菩萨般若智(其中包括六度和所证的菩提涅槃果)就是“胜义谛”。所以“空、不、无”中的“无”指学佛者先破除对“世俗谛”的执着,进一步破除对“胜义谛”的执着,达到心如太虚、无挂无碍、点尘不染的清净境界。这是学佛人应具有的广阔心胸和远大目标。

  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学佛人讲的“无我慧”有两种,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唯识法相也讲修行者要达到“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转“八识”成“四智”,证得无我慧,才能恢复“三身四智”。因此我们学佛决不是盲从迷信,是讲智慧的。

  赵朴初会长曾在我们开会期间有一段很精要的话,他根据佛的哲理来说明佛法的精神,其内容主要关于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佛教的宇宙观,时间上讲无始无终,空间上讲无边无际,从生物关系上讲,包括飞、潜、动、植之间,都有着广泛的因果关联,彼此之间互为因果,这就是宇宙的因果网。一个人的心念及行为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影响。所以佛教徒要注重自己的心,在行为上更要起好的影响。这是佛教的宇宙观。

  人生观,就是说明我们流转生死和解脱生死的原因,要注重因果,转恶成善、转染成净,要解脱自己、也要解脱他人,就是要自度度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此为佛教人生观。

  其方法论是:阐明一切佛法真理是有理论根据的,要注重现实、明因识果,这是科学。要讲唯识法相、讲现证,也要讲因明、讲推论,这是一种科学方法。

  以上这几点论述是赵朴初会长的见解。这说明他很有智慧,若没有智慧就不会有此见解。

  (贰)经题与译者

  一、释经题

  般若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印度语,汉译为“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聪,指的是“无我慧”,即“人无我慧”和“法无我慧”。“人无我”是指对所谓主观上的东西不起执着;“法无我”是指对主观所对待的一切客观现象了了分明,不起执着。“摩诃般若”和“金刚般若”是分别形容“般若”的功德和功能。

  “摩诃般若”是形容般若智慧像大海一样广大渊深。“摩诃”,是大的意思,形容般若的功德很大。

  “金刚般若”是形容般若像金刚一样能斩断一切坚固的东西,能破除一切无明烦恼。有些经上说:要以金刚剑斩断魔军。一方面是指护法神金刚菩萨手里拿的法器,象征能护持正法、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另一方面指学佛人应修智慧、具足“正见”,才能破除无明烦恼。无明是众生的生死根本,像恶魔一样,使众生沉没在生死苦海中,不能解脱。学佛人不怕外面的妖魔鬼怪,外魔只要好好的行持即可降伏。而无明这一内心…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