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心經》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功德,再進一步理解這些道理,就能真正恢複自己本來的佛性,最終證得菩提、涅槃。這是《心經》的真正力量所在。

  乘般若船到涅槃岸

  觀世音菩薩不但有大智,還有大悲,由大智産生大悲。觀世音菩薩如何産生大智,《心經》作了重要的敘述。

  “智”在印度語爲“般若”,學佛人就是要靠智慧一步一步趨向無上菩提。“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意謂靠偉大的智慧達到解脫生死輪回的彼岸。我們衆生在這娑婆世界中遭受著種種痛苦和煩惱,衆生處在生死苦海的此岸,要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就必須乘坐般若船。

  “般若”分叁種:

  一是文字般若。即佛說的教法,教典有叁藏十二部,都是爲了使衆生明白真理、破除愚癡的方便法門,故又名“方便般若”。

  二是觀照般若。即實際修行,修習止觀,在明白佛法真義的基礎上不舍無上菩提心,由持戒到修禅定而産生智慧,運用觀察功夫來觀“我”,觀“執著”,這叫“觀照般若”。

  叁是實相般若。由觀照般若的功夫觀察照見一切法的真實相後,證得真如法性,同時也證得無漏無分別的根本智和後得智,由根本智和後得智洞徹真如法性的境界,從真顯俗,二谛圓融。

  這叁種功夫對學佛人都很重要,你們在座的有些居士,不要因自己沒文化就灰心喪氣,佛法講熏習是“種因”,講“聞、思、修”叁慧,先能多聽聞正法就很好。

  宗喀巴大師的叁士道

  西藏宗喀巴大師是黃教的祖師,達賴、班禅兩支就是他的後代。他精通教義、顯密圓融,是西藏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在大師以前,有白教、紅教、黑教,但戒規不嚴。宗喀巴大師從學佛到出家,建立了密宗黃教,使西藏佛教得以複興。大師一生著作很多,其中《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行分爲叁品,即下士道品、中士道品、上士道品。

  “下士道品”講修人天乘果,皈依叁寶,修五戒十善;“中士道品”講修解脫行,觀“四谛”、“十二因緣”而證解脫果;上士道品,講修菩薩“六度四攝”之行,觀真空、證無我慧而證無上菩提果。

  宗喀巴大師在講到“下士道品”時,根據佛法提出,學佛人首先要保持人身,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無常到來時至少要保持人身。這裏有幾個法則:一依止善知識,二多聽聞經教,叁皈依叁寶,四明因識果。這也是下士道品的精要。

  多聽開示,多聞經教,多讀經書,可開啓智慧,由此才能生起正知正見,逐步去掉虛妄分別,遇到事情才能洞察明了,臨境不迷。“聞、思、修”叁慧,是所有出家衆在家衆在修行過程中的必備環節。多聽聞佛法,沒有文化的也要多聽,從聽聞中啓發自己的正知正見,逐步去掉迷惑與無明,開發智慧引生正見,從而鞏固正信。

  因此,文字般若很重要,叁藏十二部教典哲理深邃、篇幅宏大,都屬文字般若。其中講的全是因果、四谛十二因緣、緣起性空、唯識法相的真理,這些真理能夠破除人我執、法我執,去掉迷惑,從而達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故佛法不是迷信,而是智慧的信仰。這都要靠多聞熏習的功夫。

  觀照般若在修禅定時體現

  由文字般若達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就是能夠觀察照見一切事理、一切真相,洞明其真理。這主要靠佛教禅定,即修止觀的行持功夫。學佛人的行持包括念經、拜佛、修禅等。

  禅定的力量很大。中國禅宗祖師達摩,從印度到中國來,一葦渡江,到了少林寺,面壁九年,修習止觀。我親自去看過達摩洞,當時還現了達摩祖師的影子。周總理曾作詩雲: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忘蹈海思英雄。

  達摩祖師靜修禅觀進入很高的境界,並傳衣缽與弟子,還把坐禅余時練的武功也傳了下來。

  坐禅是一種了不起的功夫,禅修好了能調身調息。現在的氣功是一種科學,能治病,在過去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才發現氣功豈止能治病,還能發出神通呢。印度有一種瑜伽功,練好了可以發揮奇異的功能,耳能見、眼能聽,甚至入水水不能淹、入火火不能燒,這是事實,但這只不過是禅功一角。

  禅定功夫真正很深了,能調身調心,再結合修止觀,就能夠發生智慧,進而發出神通。故禅定的力量很大。這是爲什麼呢?因這裏邊有觀照功夫,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離不開禅定境界,入禅定才能修止觀,才能觀察一切事理、啓發智慧、開發神通。羅漢的神通就是由此産生出來的,一般人認爲很神奇,其實它是一種特異功能,到了佛菩薩境界更高。當然,神通不是用來隨便耍的,而是爲度衆生才使用的!

  悲智雙運的菩薩心法

  由觀照般若可證得“實相般若”。“實相”就是諸法的真實性,亦稱法性、實性、真如性等等,見真實性才叫做有智慧,又叫無漏智、無分別智、根本智。

  《心經》就是講觀世音菩薩在因位修行中,由于多聞熏習,進一步修觀照般若,不爲主觀的我、客觀的法所轉移和牽引,不爲一切外境所轉移,不爲六塵境界所動搖,消滅無明煩惱,斷除惡行,證得空性,消除我執、法執,達到人我空、法我空,然後就能自度度人,度一切苦厄。這是這部經的重點。

  上次“打七”講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重點講了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之功德,以大慈大悲解救衆生的苦厄。《心經》是講觀世音菩薩有大智,由大智産生大悲,有了大悲才能度脫一切衆生的苦厄,即由痛苦的此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彼岸。這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心法。

  《心經》重在“破”

  佛法一方面講“立”,一方面講“破”。“立”是建立言教,不否定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因果法則,承認因緣生法是有的。“破”即否定、破除之意,對一切妄情執著要徹底加以否定,破除“人我執、法我執”,進一步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

  佛教的“破”與“立”是要在了解“真空妙有”的中道實義的基礎上才能通達的。《心經》一方面講“空”,另一方面承認“有”,但主要是講“破”。《大般若經》、《金剛經》、《心經》主要都是“破”。“般若空宗”的祖師龍樹菩薩、提婆菩薩,他們弘法也重在“破”。

  中國的祖師大德們運用的方法很靈活,除了參禅打坐外,教誡弟子還用棒打、喝斥、瞪眼睛等方式方法,所謂“七尺棒頭開正眼,一聲吼下息狂機”就是禅宗的風範。吼你一聲、用棒打你一下,從中使你警覺、破除妄情執著,當機得悟,這完全是“破”的實際體現,也是“般若空宗”的主要精神。

  《心經》注重“空”、“不”、“無”叁字。《金剛經》裏有兩句精要的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它的“無”和“離”是與《心經》中的“空”、“不”、“無”叁字相通的。“空”即空除人我執、法我執,“不”就是不要有所執著,具“無所得”的精神。

  佛法涵攝一切法,不出于“世俗谛”和“勝義谛”,即世間和出世間的真理。有一首偈:

  佛說一切法,

  不離于二谛,

  一者世俗谛,

  二者勝義谛。

  佛說的法門包括兩種,即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真理。世間法的真理叫“世俗谛”,出世法的真理叫“勝義谛”。《心經》裏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屬于世俗谛;“四谛”、“十二因緣”、菩薩般若智(其中包括六度和所證的菩提涅槃果)就是“勝義谛”。所以“空、不、無”中的“無”指學佛者先破除對“世俗谛”的執著,進一步破除對“勝義谛”的執著,達到心如太虛、無挂無礙、點塵不染的清淨境界。這是學佛人應具有的廣闊心胸和遠大目標。

  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

  學佛人講的“無我慧”有兩種,即“人無我慧”和“法無我慧”。唯識法相也講修行者要達到“人無我、法無我”的境界,轉“八識”成“四智”,證得無我慧,才能恢複“叁身四智”。因此我們學佛決不是盲從迷信,是講智慧的。

  趙樸初會長曾在我們開會期間有一段很精要的話,他根據佛的哲理來說明佛法的精神,其內容主要關于佛教的宇宙觀、人生觀和方法論。

  佛教的宇宙觀,時間上講無始無終,空間上講無邊無際,從生物關系上講,包括飛、潛、動、植之間,都有著廣泛的因果關聯,彼此之間互爲因果,這就是宇宙的因果網。一個人的心念及行爲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影響。所以佛教徒要注重自己的心,在行爲上更要起好的影響。這是佛教的宇宙觀。

  人生觀,就是說明我們流轉生死和解脫生死的原因,要注重因果,轉惡成善、轉染成淨,要解脫自己、也要解脫他人,就是要自度度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此爲佛教人生觀。

  其方法論是:闡明一切佛法真理是有理論根據的,要注重現實、明因識果,這是科學。要講唯識法相、講現證,也要講因明、講推論,這是一種科學方法。

  以上這幾點論述是趙樸初會長的見解。這說明他很有智慧,若沒有智慧就不會有此見解。

  (貳)經題與譯者

  一、釋經題

  般若

  《心經》全名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是印度語,漢譯爲“智慧”,不同于凡夫的世智辨聰,指的是“無我慧”,即“人無我慧”和“法無我慧”。“人無我”是指對所謂主觀上的東西不起執著;“法無我”是指對主觀所對待的一切客觀現象了了分明,不起執著。“摩诃般若”和“金剛般若”是分別形容“般若”的功德和功能。

  “摩诃般若”是形容般若智慧像大海一樣廣大淵深。“摩诃”,是大的意思,形容般若的功德很大。

  “金剛般若”是形容般若像金剛一樣能斬斷一切堅固的東西,能破除一切無明煩惱。有些經上說:要以金剛劍斬斷魔軍。一方面是指護法神金剛菩薩手裏拿的法器,象征能護持正法、降伏一切妖魔鬼怪;另一方面指學佛人應修智慧、具足“正見”,才能破除無明煩惱。無明是衆生的生死根本,像惡魔一樣,使衆生沈沒在生死苦海中,不能解脫。學佛人不怕外面的妖魔鬼怪,外魔只要好好的行持即可降伏。而無明這一內心…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