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妖魔鬼怪不破除,就會永沈于生死苦海中,不能由此岸到達彼岸。所以佛說以金剛劍降伏魔軍,就是以智慧來破除無明這個魔,就可到達解脫生死的彼岸。
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漢譯爲“到彼岸”、“度無極”等。你們從朝天門過河來,須乘輪渡,那邊是此岸,這邊是彼岸。不過這裏的“岸”有所不同,是指衆生淪落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充滿著痛苦的此岸,要到達解脫痛苦的清淨境界的彼岸,如何去?那就要乘般若船,靠自己的“無我慧”長時間地從今生至後世,乃至生生世世(佛經講要經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可穩坐此船,沖破一切風浪到達彼岸。此般若船包括“戒、定、慧”叁學,以“戒”約束自己,以“定”消滅虛妄分別,以“慧”洞見、觀察事物的真實道理,否則就經不起風吹浪打。有些人信了佛還有反複,信仰不堅定,就是因沒有般若慧,沒乘般若船,就達不到彼岸。
心、經之義
“心”在此表明“最精要”、“最重點”,此經是般若空宗最精要的部分;也指明我們學習佛法要消除虛妄心,恢複真實心。
“經”音譯爲“修多羅”,漢譯爲“契經”。“契”者謂此法門上契諸佛之理,下應衆生之機,既契合于諸佛菩薩所說的道理,也很適應衆生的根機,並有一定的法則和組織。衆生若能依此方法修行,就有規可循,信守此法可得解脫。
已釋經名。該經名說明要以智慧到彼岸,使修行人有法可依。
二、譯者簡介
本經譯者是玄奘法師。他是中國唐代學識廣博、道高德重的法師,十叁歲出家,由于聰明過人被朝廷破格選爲出家人(在當時出家,必須通過國家考試選拔,還有年齡限製,他年齡不合格)。出家後,他隨師學習大小乘經典,把當時全國已譯出的經典都學完了,但未滿足,且感到有些經論殘缺,有的文意不能明達,于是發心去印度學習。
他二十九歲時去印度,依止中印度那蘭陀寺戒賢論師學習唯識法相宗、空宗等經典。他學習了《瑜伽師地論》及唯識十大論師的著作,還學了《大般若經》、《大智度論》以及戒律和小乘佛學等。他不單單是鑽研佛學,還學印度的古典哲學及其它學說,可見他是一個真正的博學多能之人,爲求學問孜孜不倦。在離開印度前,戒日王爲他在曲女城舉辦了無遮大會,有萬人以上來參加。當時玄奘法師把他的《大乘真唯識量》貼在外面宣布:若誰能破一字,願給他當徒弟!結果沒有一人能破。當時小乘人稱他爲“解脫天”,大乘人稱他爲“大乘天”。後來戒日王禮送他回國。
唐太宗聽說玄奘法師回來了,很高興,就派大臣去迎接。玄奘法師回國後翻譯了很多大小乘經典,如《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等等。
《大般若經》共六百卷,是玄奘法師最後翻譯的一部經。他在譯此經時,由于白天譯經,晚上還要給弟子們講經,很辛苦,體力透支。後來他快支撐不住了,就在佛前發願,求佛菩薩加被他譯完這部經,終于譯完了,去世時才六十余歲。
我們學佛人最珍貴的是法寶,這是衆生的法身慧命。玄奘法師爲了去印度取經求學,願意舍身;回來後又晝夜不懈地譯經、講經,就是爲了使法寶能夠傳播下來,令衆生聞法得解脫。他臨終前仍能夠保持“空”的精神。一般人臨逝時很痛苦,而玄奘法師卻很泰然,一直念《心經》,最後不能念完時就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行不可得,識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以徹底“空”的精神空除我、法二執,空掉一切虛妄分別,真正達到無礙解脫的境界。
(叁)釋正文
一、總綱
[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爲本經總綱
此段總攝觀世音菩薩在因位上的成就。“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爲《心經》的總綱。“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即是離一切相,“度一切苦厄”即是修一切善。
何謂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是《普門品》中的稱號,這是根據菩薩大慈大悲的殊勝功德而稱頌的;而“觀自在菩薩”是就他的大智慧來稱頌的。這要加以區別。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爲體,觀自在菩薩是以大智爲體。
在《普門品》的重頌中有言: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這幾個“觀”字把“觀自在”解釋清楚了,說明觀世音菩薩有廣大的智慧。觀世音菩薩就是“尋聲救苦度群迷,千處有苦千處應”,即觀照世間的音聲而救度,體現了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
根據佛經記載菩薩早已成佛,只是爲救度衆生才現菩薩身應機說法。據《千手千眼大悲經》載,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威力,在無量劫以前已成了佛,名“正法明如來”。成佛後以大悲願救度衆生而現菩薩身。
據《大乘悲華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在寶藏佛時,是轉輪聖王的第一太子,發心供養叁寶,修設供養了叁個月。在廣修供養的過程中,菩薩于佛前發願:願世界所有苦惱衆生在受苦時,若能稱他的名號,他即以天眼遙觀、天耳遙聞,進行救度,若不救度,即不成佛。當時,寶藏佛就贊歎他:你一定成佛!並稱他爲“觀世音菩薩”。另據《大佛頂首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在因位修行過程中,以耳根反觀聞性,因修此觀照方法而悟道,悟此聞性即衆生本來的心性。
“觀自在菩薩”一稱,是從菩薩大智的殊勝功德方面來講的,是第八不動地菩薩的境界。爲什麼稱做“觀自在菩薩”呢?“觀”是觀察、觀照,即能觀一切法的空性,如實了解緣起性空之理,能做到這一步就必須靠一切智。
以叁智修叁觀
以天臺宗講,“智”有叁種:
第一是“一切智”,即能認識“空”的道理,有一切智才能空除人我執、法我執,才能認識“真空”之理。故又稱之爲“真觀”。
第二是“道種智”,即能觀察世間法、出世間法的因果現象,不否定因緣生法,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實相,認識到妙有。菩薩具備“道種智”,能以出世的精神而入世,在世間爲衆生多做善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處汙泥而不染,達到叁業清淨。故又稱“清淨觀”。
第叁是“一切種智”,即廣大智慧觀照力。既能觀真空,又能觀妙有,于真空中見妙有,于妙有中見真空,亦即“中道觀”。“中道觀”才是廣大的智慧觀。
要具足此叁智就須修此叁觀,觀行功夫深了,進一步修“悲觀”及“慈觀”。悲能拔苦,慈能與樂,運用在行動上對衆生就能修“無緣慈,同體悲”,以慈眼視衆生、以悲心度衆生,廣修六度萬行。故據此“觀”字就能概括整個佛教教義,其內容很深奧。有了這個“觀”,具足了觀照般若,也就無挂無礙、無煩惱無顛倒,即可得自在。
真正的自在
衆生境界豈有自在可言?衆生身有痛苦、心有煩惱,有牽累就不會有自在。有人說,錢多了就自在,地位高了就自在,孰不知這還是不自在。錢多了怕盜賊偷、土匪搶,弄得心神不安,故不自在;地位高了怕遭刺殺,如現在有的總統國王被刺殺,爲了名利你殺我、我殺你,哪個自在了?幾千年來都如此。又有人說吃得好、穿得好就自在。這似乎自在,其實不自在,一時的感覺過去就完,絲毫不能停駐,且爲追求過度享受就會逐步造業,而失去這種享受時又會倍感痛苦,所以都不自在。
真正的自在必須具足佛的智慧,能正觀一切法皆是真空妙有的道理。所謂“真空”者,即能破除“我見”;“妙有”者即能明因識果,相信一切因緣生法的道理,不起無明和顛倒妄想,做到離挂礙相、煩惱相、顛倒相,即不受一切牽累,那就真自在了。菩薩在因位中入了第八“不動地”就得到此境界,達到無功用行的境界,即憑觀照般若修無相觀,住于無相觀,不爲外境所動搖;長住于定中,無能取相、所取相、愛憎相、得失相、取舍相。以這種“觀”行,就真正能夠不爲“八風”所動。蘇東坡曾作偈贊歎佛: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
端坐紫金蓮。
此“風”不是指自然界吹倒房子、吹走人的風,而是比這更厲害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之八風。具體講,就是無論受了稱贊譏諷、遭受痛苦享受快樂、得到利益或是地位降低、財産增了失了、受人敬仰或鄙視等等,都不爲之所動,這就要保持相當的定力才行啊!
何謂菩薩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漢譯爲“覺有情”,並含有“勇力”之義。即學菩薩之人不但要自覺,還要使一切衆生都要覺悟,並且勇猛精進,這才叫菩薩。有些人把城隍、土地等都稱作“菩薩”,其實不然,他們在神道,也是佛菩薩度化的對象。真正的菩薩要發大悲願、修六度萬行、具無上菩提心。
叁種般若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開顯叁種般若:其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屬觀照般若;其二,“五蘊皆空”屬實相般若;其叁,“度一切苦厄”屬方便般若。這叁種般若又是密不可分的。
“行深”,即觀照功夫在此時已達到微妙甚深的境界。“深”有二義:第一,就“行深”講,到了此時內心忘記了能取相和所取相,達到了無相的境界,去掉了主客觀上的虛妄分別,就是佛教講的無我相、法相。第二,就“境深”講,境界高了就不受時空的限製,時空都是有限的,都是凡夫虛妄心所建立的。一個人活七十、八十甚至一百多歲,總要死,是有限的。在空間認識上也僅限于家庭、國家、社會乃至國際、自然、宇宙,受時空的限製境界不會高深。有些人不懂此道理,以世間學問來衡量佛菩薩的境界,認爲這很神秘,是迷信。實非如此!這是一種實證境界,不是語言文字能表達的,是思想所不能想到的,所以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修此智慧,功行與境界到了微妙甚深的時候,故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具足一切種智
“照見”,“照”即朗照,照得明明白白的。“見”就是看見、觀見,但不是肉眼見,佛教講有五眼,即肉眼…
《心經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