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平等、庄严的人间净土。

  四、明破执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心经》之精要“空、不、无”三字

  此段是破执着。我们对内的虚妄执着不破,则正理不显;无明不除,则智慧不彰。就如天上有乌云,若不经大风猛吹猛刮,乌云就不散,明净天空就不显,太阳光也射不出来。这是譬喻修行要用的功夫。

  《心经》之精要集中于“空、不、无”三字。文中“空”字有七个、“不”字有八个、“无”字有十七个。“空”就是从因缘生法上证得缘起性空达到实相般若。“不”即显空相、真心的道理。什么是空相?什么是实相?什么是如来性?这是不能以普通凡情来计度的。“无”就是无所得,不要有所执着,“以无所得故”是总的原因,即要有无所得的精神。此“无”,不是说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因果现象是有的,不能否定,不能说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了。“无”指夺情不夺法,即把虚妄之情遣除干净,但世出世间的因果法则,一切三界五趣、四生九有、六凡四圣是有的,情是虚妄之情,就是要破此情。不管执着世出世间法,还是执着世俗、胜义二谛,都要破!

  “空”的种类很多,诸家所作空之分类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二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十九空、二十空。诸分类中,而以《大般若经》中讲的十八空为著,即: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总之,讲“空”是空除一切执着,空除对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执着,空除对世俗谛、胜义谛的执着,若有一点执着就达不到佛的境界。佛的境界如虚空一样,一尘不染,无挂无碍,若有尘垢,就不能显出光辉。心如太虚、量周沙界是佛的境界,也就是“空”的意思。

  应怎样认识一切法如幻如化呢?《金刚经》言: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一切法是梦幻泡影,无自性,不能执着,有执着就遣迷不尽,妄情不除,境界不高。《金刚经》言:如来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如来说布施,即非布施,是名布施;如来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这些“非”是破执、遣相、夺情的。为何夺情?因众生境界里的我见很深,心胸很狭隘,必须破除。

  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的问答

  梁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徒。他当皇帝后大兴寺庙,大建法会,大兴布施,大修供养,九次舍身。按佛教因果律讲,其功不可谓不大。但他的功德只局限于人天境界内。当年达摩祖师西来时最先来见他。

  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修了很多寺庙,斋了许多高僧,举办了好多法会,度了很多僧人,请问大师,我有什么功德?”

  达摩祖师答言:“你这不过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有什么功德?”这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

  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回答道:“廓然无圣!”即说什么都是空洞洞的,有什么圣不圣呢。

  梁武帝又问:“那你又是哪一个?”

  师答言:“我认不得。”

  达摩祖师见与梁武帝话不投机,一苇渡江就到嵩山少林寺来面壁。

  实际上达摩祖师说话处处是在破除梁武帝的执着,使他心胸广大,但梁武帝没有这个境界,领悟不到。尽管他是个佛教徒,但没有大乘心胸。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公案。

  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面壁十年期间,慧可前去拜见他。慧可站在达摩祖师面壁的洞前很久,但达摩祖师在定中没有理他。很长时间过去了,冬天下起了大雪,慧可满身是雪花,为了表示求法的决心,他就割掉一只胳膊,血在雪里到处流。

  达摩祖师出定后,看他这么诚心,就问:“你要求什么?”

  慧可说:“我的心不安,乞师给我安心。”

  达摩祖师道:“你说你的心不安,你把你的心拿来我看一下。”

  慧可想了半天,东找心、西找心,然后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现在我已给你把心安了。”慧可言下大悟。

  以后,达摩祖师把衣钵传与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禅宗二祖断臂求法的故事。

  我们平常东想西想的心是分别心、虚妄心,不是我们的真实心。我们本真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若有一点执着,就找不到此心,唯有以“无我慧”才能扫除一切执着。若从生理上来分析,那是肉团心,还有人认为脑神经是心,其实那都不是佛教讲的心,而是色法的范畴。佛法讲一切世间法都如幻如化,是变化的,不能执着,包括大小乘教法也不能执着,有执着,心胸就狭小,相就不能遣除,心量不大所得的功德就有限,也达不到佛果。“破”就是破这些虚妄认识。

  一切法都是假法

  唯识法相教法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在依他起(因缘生法)上遣除遍计所执(人我执、法我执),证得人我空、法我空而契入圆成实性(真如法性)。这是唯识法相教法的宗旨。此中道了义与般若空宗步调完全一致。

  《唯识三十颂》认为一切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假法”。“假”分为“有体施设假”和“无体随情假”两种。“有体施设假”就是因果法则,乃依他起性上假施设之我法,世出世间是有体的,若要了解它,只能根据语言文字来代表,这语言文字是假名安立,所以称“有体施设假”。“无体随情假”,指在依他起上众生周遍计度的一切心、物是根本就没有的,是随妄情认为才有的,主观的我执和客观的法执都是由妄情产生的。

  山河大地、宇宙万物、世出世间一切知识学问都是有体施设假。世间我法如士农工商、各种民族、国王大臣及科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世间学问,出世间我法如阿罗汉、声闻、独觉、菩萨等都是名称的安立。世间法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出世间的法如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度等,一切都不离语言音声,是假安立,不能执着,要遣相去执,才能见到真实相。所以“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其中包括就世俗谛和胜义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代表世俗谛,四谛、十二因缘、般若、涅槃、菩提代表胜义谛。

  无所得可见真空

  “以无所得故。”指学佛人修般若就要扫除一切执着,不能执着世俗谛,也不能执着胜义谛,在修行过程中,不要有所执着,要有彻底空的精神,以无所得的精神才能真正见到空,才能生起智慧。故佛法言:“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实际理地,不立一尘”,指在真如境界一尘都不能沾染它、执着它。一尘即一微尘,真如境界、法性境界、空性境界都叫实际理地。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指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舍弃一法。不管是人天善法、声闻清净解脱法,还是菩萨大士行,一点都不能弃舍。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恒不退转,其精神就伟大了。

  本段分别遣凡夫、二乘及一部分大乘对世间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出世间法(四谛、十二因缘、菩萨、菩提涅槃)的执着。

  遣除凡夫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执着

  首先遣除凡夫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执着。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代表物质,是肉体;“受想行识”代表精神,由物质和精神组成五蕴。“蕴”者“积聚”义,即身体是由色受想行识五个元素组成。众生执着五蕴身为“我”,其实离开这五个元素有什么“我”?佛说五蕴意趣,就是指出人身由五蕴和合而成,无我可得,既无“即蕴”之我、也无“离蕴”之我。要破除我执、众生的妄情执着。有执我就有追求、贪求,故佛宣说五蕴、分析五蕴,是为破我执、破除即蕴我和离蕴我。

  “十二处”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缘境后在意识中产生印象,就叫法尘。佛说十二处也是破“我”的。我们的见闻嗅尝触知都是由于根尘相触,六根与六尘相触,无此缘就不能见闻嗅尝触知。并不是我在见、我在闻、我在尝、我在触、我在知,并没有一个我,这也是在破除我执。

  “十八界”就是十二处加上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世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蕴、处、界”三科,“蕴”以精神为主,“处”以物质为主,“界”以六识为主。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完全是心的作用。这里强调心体的作用离不开六识。

  佛经主要讲“识”,《心经》讲转虚妄心为真实心,这是心体的作用。“十八界”主讲六识的作用,密意说“一切唯心造”,其中无人我、无法我。心并不是万能的主宰,它能认识一切、辨别一切,还是靠缘生法而建立。没有一个万能的创造一切的上帝,万法是靠因缘变现而建立,其中也找不到一个我体、法体。所以“蕴、处、界”在佛经里主要是分析世间的法相。小乘讲七十五法,大乘讲百法。

  “蕴”是积聚义。人身是由五种元素集合而成;“处”是生长义,由六根缘六尘可生起六识,在唯识法相中,六根缘六尘起六识,离不开种子而生,故为“处”;“界”呢,就是种类之义,精神、物质的种类分成十八种,各自性能、作用都不同,故称为“界”。

  这里首先破除对世间法的执着。

  “是故空中无色”,了解空的道理,知道外境如幻如化,就不执着;“无受想行识”,不执着精神界有个我。这就是空除五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不执着十二…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