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P7

  ..续本文上一页处,因它们都没有实体,是变化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指不能执着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有变化的,无一实体。

  如此讲“蕴、处、界”来破除众生的我执、法执。主客观的“我、法”都是妄情,这种执着很普遍。所有的人谁不会贪恋我、谁不追求六尘境界呢?讲某个社团,他就有个社团的我,讲民族,他思想里就有个民族的我,讲国家就个国家的我。由我执造出若干的界限,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认为他们日耳曼民族最优秀,应由他来统一世界,于是发动世界大战,这就是由于我执造成的。凡夫境界我执甚深,有种种的我。而佛法讲慈悲和平,是本着无我精神的。

  以上是空除世间法中一切精神的、物质的、自然的、社会的执着。有执着就有虚妄分别,有执着小则害己,大则害人、害国、害世界。所以要有“无”的精神。要夺情不夺法。

  破除独觉对十二因缘的执着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破除独觉的执着。小乘分独觉(缘觉)、声闻,即通常指的“二乘”。声闻是闻佛音声而证道,如跟随佛的千二百五十人都是经常听佛说法的,阿难、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都是声闻乘。独觉是指生长在佛前佛后,能在水边林下或山洞寂静处观察世间一切法,看花开花落,由自然现象看到人生现象,看到生老病死的流转而觉悟,他认识到,要远离生死,就要修无漏因,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范围,也是独觉所观察的。

  什么叫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是众生流转世间的十二种原因或条件。无明缘行(就是“行”以“无明”为条件,余缘类似)、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行”是过去因,迷于出世解脱之理,有无明就起惑造业,表现于行动上叫行,包括善行、恶行、不动行。善行是修人天的因,恶行修三恶道的因,不动行是欲界以上色界、无色界之世间禅定的因,这些都属世间因,感世间的果报,这是众生流转生死的原因。“识”指投胎之识即第八根本识,也叫生命识,有此因才能投生,才有生命的识体。“名色”是指入母胎后最初和合的肉体,包括精神。“六入”即六根逐步具足,从婴儿到儿童、壮年都要具足。“触”指感触,刚出母胎的小孩对外境也有感触。“受”有苦受、乐受、舍受。感触不好的境界称苦受,感触好的境界叫乐受,感触不好不坏的境界名不苦不乐受即舍受。“爱”指对好的境界有贪爱心、追求心。“取”就进一步以实际行动体现,由于贪爱心,想去追求。“有”就造了业,潜伏了因,有了种子,就会有未来的果报。“生”和“老死”就是未来的果报。

  由过去的无明、行,就有现在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继而由现在的爱、取、有,就召感未来的生、老死。这样轮转,无穷无尽。这是三世两重因果,说明现在的“果”是由过去的“因”感得,未来的“果”是由现在的“因”感得,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就是缘觉所悟的十二因缘的境界。

  十二因缘都是世间流转,那如何消灭流转之因呢?首先要消灭无明、根除无明,这叫“无明尽”。“无明尽”需明因识果,知道厌离生死而求解脱的道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强调由下士道至中士道,再由中士道至上士道,鼓励我们学佛人首先要保持增上生,需修五戒十善;进一步修中士道的出离心;再发菩提心,具足真空之见,为上士道。“无明尽”是中士道的解脱道。

  要消灭生死苦就要消灭无明,转无明为明慧,才能解脱生死。这样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即从无明尽到老死尽都称“还灭门”。从无明、行、识到生、老、死叫“流转门”。这就是缘觉修的十二因缘。修了十二因缘后,不要执着,有了执着境界就不高了。进一步要修菩萨乘,由小归大,就要有空的精神。“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加“无”字表示不要有所著。

  破除声闻对四圣谛的执着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对声闻和菩萨讲的。“苦、集、灭、道”是佛最初在鹿野苑讲的“四圣谛”法。

  佛出家未经他父王同意,半夜越城而走。当时只有一个叫车匿的车夫跟随他。出城后,自己削发以表决心。其父王舍不得,便派五大臣跟随他,从苦行林到雪山,五大臣都跟随着释迦牟尼佛。后来佛离开雪山在尼莲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的供养(为了继续修行,身体必须恢复。佛法讲借假修真,饮食卧具衣服等还是离不开的)。五大臣认为佛退失了道心,就离开佛去鹿野苑修行。佛成道后,最初就在鹿野苑为五大臣说四谛法,这五大臣即是最初的僧团。

  “四圣谛”包括世间、出世间的因果真理,谛即真理。

  “苦”是世间的果报,代表世间的一切痛苦现象。“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一百零八苦”等等。“集”代表世间的因,包括惑业。“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现象。“灭”代表涅槃境界,“灭”者,消灭了一切无明烦恼,到了清净解脱的境界,这是出世解脱的果报。“道”是解脱的因、解脱的道路。

  如何得到解脱的果报,有种种修行的方法,简单讲有“戒、定、慧”三学,广一点讲有“八正道”,再广一点就有“三十七菩提分”。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称为“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十七菩提分”指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由修这些可得灭谛,证得涅槃。

  “四谛”是佛对小乘声闻僧讲的解脱行。佛初说法即三转四谛法。小乘以《阿含经》为主,讲四谛法的有印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二十卷,《大毗婆沙论》,其内容很丰富,是佛教的根本教。声闻依止修行可证得罗汉果。但是小乘境界对“谛有”起执着,要破此执,故说“无苦集灭道”。

  破除菩萨对菩提涅槃的执着

  “无智亦无得”为明菩萨道。“智”代表般若慧,修般若而不执着般若,要空掉它,对“胜义谛”的执着也要空。因菩萨境界还未到佛果,还不圆满,有所执着,内心就不“空”,心胸也就不够广大。

  “如来德相”分为“智德”和“断德”两种。“智德”由智慧证得菩提,“断德”由断烦恼证得涅槃。消除无明证得明慧,即由智慧证得菩提果,是“智德”;消除烦恼使内心清净,得解脱证涅槃,叫“断德”。智德和断德是菩萨必须证的果报。但菩萨大士行,虽修般若而不能执着,遣相去执,才能达到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以无所得故”,是总的原因。学佛人对世间法“蕴处界”不能执着,要破除妄想分别;二乘人不能对“四谛”、“十二因缘”起执着;菩萨不能对般若(包括六度万行、菩提果)起执着。因此结合我们的修行,修了布施就不要执我在修布施,某人的某东西是我给的,我应如何如何,这样就达不到空的境界,达不到“三轮体空”。修布施如此,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要如此。如果没有“空”的精神,尽管修了六度,功德也是有限量的,说不上不可限量。当然“三轮体空的精神”,并不是否定修行种因,不然因果现象就不成立。

  五、明般若果

  (一)涅槃果

  [经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种悲心

  我们学佛不但要求自身觉悟,同时也要本着大悲心、大愿力使众生觉悟,所以要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大悲心广度众生。凡能发大菩提心、救度众生的都是菩萨。如文殊菩萨具足大智、普贤菩萨具足大行、地藏菩萨具足大愿、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悲,各有其殊胜功德。有大悲、大愿、大行、大智的就是菩萨,能大利众生,对胎、卵、湿、化等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像对自己儿女一样,以大悲心去救度。

  《华严经·入法界品》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普陀山参礼观世音菩萨时,观世音菩萨告诉善财童子修大悲心法门,以大悲心救度众生。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殊胜功德,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殊胜法门之一。

  观世音菩萨具足大悲心,有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众生悲”就是视众生如父母,众生无始以来都是我们的六亲眷属,我们觉得苦恼须解脱,众生也如此,因此要救度他们。“法缘悲”,即视众生平等,消除一切差别之相,如自他、人我、富贵贫贱之相等。“无缘悲”,修了菩萨行的事业,不执着有能施之人、所施的对象及布施之果,达到“三轮体空”就叫“无缘悲”。大悲与大智相合,即“悲智双运”。观世音菩萨就具足此种功德。我们现在应恭敬供养、礼拜、称念观世音菩萨,以菩萨之心为心,以菩萨之行为行。

  学佛人修悲心,首先对生物要做到戒杀,进而放生,爱护众生的生命就不要因好吃专门杀生。学佛人纵不能吃素,也要做到戒杀放生,以此来巩固我们学佛的根本——悲心。其次要敬老怜贫,对自己的父母、师长要恭敬,进而扩展到对一切老年人都恭敬,对一切贫苦人要怜悯、帮助他,这也是巩固我们的大悲心。再次,要随喜功德,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塑佛像、讲经说法等都应见善随喜,修随喜功德,不嫉妒人、不障碍人也是修大悲心。还有就是随顺众生,普贤十大愿里说,“九者恒顺众生”,即以一切力量修布施,满足众生的愿望,众生有疾苦、困难、危险等,能想办法去解救,这就是实际的行动。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言:“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所以大悲心是根本,发了菩提心必须以大悲水…

《心经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